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两会动态 报告解读 建言献策 为民办实事 公告决议 代表委员风采 两会影像
 
 
探索新型产业用地开发 赋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致公党新北区基层委员会
发布日期:2022-01-10     
  常州高新区是常州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十四五”期间,常州高新区将聚焦“创智新高地、城市新中心、滨江宜居城”战略定位,推进“三大工程”,把“532”发展战略作为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不断巩固制造业优势地位,推进产业迭代升级,增强全产业链把控力和竞争力;强化技术创新研发,搭建创新平台载体,加快形成智能、制造创新策源地。经过多年发展,高新区产业发展与城区融合态势突出,功能混合利用趋势明显,带来更多新型产业空间需求。当前土地资源供应趋紧,产业发展转型需要新的载体支撑。以土地复合利用为核心,强调功能混合多元的新型产业用地开发模式,将成为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重要路径。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明确新型产业用地的开发模式
  综合考虑高新区中轴枢纽桥头堡的定位,助力常州实现城市能级新跨越,加快打造创新融合产业平台载体。要完善新型产业用地项目前期规划建设及后期运营管理的政策机制,尽快厘清管理部门权责。针对用地开发资格准入认定、供地管理、规划建设管理、产业用房贡献、不动产登记管理、履约管理、相关政策衔接等重要内容,出台完善的配套管理和实施细则。东莞松湖智谷园区建设运营经验启示我们:在坚持产业主导功能不改变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型产业用地开发,科学控制业态功能布局。鼓励功能多元融合,特别是研发办公以及配套人才公寓功能的融合,可以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积蓄能量。
  二、突出空间协调和集约高效利用土地
  充分衔接新北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市更新规划、工业区块线规划等相关规划,优化新型产业用地布局,科学调控用地规模,合理制定用地计划。强化工业用地计划的总量管控,优先保障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既定的发展目标和美好愿景。强化建设空间流量管控,结合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将传统工业用地、商办用地、新型产业用地的比例维持在合理区间范围内。并结合市场供需情况,适时调整供应规模。丰富新型产业用地开发利用模式,根据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针对不同区位、不同产业、不同定位,因地制宜的选取土地进行复合开发利用。要坚持高标准建设,使用新型产业用地建设的生产用房不但要符合工业建筑设计规范,充分考虑楼层荷载、货运电梯、卸货平台、消防等级等要求,还要为配套办公、生活服务、环保设施等需求预留合规空间,实现“工业上楼”、功能多元的使用目标。合理管控新型产业用地开发强度,地块开发容积率原则上可大于2.5,采用下限控制。坚持新型产业用地功能姓“工”不姓“商”。产业用途的计容建筑面积规模应占据主导地位,配套功能用房及公寓应当优先出租给入驻企业。
  三、强化产业转型和“工业上楼”的政策引导
  促进工业用地的复合利用,鼓励产业转型和“工业上楼”。结合产业升级趋势,按照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准入产业的“负面清单”,限制不符合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的产业用地。优先鼓励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低(无)污染、高附加值产业的研发、试验、检测和部分生产环节,在符合安全标准的前提下上楼。健全产业转型扶持政策,对于符合“工业上楼”准入条件的行业和企业,积极制定财税、供地、人才、设施配套等多方面优惠政策,对到期达到合同约定的投入产出绩效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拒不履约的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惩罚和退出机制。
  四、强化运营管理与监督考核
  构建全周期、全要素的用地复合开发管控体系。根据入园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配置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和产业园,为他们提供明确的成长路线指引,建立相对应的监督考核机制。要以土地出让合同为依据,把投资强度、投达产时间、土地产出率、地均达产税收、分割转让条件以及违约处置等相关条款都纳入到合同管理。细化制定土地产出指标考核目标,从以“亩均争高下”提质为“楼面论英雄”。要完善项目准入退出机制,保障新型产业用地开发运营见实效、管理出实绩。
  五、结合试点探索推进
  我们要鼓励试点探索,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适时在全区层面推广。可在高新区范围内酌情选取若干区域,开展新型产业用地开发试点。建议利用好中瑞产业园区北侧用地空间,集中建设符合国际标准、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建筑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吸引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进驻。盘活生命健康产业园存量用地,鼓励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医疗器械等高附加值产业。紧抓传统工业园区“退二进三”和新型产业用地开发契机,探索高新产业园区内存量资源融合和服务功能融合,提升工业建筑品质与内涵,改造包含人才公寓的综合服务功能配套,促进产、城、人的全面融合。我们要鼓励国有平台公司或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并持有部分产业用房,一方面可为园区发展提供可持续收入,另一方面可通过调节产业用房租金,调控企业入园门槛。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符合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目标。通过探索新型产业用地开发,我们创新发展的动力引擎一定会更加澎湃,高质量发展之路一定会更加宽广。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1034号  网站标识码:3204110029  苏ICP备06004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