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两会动态 报告解读 建言献策 为民办实事 公告决议 委员风采 两会影像
 
 
建设新北美丽乡村 打造乡村幸福质感
发布日期:2021-01-07     
  推动新北区乡村振兴发展是“美丽新北”建设重点之一,为促进乡村生存条件的改善和生态、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以“优居、强村、兴产、富民”为目标,积极探索激发乡村振兴动能的有效路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问题导向,着力解决问题短板,努力打通堵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丰富新北区乡村振兴的新内涵新业态,既塑造可观的“外在美”,又提升可感的“内在美”。
  一、加强党建引领,保障乡村长效管理
  新时代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党建引领是根本,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是核心。各乡镇应紧紧围绕“党建+”工作理念,以实现“优居、强村、兴产、富民”为目标,积极推动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通过“党建+集体经济”“党建+乡风文明”“党建+特色产业”,凝聚发展合力,夯实为民服务阵地,同时将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文明家庭等融入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树立农村新时代新风貌,提升乡村精神文明水平,引导和动员干群自觉参与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助推集体经济增收的工作中来,切实将党建成效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坚强保障,凝聚起乡村发展的磅礴动力,筑牢乡村振兴之“魂”。
  二、提优外在环境,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通过多体系、全方位的治理方式,升级建设最美幸福活力乡村,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好蓝图,从而达到“三个吸引”的目的:一是吸引更多目光关注乡村发展;二是吸引更多人才参与乡村创业;三是吸引更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各类优质项目吸引更多人走进乡村、爱上乡村。
  1.优化改造村容村貌。在保护乡村原有风格特色的同时,高标准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行农村河道、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环境保洁、公共设施等综合管护,改造出行幸福路,实现硬化路面户户通,实施村庄亮化工程,建造幼儿园、健身广场、农事大集、景观河等配套设施,开展精细化乡村治理,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环境整治、生态修复等工程,恢复自然淳朴的田园风光,打造绿色宜居环境。
  2.改善提升乡风文明。建设各类乡村振兴讲堂,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说身边理,直面基层,开展理论政策宣讲,弘扬美德,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不断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开展特色种养、来料加工、家政服务、互联网操作等实用技术培训,帮助村民提高致富技能,开展特色人才培养活动,为发展特色产业输送人才,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以此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并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村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助力。
  三、加强人才治理,培育乡贤反哺之情
  1.栽下梧桐,引凤还巢。乡村治理现代化离不开人才,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品质追求,人们希望有更多一呼百应的带头人,有更多被乡亲在德才方面、公益事业方面普遍认同的有声望的乡贤们,来改变农村空心化、精神空虚化的现状,让农村的经济发展得更好更快。这需要重点打好礼遇新乡贤的“感情牌”“政策牌”“创业牌”,有力回应新时代农民的多元诉求,以共享共建的机制用好人才,以开放的胸襟留住人才,打造有特色、有品牌、成体系的新乡贤文化,吸引出自农家的知识分子重新回到农村工作和生活,愿意回乡干事创业,愿意建设新农村,从而实现宝贵的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到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汇聚乡村持续发展动力。其中大学生村官群体,是乡贤文化在这个新时代的体现,应该不定期跟踪村官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收集他们成长、成才的信息,从感情上、精神上、物质上鼓励他们走上乡贤之路,引导他们真正愿意在农村一辈子扎根下来,让乡贤文化、乡贤精神深植于年轻一代的精神血脉。
  2.铺路搭桥,引资引智。乡村振兴离不开资源的投入,也离不开要素的聚集。所以,要通过改革打破乡村要素单向流入城市的格局,打通进城与下乡的通道,引导、吸引更多的城市要素包括资金、管理、技术、信息等向乡村流动,呼吁乡贤经济回归,反哺桑梓。可以通过召开乡贤恳谈会,邀请乡贤参加乡村活动,优化返乡创业政策等形式,积极推动“人回乡、钱回流、厂回迁”;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捐资捐物等方式,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来;可以通过制定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优惠政策,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创新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定期服务乡村机制,积极引导新乡贤携技回乡、引资回乡;可以“乡情、亲情、友情”为纽带,建立微信群,搭建常态化的信息交流平台,增强乡贤与乡亲之间的情感联系,架起反哺桑梓的桥梁,使乡贤们运用自身的知名度和人脉优势,为家乡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资源,引进高素质人才助力乡村发展,把更多优秀的谋略、先进的经验、致富的信息传递给村民。
  四、突出品牌打造,推动产业全域发展
  全区注重规划引领,坚持“集群化”和“特色化”,扎根乡土特色,精准功能定位,突出品牌打造,打好“文化牌”和“绿色牌”,走好文化艺术同步、建设运营同步、产业生态同步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径,做到一个点串起一条线,一条线带动一个面,从而推动产业全域发展。
  1.抓好现代农业品牌打造。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鼓励乡贤能人,通过公司化经营培育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就业创业,做活土地流转文章,着力打造高度集约化经营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结合特色历史文化,培育打造农产品品牌。并依托“互联网+”延伸线上产业链,增强“融合力”和“影响力”,创新消费组合,扩大销售半径,助力村民增产增收。
  2.抓好休闲资源整合利用。牢牢把握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性、引领性作用,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聚焦“农文旅”产业融合,发挥好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打造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因地制宜开发户外观光、文化大院、老字号、田园艺术景观、水域休闲、自行车公园、民宿民居、农产品采摘、农家特色餐饮等新型旅游载体,同时配套建设商业街、市民广场、创意街区等,带动农户发展农家乐,充分挖掘地方特色餐饮文化,推出“羊肉宴”等传统菜肴和小吃,以美食消费带动夜间经济、地摊经济、小店经济,全面构建适合游客“食、住、游、学、购、娱”的休闲观光产业发展体系,让游客吃得放心、游得舒心、住得安心、留得下来,从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休闲旅游同频共振。
  3.抓好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秉承传承与创新的发展理念,遵循“有历史、有文化、有情怀”的开发原则,稳步发展乡村文旅。一是在梳理村庄发展变迁史的基础上,整合乡村现有的文化资源,结合历史人物典型事迹,丰富乡魂、乡音、乡土、乡味、乡情内涵,避免“千村一面、千景一版”。二是依托特色小镇工具文化、古运河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资源,精心选取创作题材,组织乡贤能人、文艺创作骨干进行创作生产。以历史人文融合现代生活,导入创新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让历史文化与游客零距离接触,让传统艺术与时尚潮流碰撞,促进乡村旅游与乡土文化深度融合,以文艺创作提升乡村旅游影响力,推动旅游业成为宣传人文历史、传承文化遗产、展示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三是以满足游客差异化旅游需求为导向,以优化游客体验为出发点,将特色旅游景点串珠成链,塑造线路品质感。因地制宜开发旅游项目,丰富产品的供给类型,打造面向康养人群的绿色农庄乡村度假游、面向亲子人群的家庭休闲游、面向休闲人群的七彩稻田农家体验游、面向教育人群的匠心传承研学知识游等系列拳头产品。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1034号  网站标识码:3204110029  苏ICP备06004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