专题首页 两会动态 图说发展 报告解读 建言献策 表看发展 委员风采 两会影像  
 
 
 
营造亲商环境 助推经济腾飞
--关于进一步营造我区亲商环境的对策建议
发布日期:2018-01-05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和新常态下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人才、资源、资金、技术、市场等竞争日益激烈,决定这些资源流向的关键,是各地区的投资环境软实力。对常州高新区来说,良好的亲商环境,是吸引力、竞争力,更是创造力、驱动力,决定着我们“三次创业”的发展方向,对进一步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打造国家高新区升级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区进一步营造亲商环境的背景和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上指出,要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降低市场运行成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在会议上强调:“环境就是生产力”。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正在全国各地、各级政府内部展开,深刻地改变着政府权力运行的常规轨迹。浙江提出了“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和目标,山东的做法是“减无可减,应放尽放”,南通市审批实施“一枚公章管到底”,简政放权的力度都很大。省委李强书记强调:改革要以放为原则、不放为特例,以事中事后监管为原则、事前审批为特例,以不见面审批为原则、见面为特例。在市委组织的“三大一实干”活动中,要求党员干部进企业车间了解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诉求,多出主意帮助抓生产、筹资金、促创新,实际上就是亲商环境的一次全面排查,深度优化。市委费高云书记指出,种好幸福树是个系统工程,改革创新是土壤,各类人才是根系,产业发展是主干,宜居环境是枝叶,社会文明是阳光雨露,要靠政府的“有形之手”当好“店小二”,提供精准化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此增创常州的新优势。由此可见,营造良好的亲商环境,已经成为各级、各地政府的共识。
  市场经济是“候鸟经济”,哪里的环境最适合,企业就到哪里发展,资金就往哪里集聚。因此,对政府来说,亲商环境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检测仪和风向标,准确真实地反映着每个城市的思想解放程度、市场发育程度、对外开放水平、综合发展实力和转型提升潜力。常州高新区作为全国首批52个高新区之一,经过25年发展,已经从最初的一片农田发展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良性互动、新产业和新空间逐步凸显的现代化新城区,已经成为全国最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开发区之一。一直以来,打造优良的投资环境都被放在高新区发展的重要位置,区委、区政府多年来坚持不懈地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和优化亲商环境,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经济实力日益增强。2016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155.03亿元,年均增速11%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6.5万元;公共财政预算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2.47亿元,年均增速7.3%;完成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2790亿元,年均增速11.3%,实现利税241亿元,年均增速12%。2016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591.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5.5%;全区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359家,纳税超千万企业201家,世界500强在区投资项目累计达43个。北京通用航空、北汽常州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签约落户,东风汽车、新誉宇航、德国朗盛、森萨塔科技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江南环球港、迪诺水镇、宇培物流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建成投运。
  (二)市场体系逐步形成。近几年来,我区先后实施了“三证合一、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外企登记备案“一窗一表”制、全程电子化登记试点等改革举措,向社会公布了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专项资金管理清单,进一步简化了市场主体登记条件,取消了部分前置审批手续,全区区级行政审批事项从173项精简到98项,精简比例达44%,工业项目审批时间压缩30%以上。同时通过实行电子监察、办理行政效能投诉、设立投诉举报电话等措施,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强化了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2016年全区各类市场主体总量突破8.5万户,全年新增私营企业5700余户,增速位居全市第一。
  (三)政务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区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放管服”改革的总体要求,持续深化简政放权,全面推行“三集中三到位”,积极探索投资建设“容缺预审”,重点项目“全程代办”,重大项目、企业上市“绿色通道”等创新做法,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开通“12345”政府服务热线平台,建设集政务公开、投资审批、网上办事、政民互动于一体的网上服务大厅和“三合一”阳光政务平台,基本搭起网上办事综合服务体系的框架。同时还出台了《关于支持加快培育规模骨干工业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常州国家高新区促进金融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意见》等一批扶持政策,着力解决企业的“发展难”问题。
