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两会动态 报告解读 建言献策 为民办实事 公告决议 委员风采 两会影像
 
 
用“流动文化”点燃新北美好生活
发布日期:2021-01-07     
  “流动文化”是城市流动的活力血液。随着城市的更新和扩建,新北区的城市框架已基本搭建完善,各个业态也逐渐满足现代化生活的需求,但是许多物理空间却存在着“朝九晚五”的空心现象,即人聚则旺,人散则冷。需要用精致、高品味的“流动文化”点燃新北城市美好生活。这里的流动文化相较于传统意义的社区型活动,更加具有品质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是探寻城市盲区,激活“美好场景”。在新北存在着许多“8小时空白场所”,属于城市生活盲区,白天活跃异常,晚上人烟稀少。比如文化类产业园、写字楼、金融大厦、文化类广场等中高端办公场所,基本只有8小时活跃期;还有一部分标准化和趋同化的商圈,从业态种类到外观呈现,基本没有太大差别。合理利用这些场所,用高品质的“流动文化”,构建城市“美好场景”。
  二是场景化打造,顺应“网红经济”。在网红经济下,存在着一个人带火一座城的现象,例如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四川理塘镇的丁真等。不管是一线大都市还是不知名的小城镇,在网络时代下都有可能脱颖而出,打造场景化、主题化、网红化的“流动文化”,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等方式,让全民参与进来,比如国风盛宴、沉浸式话剧、露天交响乐、大师音乐等优质内容。同时塑造和孵化网红IP,运用“粉丝经济”形成自发传播的惯性,以游戏的手法搭建城市内容,创建新北区城市剧本,采用“平行世界”的手法,构建“里世界”和“表世界”。“表世界”是已经存在的物理空间和文化内容,“里世界”是城市副本,包括城市故事、城市主题、城市线索,例如重庆的洪崖洞,以千与千寻的故事和魔幻之城为副本,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打卡驻足,让“流动文化”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三是“定量+变量”,垒筑文化“精神岛屿”。通过“流动文化”带动城市文化氛围需要遵循“两个量”。“定量”指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要推进其标准化,建立流动文化服务内容标准,定时、定量、定人推动流动文化服务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开展;成立专门的“流动文化”工作班子,制定相应的文化服务菜单,遵循复兴传统、弘扬文化、鼓励原创、增进互动的四个原则,围绕书香阅读、非遗传承、大运河文化、高铁新城畅想、东方美学等内容进行艺术化创作。“变量”指以标准化、常态化的公共文化艺术为起跳板,逐渐搭建全民展示自我的流动舞台,形成习惯化、自发式、个性化的文化艺术氛围。通过“定量+变量”的路径,让无人问津的“文化孤岛”变为人人参与的“精神岛屿”,从而极大地提升城市文化的厚重感和鲜活感。
  四是做好资源整合,盘活“文化存量”。城市存量不只是物理建筑的存量,还有文化的存量,我们的城市本身并不缺乏文化,只是没有将文化进行盘活。消除体制障碍,统筹服务资源,储备一批能够经常参与流动文化的各类艺术人才。一方面与本地艺术类院校、高校的艺术专业和高校文艺类社团进行合作,将传统文化与年轻化的文化艺术引入城市公共场所,例如合唱团、乐队、话剧社、吟诵协会、舞蹈社等,通过资源整合盘活文化存量;另一方面与省内外文艺类社会团体合作,将优质内容输入城市空白场所,形成新的文化增量,从而丰富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让文化之水流动起来。
  五是吸收多元文化,搭建“文化礼堂”。敞开包容的胸怀,吸收和引进多元文化,满足各种人群的文化需求,既有符合老年人口味的传统文化表演和艺术鉴赏,也有符合新时代年轻人的次元文化,要求形式丰富多样,内容活泼有趣,形成“流动音乐厅”“流动电影院”“流动话剧院”“流动大篷车”“流动展览”等多种文化形式,从而搭建“文化礼堂”。但在搭建“文化礼堂”的过程中,要做好文化管控,包容不等于纵容,避免无序的“野蛮生长”。
  六是搭建网络平台,拼装“文艺集合”。为促进“流动文化”的常态化和规范化管理,逐步搭建网络服务平台,将各形式的文艺演出按照区域、类别、演出团体等做拼装集合,参考“目里”APP,“大麦网”等,方便居民了解文艺活动动态,同时还可以进行点单、定制互动等,形成属于新北自己的网络文化生态圈。“文艺集合”顺应了网络时代的发展需求,能够快速聚集年轻群体的关注。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对优质内容的筛选和视觉品质的把控,避免做成大杂烩。
  “流动文化”的激活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充分利用,还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文化艺术走出书本、电视和博物馆,走进每一个驻足的角落。新北区需要积极开拓城市发展路径,把创新思维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之中,构建真正美好、有趣、有内涵的城市生活圈!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1034号  网站标识码:3204110029  苏ICP备06004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