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常州市新北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两个率先”,凝心聚力、负重奋进、开拓创新,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被市政府授予目标管理开拓争先奖。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2亿元,比上年增加31.5亿元,增长24.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115.5亿元,增长26.85%,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4.29%提升到66.4%;第三产业增加值41亿元,增长20.5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0:69.8:26.2调整为3.4:71.3:25.3,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96.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超过92%的小康目标值,全区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39512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4878美元,超过人均3000美元的小康目标值。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5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32.98亿元,增长29.8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24亿元,增长29.75%;一般预算财政支出12.61亿元,增长23.48%。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继续上升,由上年的19.62%提高到20.36%。金融存贷余额全面增加,全区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143.28亿元,比上年增加25.52亿元,增长21.67%,贷款余额达116.02亿元,比上年增加16.02亿元,增长15.98%。
二、农业
农业结构有效调整,水利建设稳步推进。2005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71亿元,增长5.31%。其中多种经营产值8.3亿元,增长8.96%,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77.5%。农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区农业结构调整面积累计达8.49万亩,比上年增0.34万亩,其中花卉苗木0.92万亩,经济果树0.89万亩,蚕桑0.32万亩,草莓0.29万亩,西甜瓜0.29万亩,蔬菜2.48万亩,水产3.2万亩,其他0.1万亩。进一步增强农业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区26家农业示范园区通过品种改良和技术更新,生产示范引导能力进一步提高。积极发展项目农业,区级农业产业化补贴项目达41个。加大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大力倡导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全年申报3只绿色食品,无公害认证当年新增4个产地、2个产品,累计已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6个、面积6.15万亩、产品21只。进一步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共投入资金5300万元,完成土石方280万立方米。疏浚河道31条,新建及改造排灌泵站32 座,建设防洪工程35处,新建驳岸4.7公里,石驳石方2.3万立方米,新建节水灌溉渠道11.8公里,全区水系统防洪抗灾能力和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保护能力全面增强。
三、工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贡献份额持续走高。2005年,全区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大关,达501.53亿元,比上年增长 31.28 %,其中自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11.01亿元,比上年增长 42.66 %。工业在全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6.4%,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上升到74.92%,分别比上年提高2.07个、2.42个百分点。在自办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完成产值91.6亿元,重工业完成产值219.41亿元,分别增长31.11%和36.25%;三资、民营企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141.77亿元、155.27亿元,比上年增长65.32%和30.7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95.5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全区三资企业发展和私营经济总量均位居全市辖市区前列。经济效益继续向好,运行质量稳步提升。2005年,全区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88.55亿元,比上年增长 32.66 %,实现利税36.83亿元,比上年增长 26.45 %,实现利润23.67亿元,比上年增长 36.11 %。其中自办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309.18亿元,比上年增长42.42%,实现利税21.37亿元,增长24.91%,实现利润14.14亿元,增长26.98%。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自办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8%,比上年提高0.5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52.71%,比上年提高16.06个百分点,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27.5%,资本保值增值率达130.92%。规模企业不断壮大,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520家,比上年增加67家。