  (四)城市功能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京沪高铁常州北站、江宜高速等重要基础设施建成投运,S122省道、玉龙路等主干道路顺利通车,轨道交通一号线全面开工,高铁生态公园、新龙生态林一期等建成开放,高水平建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省级绿色建筑示范区,生态环境面貌得到了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平安新北、法治新北建设深入推进,全面实施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工程,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保持全市前列。社会事业加速发展,教育、医疗和文体服务水平量质齐升,建成天合国际学校、飞龙实验学校、香槟湖小学等21所学校,4所中小学与市重点学校实行联合办学,完成新北人民医院、三井医院等11个院区新建和改扩建工程,“10分钟体育健身圈”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
  二、我区亲商环境建设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的资本、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对发展环境更为敏感,只要某个地区存在不足,投资者就会毫不迟疑地“用脚投票”。虽然前期我区在亲商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一些方面仍有很多短板要补、很多工作要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举措不多。我区一些部门工作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先行先试、大胆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强。在我区一些部门,“重事前审批、轻事中事后监管”的传统方式仍存在着强大的制度惯性,忙于眼前的事务性工作,对后续的长远发展研究不深、思考不足,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新出现的问题,还是用老办法来解决,工作的方式方法不能与时俱进,从而导致工作执行力和效率不高。从省编办公布的全省2016年度简政放权环境评价结果来看,我区在109个评价对象中排名92位,在96个县市区中排名80位。其中:开办企业列63位,施工许可列89位,不动产交易登记列45位。在常州市各辖市区中我区也位列钟楼区和溧阳市之后,与我们高新区的地位极不相符。
  二是担当精神欠缺。当前,我区一些部门、一些干部真心为企业、为群众办事的意识、能力还不足,缺少担当精神,一味死搬教条,唯文件是从,在承接上级下放审批权限、解决企业上市过程中遗留问题、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工业闲置厂房转为服务业用房等一些方面尤其突出,有的上级文件已经明确是鼓励的做法,但在我区由于没有实施细则就无法办理,有的办理过程中为了怕担责就要求企业或群众开具一些第三方证明文件,有时几个部门的要求还会互为前置。我们在招商的时候常说“只要其他地方能做到的,我们就一定能做到”,但事实并非如此,一些问题在其他地区可以解决的反而在高新区办不成。在政商关系的处理上,“清”而不“亲”问题突出,一些工作人员对于什么是“亲”,说不清标准,既然不跟企业“勾肩搭背”,不如就“背靠背”,部分干部为了免担责,情愿少干事或者不干事。
  三是要素保障不强。土地开发强度过高,全区建设用地占比达40%,远远超过省市平均数,到2020年,可用于开发的土地规划空间仅1.2万亩,将制约重大项目的招引和经济的发展。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依然存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成效不明显,社会资本服务制造业发展还不规范,直接融资发展相对滞后,企业股改上市步伐不快,利用资本市场募集资金不够活跃,缺乏多渠道、多形式融资的创新意识和手段。早期的化工、印染、电镀等行业,污染源面广量大,再加上治理设施不到位,偷排、直排现象又多发,造成环境容量“超载”,生态成本“透支”,经济增长与生态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部分园区(镇、街道)供水、供电、供气能力已跟不上发展需求,全域范围内还没有做到雨污分离管网全覆盖。
  四是产业支撑不足。目前在我区市场监管部门登记的企业数量有4万多家,但销售超百亿的企业仅2家,重特大项目引进少,尤其是影响力大、产业链长的项目少,一些重点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还不明显,产业配套更多依靠自身产业生态,本地企业未能有效共享产业链红利。高校、科研院所数量少,创新要素的导入乏力,创新平台建设和产学研成效不明显,交通区位、生活成本优势尚未转化为人才集聚优势。产业配套还不完善,招工难、特别是招技术工人更难,企业用工成本较高,生产性服务业严重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
  五是功能配套不全。我区是从制造业发展起步,逐步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发展,城市化程度逐年提升,但产城融合程度还不够高,服务业占GDP比重仅为45.9%,远低于常州平均水平。城市框架虽已拉大,但核心功能和人口集聚仍然在高速环内,基本公共配套不够完善,国际化程度还不够高,人口集聚能力偏弱。在“三大一实干、三强一争先”活动走访过程中,企业普遍反映我区幼儿园、中小学、医疗机构、文体设施甚至菜场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还不尽合理,尤其在企业集聚的部分园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更加滞后。如在周边先进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密集的衬托下,我区一些外来投资者、企业高管的子女就近入学要求无法得到保障,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导致一些人才、项目、资源的流失。
