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两会动态 报告解读 建言献策 为民办实事 公告决议 代表委员风采 两会影像
 
 
聚焦“532”发展战略 打造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创新示范中心
民建新北区基层委员会
发布日期:2022-01-10     
  数字经济浪潮下,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内容的数字化转型,改变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也改变着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与生产效率。身为常州“金北翼”,高新区有着雄厚的产业基础,在全市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战略中,全区紧扣创新“智”造,高举“高新”大旗。数字化、智能化已经是高新区锁定新发展格局下升维定位的重要战略。如何更好地推动全区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企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在调研了区域内20多家企业,广泛听取了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的高新区实践
  2021年,全区新增市级智能车间(工厂)15家,新增“星级上云”企业104家,总数达到268家(其中五星级企业新增数与累计数均位居全市第一)。有天合能源物联网、星宇车灯模具管理等工业互联网平台与智慧工厂标杆项目30多个。获批江苏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等多项荣誉。
  高新区在加速推进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变中,积累了很好的做法:一是形成了“行业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业集群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格局,光伏智慧能源产业有天合光能、汽车零部件产业有星宇股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有宏发纵横等行业龙头企业,践行了区政府“建链、补链、强链”的战略决策;二是注重了创新资源的集聚与开放,推进以华为云为首的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建设与运行,建立高端制造大数据平台,做好区内“企业上云”推广,已助力近500家企业上云;三是强化了创意产业园区作为“数字经济”发展之核作用的发挥,孵化了爱尔威、赞奇科技等一批标杆,形成以数字工业、数字金融、数字创意等为核心的新产业、新业态。
  二、数字化、智能化实践中的痛点、难点
  调研发现,我区企业在数字化、智能化进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难点、痛点,主要有:
  1.缺乏低成本解决方案。新北区以中小企业为主,而市场上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动辄百万、千万,改造成本成为巨大阻力。行业报告显示,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投入超年销售额5%的企业仅有14%,近七成企业投入低于年销售额3%,近一半企业投入低于年销售额1%。
  2.缺少示范引领。不少企业已经具备了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主动意识,但由于头部企业鉴于商业机密等考虑,甚少愿意分享经验和具体做法,对中小企业而言就缺少渠道去了解数字化、智能化的具体内容、方法、路径。
  3.缺乏整体规划。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必须顶层规划,系统设计,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但因收入低、机会少、成长空间有限,中小企业严重缺乏专业人才,再加上缺少第三方智库支持,很少企业能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特点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容易造成投入浪费与项目失败。
  4.理念存在偏差。多数企业偏重于硬件设备、软件系统采购,忽视企业管理流程梳理,忽视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忽视数据的正确性与数据价值,忽视员工数字化素养的培养,导致数字化、智能化的巨大投入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5.政策缺乏有效宣传。不少企业不了解政策,缺少了解政策的渠道,不知有什么政策支持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不知企业上云、两化融合贯标、智能车间(工厂)申报有什么条件,全部依赖服务商,导致政策执行存在偏差,企业最终可能享受不到政策。
  三、加快高新区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对策建议
  国家重视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并将智能制造作为转型升级的破题之举。建议集全区之力择地打造新北区“数字化、智能化创新示范中心”,集中展示新北区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打造名片,谋划产业新优势,巩固、提升全区实体经济能级。
  1.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创新示范中心,可集中展示政府政策导向。一是加大财政资金对两化融合贯标、星级上云和市级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奖补,激励更多企业开展两化贯标与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二是对形成示范作用、实现赋能价值的企业或平台由财政进行专项扶持;三是鼓励银行设立企业数字化专项信贷,并逐步扩大规模,运用金融杠杆化解资金难题。
  2.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创新示范中心,可有效集聚示范样板案例。一要围绕“532”创新中轴、重点产业,遴选效益突出、影响力显著的省、市两级智能车间(工厂)代表企业打造行业样板;二要从功能应用、模式创新、效率效益等多方面进行总结,形成可借鉴案例,汇编数字化、智能化案例库,扩大示范推广价值;三是采取虚拟仿真、数字孪生、多媒体手段等多种方式呈现案例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实践。
  3.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创新示范中心,可集中展示行业解决方案。一是集聚新北区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优质服务资源,优先以虚拟仿真、数字孪生、多媒体手段等手段展示优秀供应商质优价廉的解决方案;二是打造应用场景,集中展示自动化改造、工业机器人、数据采集、数据可视化、视觉检测等技术。在创新中心走一圈即可获取全部解决方案。
  4.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创新示范中心,可集聚技术创新服务。一是选育优质本地供应商入驻,成为技术创新转移平台与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平台;二是汇聚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团队,建立服务本地区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智库”;三是构建“公益服务+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服务体系。
  5.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创新示范中心,可加速人才队伍培养输出。一是同步建成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建成本地区数字化、智能化人才的输出基地;二是可导入省内外优质机构,发布培训目录,联合人社等部门开辟人才培养专项,常年在中心开班;三是联合有需求的企业单独组班培训,邀请专家开展目的性更强的内训,有效提高人员素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1034号  网站标识码:3204110029  苏ICP备06004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