全年共有96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比上年增加20家,其中4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比上年增加1家;利税超亿元企业达5家,比上年增加4家,利润超亿元企业2家,比上年增加1家。全区30家重点骨干企业增势强劲,其中:华源蕾迪斯、伟创力电子、现代工程机械、常林股份分别完成产品销售收入24.63亿元、16.05亿元、15.46亿元、15亿元。工业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安德利聚酯、东风汽车、旺达纸业、东嘉麻棉、科勒电力设备、圣戈班宏发等重点工业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共新增工业总产值40.17亿元,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3.81个百分点。乡镇工业方兴未艾,发展势头尤为强劲,产业集群效应逐步彰显,全区乡镇工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42.49亿元,产品销售收入333.45亿元,实现利税24.6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26%、39.72%、33.01%,增幅高于全区工业5.98、7.06、6.56个百分点。春江镇产销首次突破100亿元,分别达105.19亿元和102.12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市乡镇中名列前茅;产销超30亿元的镇、街道达5个,比上年增加3个。
四、服务业
服务业发展迅速,市场建设成效显著。2005年,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1亿元,增长20.59%,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亿元,增长18%,实现市场交易额60亿元,增长20%。总投资3.8亿元的江苏长江塑料化工交易市场一期9万平方米开业投运,当年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上缴税收1200万元,成为高新区首家纳税超千万元的专业市场。总投资10亿元的江苏国际塑化城一期10万平方米基本建成,投入资金1亿元。富都商务楼、中创时代广场结构封顶,锦江国际大酒店、金城大厦已基本完工。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一汽奥迪、长安福特、北京现代等18家汽车4S店,全年销售各种品牌汽车12000多辆,完成销售收入17亿元,增长21%,上缴税收2500万元,增长29%。餐饮业发展迅猛,全年重点餐饮企业完成营业收入2.2亿元,增长60%,上缴税收1300万元,增长60%。首家五星级国际酒店——常州富都商贸饭店建成开业,当年实现营业额7700万元,上缴税收520万元。居民消费需求旺盛,每家玛、吉买盛两大超市实现营业额共计2亿元,吉买盛全年上缴税收230万元,增长44%;每家玛上缴税收120万元。《中华龙城现代休闲旅游区总体规划》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恐龙园全年共接待游客170万人次,营业收入7000万元,同比增长30%,上缴税收166万元,增长39%;春江镇新华村被国家旅游总局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新城府翰苑、长兴好日子家园等房地产项目的开工建设,进一步提升了人居环境。随着总面积100万平方米的滨江明珠城等一批房地产项目的启动建设,新龙居住区已进入实质性的开发阶段。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欧尚、大润发、百安居、五星电器、泰富百货、铜锣湾等一批超亿元项目意向进区,将优化商业业态,加速服务业发展。
五、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工业投入增势强劲。2005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03亿元,比上年增加37.15亿元,增长29.75%;其中,自办完成投资133.67亿元,增长45.42%。450个在建项目中,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及50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达64个,项目规模扩大,平均每个项目完成投资由上年的3286万元增加到3600万元,增长9.56%。在各类投资中,工业投入增势强劲,全区完成工业投入91.57亿元,增长36.12%,占投资总量的56.51%,比上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其中,自办完成90.69亿元,增长53.41%,增速位列全市辖市区第一名。东京制纲、华润啤酒、V&M无缝钢管、国际塑化城等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安德利聚酯、上扬光电、圣戈班宏发、德州仪器、东昊化工等30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市级重点项目出口加工区建设稳步推进,启动区建筑开工总面积达36000平方米,已完成投资1.9亿元。房地产投资趋于理性,全年完成投资16.05亿元,当年施工面积19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5万平方米。
六、招商引资和对外经贸
招商引资积极有效,对外贸易高速增长。2005年,全年完成协议注册外资额5.5亿美元,与上年持平,注册外资实际到帐额3亿元美元,增长61.08%。高新区、春江镇、新桥镇、薛家镇、东京制纲(常州)有限公司、常州华润啤酒有限公司等单位列全市外资到位前十名。全区当年新批外资项目104个,其中工业项目93个,总投资超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2个。利用外资质量明显提高,项目资金到帐率由上年的40.9%提升到54.5%,提高了13.6个百分点。引进的项目主要集中于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新材料等区重点发展产业领域,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产业链龙头项目和产业板块项目,如东京制纲、V&M无缝钢管、华润啤酒、华威亚克模具、BPB石膏板、特斯玛汽车零部件等进区落户。当年新增世界500强投资企业3家,累计已达19家。引进内资成效明显,全年共引进内资企业1259家,注册资金达21.9亿元,其中注册资金额在500万元以上企业达106家。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5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3.02亿美元,增长54.57%,其中进口9.45亿美元,增长9.69%;出口13.57亿美元,增长80.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猛,全年出口突破1亿美元,达1.57亿美元,增长81%。外贸出口企业不断壮大,有进出口业绩企业达501家,常州华源蕾迪斯有限公司成为区内首家出口超亿美元的企业,全年出口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57家,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企业27家。