  三、进一步营造亲商环境的对策建议
  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周斌今年在市委党校讲课中指出,高新区要以“高”为旗帜,要通过高品质的环境来吸引高层次的人才,用高层次的人才来发展高端化的产业,用高端化的产业来促进高效益的发展,用高效益的发展来打造更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商务环境和法治环境,形成高者恒高、高者更高的内生循环。
  当前,宏观经济整体面临“三重叠加”的压力,企业普遍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盈利水平下降等问题,我区也直面着经济新常态、区域经济竞争带来的各种压力。我们一定要认真思考亲商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动政府自身工作方法、运转流程乃至思维方式的变革,从过去侧重具体项目、工程和投资,向聚焦深化改革、激发内在活力上转变,从企业最关切的问题入手,全力打造一流的亲商环境,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更优”,让投资者体验到实实在在的一流的便利。
  (一)深化改革,进一步营造既亲又清的政务环境
  亲商,不能仅是一种姿态,更应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一切工作之中。建设“强富美高”高新区,在全面打造国家高新区升级版的征程上,拼资源、拼优惠、拼政策的“老三拼”竞争模式已经淘汰,政府职能需要从“计划”向“市场”转变,从“抓项目”向“造环境”转型,首要就是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发展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向改革要红利,从企业最期盼的改起,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兴利除弊。
  一是更加彻底的“放”。首先应对现有的行政审批事项继续进行认真的清理,该取消的取消,该下放的下放,该集中的集中。在国家、省、市已经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基础上,针对我区的行政审批事项逐一分析,取消一批,以政府的“减法”换取企业及群众的“加法”。针对不能取消且面广量大直接服务企业和老百姓的行政审批事项,只要各园区(镇、街道)可以承接的,原则上能放尽放,一放到底,不打折扣。对仍需保留的审批事项,列出清单并向社会公布,做到清单以外无审批。留在区级层面的审批事项要以成立行政审批局为契机实行集中审批,整合各部门审批平台,再造审批流程,编制标准化办事指南和业务手册,制定统一的受理标准、审查标准、决定标准和监督标准,破除制约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的各种羁绊,砍掉各种“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彻底打破各种互为前置的审批怪圈。
  二是更加有效的“管”。按照“审批监管并重”和“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谁行权谁担责”的原则,细化审批、监管、执法和公共服务的具体责任,厘清审批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职责边界。优化监管方式,提倡宽进严出,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抽查”、“重大风险监测防控”等相关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监管效能。构建综合执法体系,分类建立综合执法队伍,实现重点领域“一支队伍管执法”,避免多头执法、重复监管,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鼓励“柔性监管”,制定符合实际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操作办法和行政执法尽职免责规定,探索建立企业负责人定期约谈制度,帮助企业在法律框架内解决存在的客观困难和问题,避免出现为了免责而一概而论、一罚了之的现象。
  三是更加精准的“服”。倡导“支持企业天经地义,服务企业关爱有加”理念,全面推行“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快递送、不见面”的审批模式,紧紧扣住与企业和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市场准入和投资建设二大领域,围绕开办企业时间缩短了多少、审批流程简化了多少、办事成本减少了多少、群众满意度提高了多少狠下功夫,探索行业许可“一证化”改革,通过“一单申请、一窗受理、一次勘查、一科办结、一证覆盖、一档归并”实现“一件事情”全流程“最多跑一次”。大力构建创新创业培训、专业咨询、金融服务、人才服务等一体化、全方位的服务体系,积极壮大各类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多元化专业服务。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建立健全党政领导、机关部门与企业、商(协)会的联系制度,通过“大走访”和定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等方式,认真听需求,真心解难题。主动宣传落实国家和省市区出台的一系列促进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涉及企业的财政扶持专项资金申报、审批、拨付等要做到全程公开、决策透明、公正公平、限时办理。规范政商交往行为,把握“亲”与“清”的度,做到有边界、有担当,既要清清白白,又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出台符合高新区实际的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指导性文件,对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作出明确规定,让党员干部坦然与企业家打交道、强服务。
  (二)整合资源,进一步营造保障发展的要素环境
  要把人才、资金、土地、环境容量、政策扶持等要素保障放在亲商环境建设的突出位置,既要为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雪中送炭”,又要为顶天立地的大企业“锦上添花”。
