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两会动态 图说发展 报告解读 建言献策 公告决议 委员风采 两会影像  
 
 
 
加强党建引领 助推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19-01-14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描绘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当前,只有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政治优势,着力提升全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增强政治功能,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真正在农村落地生根,才能使得高新区乡村振兴的美丽蓝图变成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图景。
  一、健全乡村振兴的领导体制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关键要把抓党建这一“最大政绩”与发展实绩有机统一,做到党建强、发展强。一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坚持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点工作由党委讨论决定,区委发挥“指挥部”作用,突出抓人促事,统筹资源配置,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体现到各项工作。健全区、镇、村三级抓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责任落实机制,将落实情况作为每年镇、村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巡察工作内容,作为领导班子综合评价和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二要强化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旗帜鲜明加强村党组织对各类组织、各项事务的领导,以2019年村“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提升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到35%,提倡由非村民委员会成员的村党组织班子成员或党员担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提高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代表中的党员比例,支持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每年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持续倒排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三要抓牢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压实区镇纪委监督责任,严肃查处发生在惠农资金、生态环保等领域的违纪违法问题,坚决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严厉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强化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日常教育管理监督,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强“村霸”、“蝇贪”整治,全面清查村干部涉黑涉恶违纪行为,为乡村振兴营造清朗环境。
  二、打造乡村振兴的过硬队伍
  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因素在人,决定变量也在人,必须要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要整体提升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素质。实施“头雁提升”工程,深化村党组织书记“5A”晋档升级管理制度,依托西夏墅镇梅林村建设“乡村振兴学堂”,开设“村书记讲堂”。注重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鼓励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按照有关规定,通过选拔、考录进入镇领导班子、公务员队伍或事业单位,落实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及正常增长制度,重视发现和树立优秀农村干部典型,彰显榜样力量。二要推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立足于优化结构、增强活力,加大农村党员和人才“双培养”力度。每月20日开展党员远程教育固定学习日活动,每年底开展党员冬训,党员全年培训不少于32个学时。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深化党员亮身份、纪实管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做法。加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增强广大党员荣誉感归属感。三要发现培养和引入乡土人才。加强农村本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大农村高端人才培养力度。探索建设农民夜校等培训平台,推动设立“土专家”工作室等特色工作载体,表彰一批优秀乡土人才。加大引才集智力度,以乡情乡愁为纽带,鼓励引导乡贤、返乡青年等群体下乡创新创业,使“新农人”和“农创客”成为振兴乡村的生力军。
  三、凝聚乡村振兴的群众力量
  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一要在优化治理格局中加强教育引导。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建立党群微站、百姓议事堂等党员村民自治载体,深入开展农村党员示范户、五好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发挥“当地有威望、说话有分量”的农村党员作用,组织凝聚好乡贤群众。二要在强化服务功能中密切党群关系。推广镇、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和党支部(党小组)党群微家三级阵地建设,突出党建元素,整合服务资源,打通党建引领和服务保障的“最后一公里”。以村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好上级提供给农村的资金资源,让群众明白惠从何来。推行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的“三提三知”群众工作法,在服务群众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三要在壮大集体经济中增进群众福祉。坚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正确方向,发挥村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广村党组织与合作社“村社合一”工作模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接二连三”的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真正把乡村富民的“蛋糕”做大。健全区派“第一书记”、区级机关挂钩帮扶经济薄弱村等长效机制,拓展创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服务,推动资源下沉到一线,让群众找到更多致富“门路”,让群众成为乡村振兴最直接的受益者。
 
 
 
45
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衡山路8号

1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1034号  网站标识码:3204110029  苏ICP备06004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