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现代化“高铁新城”,建立常州新中心战略的建议》(第0014号)、九三学社常州市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全面统筹资源要素,助推高铁新城高标准建设的建议》(第0116号)和桑遥委员提出的《关于优化常州北站规划,提升城际交通枢纽能级的建议》(第0316号)列入《高铁新城建设》专题的提案,由市政协卢明康副主席督办,现答复如下: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充分发挥常州资源禀赋、区位环境、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加快建设长三角中轴枢纽,深入推进高铁新城建设和老城厢复兴,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建设高铁新城是常州“十四五”新征程里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市委、市政府统筹常州全域长远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提案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结合高铁新城发展规划和实际建设情况,充分吸收并进一步完善,将高铁新城的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科教资源优势加快转变为竞争优势。
一、创新产业布局,提升城市能级
按照规划全力打造创新智造的“一核四带”前沿产业高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全面提升城市能级。
一方面,顺应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承接沪、宁等大城市的功能与产业外溢,重点发展智能智造、空间信息、机器视觉、智慧能源与环保、商业金融、枢纽总部经济等。同时以产城融合的理念,营造产业发展需求和宜居生活需要相协调的城市空间与环境。
另一方面,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形成具有常州高铁新城特色的科创产业集群。充分吸收范围内各板块特色产业基础,依托高铁新城范围内科创平台、人才资源集聚等优势,着力推进高铁新城能源互联网示范区建设,激发区域能源产业潜力,构建能源互联网生态圈。《常州高铁新城能源互联网示范区规划》于今年“6·18”市工博会对外发布,常州高铁新城能源互联网示范区正式揭牌,全国首个城市级综合能源管理平台——常州“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正式上线。
二、丰富城市功能,聚集发展人气
全面推动五大中心建设,统筹布局研发、服务、生活、生态等四大功能空间,进一步聚集发展的人气。
一是形成丰富多元的产业经济结构。编制高铁新城“十四五”发展规划,制定智慧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产业等产业鼓励发展政策,加快能源互联网和智能感知产业的引入与集聚。围绕创智商务中心,积极发展楼宇经济,重点推进企业总部项目落地。围绕品质生活中心,推动环球港月亮船、月星金融中心等重点在建项目与环球港现有规模形成联动,打造华东地区一站式品质生活体验综合体。围绕田园活力中心,依托万亩新龙生态林,积极引入国际学校、国际医院、高端康养、文旅体育等功能项目,打造文体旅活力综合体。目前,芝荟时光、月星环球港金融中心等项目已全面开工,足球、网球场地预计今年第三季度开工。
二是布局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专业化为原则布局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对标国际建设标准,集中配置国际院校、品牌名校等高水准的文化教育设施;建设一批国际医院、国医馆、养老院等高品质的医疗康养设施;打造国际马拉松赛事中心、国际足球与网球赛事中心等高等级的体育休闲设施。不断满足研发人群、商务人士、本地市民、高校师生和外籍人士等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持续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和服务能级,不断提高城市的宜居度和美誉度。
三是吸引创新创业的高端科技人才。聚焦青年群体,积极建设青年人才友好型城市,打响青年人才创业首选城市品牌,加大青年人才集聚力度,培育城市新生力量。重点打造马拉松精英排名赛、新龙森林音乐节等年轻活力IP,为高铁新城聚集更多的人气。着眼“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依托常州市新一轮“龙城英才计划”,着重引进能为高铁新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关键突破的战略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卓越管理者等国内外高端人才。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三、整合优质资源,科学协同发展
整合金融商务、总部经济、创新研发、商业休闲、交通集散等多元功能,以产城融合的理念,营造产业发展需求和宜居生活需要相协调的城市空间与环境。积极推进智慧楼宇、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交通等建设,运用绿色理念、数字技术,以品质、特色、效率、可持续发展为关键,构建全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出行方式,建设美丽宜居的智慧城市。
一是打造创新智造的前沿产业高地。结合高铁站点建设站城湖一体的高铁新城核心区,打造创智中轴枢纽。以天合光伏产业园为主布局能源产业,打造智慧能源与环保产业带;结合智能传感小镇、森萨塔等优势项目,战略性预留机器视觉未来产业带;以在建的科创水镇为载体,打造空间信息产业带;以现有的生命健康产业园为载体,结合北部的水乡林田生态区,衍生发展康养产业,打造生命健康产业带。
二是建设产城融合的生态创智新城。以“产城融合、功能混合”为原则,每1~2.5平方公里左右构建一个生态创智社区,统筹布局研发、服务、生活、生态等四大功能空间。生态创智社区以步行优先为原则,打造十分钟慢行圈。结合规划区产业需求与创智社区布局模式,规划若干产业邻里中心,以800米为服务半径,基本实现产业和生活服务全覆盖。
三是构筑蓝绿相融的生态活力空间。尊重现有蓝绿生态资源,结合现状河道,形成“五湖十荡”的水系格局,并将北部的生态林、西部的农田景观、东部的藻江河景观引入城区,营造万亩水乡林田入城的网络化生态空间布局,凸显自然与城镇和谐共生的江南水乡特色。
四、促进四网融合,打造复合枢纽
由市交通运输部门牵头,充分衔接交通资源,发挥常州北站枢纽效应,加快构建构筑轨、路、空、水多维结合的交通网。
一是坚持量质齐升,构建高品质综合交通网。铁路方面,加快推进常泰铁路、苏锡常都市快线前期工作,并积极争取有利于我市的线位方案,重点打通常州与江北、浙北、皖南地区的长三角中轴主通道。公路方面,续建常泰长江大桥,开工建设常泰高速,并利用江阴第二过江通道规划新建靖澄常宜高速公路,进一步支撑跨江融合发展。加快深化高架北延方案,预计今年第三季度开工建设龙江路快速化改造项目,尽快实现高架交通对高铁新城核心区和产业区的全覆盖。水运方面,及早开工建设德胜河三级航道整治工程,加快建成“两纵两横一联”的高等级航道网。结合魏村枢纽扩容改建工程,拓展我市港口岸线资源,预留好发展空间,努力使长江“黄金水道”发挥出“钻石效益”。航空方面,加快启动常州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推进常州机场综合枢纽前期工作,提升常州机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
二是强化立体融合,打造一体高效综合枢纽。发挥高铁新城“公、铁、水、空”运输方式齐全的优势,加快推进铁路物流基地建设,加快常州港资源整合与转型发展,加快常州机场作为区域性枢纽机场的功能提升,实现“三港一区”融合发展。研究都市圈城际铁路、城市轨道等接入常州北站方案,强化空铁间的轨道直达联系,打造集“高铁+城际+轨道+城市候机楼+公路客运”等功能于一体的市级客运综合主枢纽。
三是坚持公交优先,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以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和国家绿色出行示范市为抓手,优化高铁新城公交线网和公共自行车网点布局,强化与综合枢纽和轨道交通站点的换乘衔接。积极探索“互联网+公交”服务模式,发展定制公交、微循环公交等特色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差别化出行需求。
签 发 人:樊 烨
经 办 人:唐碧云
联系电话:88583709
常州市新北区人民政府
2021年7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