  一是做好融资保障。完善金融体系建设,加快引进各类更有实力、更有影响力的金融主体。积极争取金融改革政策的先行先试,加快筹建互联网科贷公司,大力培育会计、审计、法律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鼓励金融创新,积极开展供应链融资、投贷联动、应收账款质押、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组合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快企业股改上市,分类进军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小微金融服务中心为基础,引进一批优质天使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打造常州高新区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深化银政企合作,探索建立金融服务联盟,推动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定期举办投融资对接活动,引导银企点对点对接,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强化中小企业扶持基金等政府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资本,形成多元资本扶持企业的新格局,多渠道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二是破解瓶颈制约。全力破解用地指标和环境容量瓶颈制约,盘活存量低效闲置用地,探索“先租后让”、“短期出让”等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模式,进一步提升我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保障产业项目建设。强势推进“263专项行动”,加快淘汰化工、印染、电镀等行业的落后产能,促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产品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措施削减污染物排放量。严把项目引入关,从源头入手,提高准入门槛,建立健全项目引入评价体系,严格控制投入产出、环保和能耗指标,真正做到招商选资。
  三是强化人才引领。聚焦“高精尖缺”,建立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做的大的体制机制。提升人才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就业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网络、就业信息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建设,形成信息互通的“网络式”就业信息传输体系。积极构建优质众创空间,引进各类孵化服务机构,引导股权机构搭建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市场化、多样化的新型孵化服务,着力提升中科院遗传所、印刷电子研究院等在建、新建载体的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孵化服务、产业支撑能力。充分发挥河海大学、常工院、常高技、旅游商贸等一批高等教育和高职院校集聚的优势,完善职教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培训制度,鼓励学校为本地企业提供人才委培、代培、定向培养等服务,切实解决招工难,尤其是技术工人严重缺乏的问题。
  (三)以人为本,进一步营造功能完善的配套环境
  城市的魅力就是兼容并包。亲商要以人为本,城市功能的完善优化才能形成人口的粘性,从而带动财富的汇聚。
  一是做强产业配套。围绕产业链长、带动作用强的整机整车项目,依托常州东风、常州北汽等龙头企业,发挥高新区制造业基础好的优势,积极推动产业配套的本地化。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工业设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加快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增开常州长江港出港、到港国际船期航线,加密与周边港区短驳往返航班,强化常州海关等联检部门与上海、张家港等周边港区海关等联检部门的联系,建立互动机制,打造成本低效率高的快捷通关环境。
  二是提升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保障能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交通格局。加快常州综合港务区的建设,放大长江常州港、运河奔牛港、常州综合保税区、常州奔牛机场、京沪高铁常州站、铁路奔牛货场等独有资源的汇聚辐射联动作用,加大空港、临港两大物流板块载体建设,加快建设综合性集疏运中心。进一步完善园区的供电、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提升保障园区招商引资和园区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积极推进园区公共交通系统、共享自行车出行系统以及零利中心等“点对点”基础设施建设,让人流、物流、车流高效“时空转换”。
  三是完善社会功能。加快中心城区商务商贸、生活居住、城市旅游等功能的融合,推进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社区建设,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相融合。调优社会事业资源布局,全面提升各类教育办学条件和水平,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教研机构与我区合作办学或在我区设立分校,促进各类教育设施的合理布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和全民健身网络,加快推进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优化医疗机构布局,科学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设施,提升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加大城市国际化功能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引进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性体育文化机构等高端社会事业资源,为高端人才、外籍高管等来区工作生活提供便利,持续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四是优化生态环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山青、水净、坡绿”, 大力推进绿色美好家园建设,让“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成为现代城市的新常态。