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两会动态 报告解读 建言献策 为民办实事 公告决议 代表委员风采 两会影像
 
 
推进城市更新 激发城市再生活力
民革新北区基层委员会
发布日期:2022-01-10     
  30年来,我区面积已达50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了87%,新城建设与园区开发连片拓展,市、区行政中心的相继北移加速了“创智新高地、城市新中心、滨江宜居城”的形成。尽管城市还年轻,但随着框架、产业、人口急剧扩张和变革,造成功能配置不足与空间利用粗放并存,亟待优化。近年来我区的城市更新也做了很多探索:老区政府周边退二进三、低效用地盘活、工业厂房改造成初饭、棉仓等网红空间,尤其今年的汉江路开街、闲置空间改造人才公寓等更新行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城市更新行动”,要求城市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增长转变,住建部也发文明确禁止“大拆大建”,城市更新转向存量开发,鼓励碎片式、小而美的“微更新”。我区当前建设用地规模接近触顶,在保持增量发展的同时,要更重视对存量空间的系统思考,精准挖潜,有机实施更新。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顶层设计,为城市更新提出高新目标
  城市更新什么,怎么更新,需要系统谋划推进。一是开展城市体检。采取部门自检、第三方评估,满意度调查等方式,通过在生态宜居、交通便捷、风貌特色、创新活力等方面,对城市更新精准提出问题,开出药方。二是完善体制机制。上海、珠海、无锡等城市发布相关法规、意见、政策,广州甚至成立了城市更新局,积极探索城市更新。建议我区对标先进,超前谋划,出台行动计划,明确牵头部门、出台支持政策、摸排可更新资源,统筹安排城市发展。三是探索更新路径。增量发展与存量更新同步谋划。高铁新城重点布局重大功能和创新要素;三井、龙虎塘等存量城区重点做好区政府北移后的更新策略,明确片区发展目标、产业定位、更新方式、推进计划等,衔接规划与实际执行。把城市边角地、插花地、夹心地、废弃基础设施等,或者未充分发挥价值的空间(如长江塑化市场、高新科技园等),通过新的方式来激活,推动城市从整体规模更新到渐进式微更新。
  二、多元力量参与,为城市更新提供动力源泉
  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一方面整合跨界资源。探索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由“建”转“营”内涵化发展。调动城市设计力量、资产管理思维、产业发展观念和社会人文情怀等跨界要素,整合各类存量资源,加大财政支持,主动对接资源,吸引社会专业力量参与城市运营,以长期运营收入平衡改造投入,鼓励现有资源所有者参与微改造,支持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推进。一方面引导公众参与。城市更新广义上不是一场建设行动,而应是城市治理行动,社区营造是下阶段最重要的发力点,让居民真正参与到城市更新中来。“上海缤纷社区行动”实施9项微更新:活力街巷、街角空间、慢行网络、口袋花园、艺术空间、林荫街道、破墙行动、公共设施和运动场所,赋予这些小微城市肌理新的价值;成都市新都区开展“丈量社区行动”,组织居民通过骑行、健步等活动寻找身边的闲置空间,通过创意比赛造就一批“美空间”、“运动角”。建议我区要广泛发动社会组织、基层组织等有关力量,通过创意比赛、协商议事等多种形式,合力推动全民共建共享。
  三、坚持以人为本,为城市更新探索落地路径
  城市更新是个多元价值提升的过程,对存量发展来说,要围绕“人”的尺度开展,说是更新,更是创新。下面通过一些案例来分享微更新的魅力。一是功能更新。如见缝插针建设口袋公园,从人的需求出发,把未利用的闲置空间,打造成“弹性”空间,注入新的主题和活力。上海的“体汇+名都体育公园”以前是一块受困于高压线、垃圾处理站和违章建筑的闲置土地,“体汇+”接手后将其改造为古北国际社区里最热门的体育公园。二是业态更新。上海的NGO“四叶草堂”,提出都市农园的概念,利用社区边角、火车废弃支线、管道上方线性空间,打造各种迷你农业园,成为城市学生农耕文化、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最袖珍的仅几百平方。钟楼区的三堡街,在运河五号的辐射下,一批文创、餐饮业态盘活了路边旧房,老旧街巷成了爆红文艺街区。三是文化更新。文创不仅可以给城市注入新的活力,还可以让城市老旧建筑焕发新生,公共空间的艺术装置也给城市带来了无限的美和活力。东华大学设计学院联合“大鱼营造”,以“一平米”街区艺术便民为主题,为上海新华路注入公共艺术、参与式展览等活动,链接艺术家与居民艺术共创。常州市的老城厢青果巷,是建筑物的更新,更是“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文化复兴。四是界面更新。通过对街道立面、旧厂房、居住区等色彩要素进行精准的织补和修缮,满足现代人最新的需求。宁波市鄞州区实施“最美上学路”工程,21所学校门前道路与校园文化相得益彰。我区汉江路也是通过视觉的强化记忆、沉浸式的互动体验,通过“一条路的变迁”记录“城市的赋新实验”。五是场景更新。在国内城市愈发“千篇一律”的情况下,城市更新要与在地文化有机融合,构建可感知、可参与的消费体验新空间,如大悦城的“五号工场”与“骑鹅公社”等;苏州双塔、北京三元里等网红菜场不仅能够买菜,更成为了社交场域,成为继咖啡店和书店之后新的城市空间红利。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1034号  网站标识码:3204110029  苏ICP备06004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