七、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环境治理成效明显。2005年,积极推进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汉江西路和河海西路已全线贯通,通江大道景观改造、出口加工区骨干道路、五台山路、南海路等正加紧施工。积极推进拆迁安置房工程建设,全区在建安置房63.32万平方米,新开工建设安置房21.03万平方米,年内竣工安置房140.8万平方米,安置拆迁居民3080户、2万余人。新魏花园、百草园、百馨园、新龙小区、泰山新村等安置房建设积极推进。配合各级相关部门积极推进江边污水处理厂、沪宁高速公路扩建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切实规范建设项目管理,共审批建设项目环境登记表1363个,环评表215个。集中力量开展了沿江区域、藻江河流域等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依法关停了4家违法排污企业,47家重点排污企业进行了整改,藻江河水质有了明显改观,有效改变了区域环境状况。积极推进清洁生产,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推广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以及环保产品认证,从源头上降低和消除污染,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逐步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和清洁文明的生态工业体系。
八、科技进步与教育事业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2005年,强化技术创新源头建设,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引进科技研发机构,全年共组织3次产学研活动,签订协议28项,实施国际合作项目4项,共引进科技孵化型企业50家,其中留学生企业8家,同时有28家企业从中心毕业;积极引导企业创建各级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年创建市级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4家;积极推进动画产业基地建设,现已集聚了来自全国各地20家动画专业机构,注册资本总额达1.5亿元;全年争取上级各类科技资金4059万元,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01个,新增国家、省火炬计划项目14个,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个,省科技攻关项目5个,省级国际合作计划项目1个,新增国家“863”计划项目和“863”计划引导项目各1个,实现了该类项目零的突破。新增国家重点新产品6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3只,高新技术企业(双密企业)20家,申请专利429件,授权245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7%,全区技术创新能力列全市辖市区第一名,被省科技厅和省知识产权局联合认定为“江苏省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区”。
教育事业扎实推进,办学条件继续改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义务教育水平,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3%,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5%;学校食堂达标率实现了100%,中小学市级示范图书馆创建率提高到56%,省级标准化实验室创建率提高到70%,建成了圩塘、泰山、新魏、富民等4家幼儿园,完成了魏村中学等5所学校危房改造12246平方米,新桥幼儿园等4所学校通过省示范幼儿园、省实验小学、省示范初中评估验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贫帮困助学机制。全年发放帮困助学金75万元、1028名学生得到帮助,实施贫困生“两免一补”889人,认真贯彻落实常政发[2004]20号《关于解决适龄流动儿童就学暂行办法》文件精神,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享受市民待遇。
九、社会保障与人民生活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全区养老保险扩面新增33000人,征缴养老保险基金28360万元,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有效推进,全年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8137人,转移就业6456人,新增就业岗位9470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55人,“4050”人员困难群体再就业10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累计32.1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52%,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全年发放失地农民保养金2亿元,其中老年失地农民保养金1900万元;发放低保金627.9万元,3489户低保家庭计8463人从中受益。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小河卫生院、薛家卫生院全面动工,民营华山医院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区12个卫生院和33个村卫生室全部顺利通过区级“规范药房、合格药房”创建验收活动。群众文体活动纷呈活跃,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加强。以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为依托举办了摄影、书法等各类展览和“文化进社区”等大型广场文艺活动,创作节目参加省、市有关大赛获奖项21个,开展了“走向十运”健步行、老年人健身操展示、乒乓、象棋比赛等系列全民健身周活动;积极做好市级文保单位费伯雄故居修复和吴氏中丞第移址等文物规划和保护工作。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持续低速增长。全年共出生人口280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7‰,计划生育率达98%以上,期内综合避孕率达88%。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19769元,比上年增长11.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7151元,比上年增长12.3%,增幅列全市辖市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