坚持保护优先,大力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做好长江沿岸生态修复,加强江滩湿地资源保护,提升完善沿河沿路的生态廊道、城乡绿道,推进一批城市绿肺项目建设步伐,让老百姓“看得见清水、望得见绿荫、记得住乡愁”。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全力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全面完成化工、印染、电镀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整治,持续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深入开展河道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安全稳定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交易等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完善严格监管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落实企业环境风险隐患整治和防控主体责任,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记录和违法排污黑名单制度。
  (四)凝聚合力,进一步营造重商亲商的文化环境
  亲商环境是一种整体社会氛围,包含着是否尊重规则、是否保护产权、是否鼓励自律等城市文化的建设。
  一是弘扬亲商文化。营造培育、扶持企业家做大做强、企业家回报社会、社会认可企业家的良好氛围,大力宣传企业家的社会贡献,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推动社会转变观念,让企业家、创业者得到应有的尊重,让他们的权益得到保障,贡献得到认可,形象得到提升。创新亲商方式,构建重商文化,改进对企业和企业家的服务举措,做到有限优惠、无限变通,有限职能、无限服务,有限承诺、无限效能。只要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不违纪违法,就应该为市场主体和企业家提供高效的政府作为。对企业家提出的任何问题,不说不办、难办、缓办,而是尽量疏通、变通、畅通,真正使招商、重商、亲商、悦商成为高新区的主流风尚。倡导“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鼓励和支持担当,为担当者担责。
  二是打造法制环境。树立深入推进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促进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进政务信息公开,不断完善政府决策咨询、听证机制。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拓展监督途径,贯彻法治思维,严格依法行政,保护私有产权、知识产权,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创造公平、安全的环境,保障企业家合法权益。深化平安新北创建活动,为市场主体提供安全、安定、安心的社会环境。树立共享发展新理念,废除对企业发展不合理规定、不公平待遇,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发展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提供“同城待遇”,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者来区创业。
  三是完善诚信体系。全面建立市场诚信记录,各园区(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在实施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和行业服务中,完整、准确、及时地记录企业、个人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留下的“痕迹”,建立企业、个人信用信息统一征集平台,实行归档管理。促进市场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建立市场诚信信息共享制度,探索建立统一的市场诚信信息平台,实现跨部门的市场诚信记录联网,真正使那些失信的市场主体寸步难行、无处立足。积极培育诚信服务市场,通过政府鼓励示范、增强市场诚信意识、引导企业重视失信防范机制等措施,努力扩大信用产品的需求和供给。严厉惩治失信市场主体,建立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使违法失信的市场主体在公共服务、银行信贷等方面失去便利,在生产经营中减少机会。并将处置结果纳入市场准入和退出管理,对失信的市场主体要依法实行高额经济处罚、降低或撤销资质、吊销证照,限制其经营能力或市场准入,增加违法成本,使其不仅无利可图,还要付出沉重代价。加强诚信文化建设与考核推进机制,加强诚信教育和制度创新,全面提升政府公信力、企业诚信度和全民诚信水平。
  四是强化评价督查。把“亲商环境提升”作为各园区(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的一把手工程来抓,构建有力、有效的环境评议、监督、问责机制,对干扰破坏亲商环境、贻误发展良机的,要真督实查、严肃问责。同时,也要发挥我区容错免责机制的导向作用,把为推动发展中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法违纪行为区分开来,大力营造改革创新、敢于担当、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良好发展环境。
  (课题组成员:薛建南、杨光、姜帆、李永忠、周光明、钱亚娟、陈晓、蒋华春、陈振华、薛醒)


 
 
 
45 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衡山路8号 1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1034号  网站标识码:3204110029  苏ICP备06004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