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赋能新北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民革新北区基层委员会
发布日期:2025-01-07     
  常州国家高新区因开放而生,因产业而兴,因创新而强。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当前,常州国家高新区正处于“奋进新征程,高新竞一流”的关键时期,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常州国家高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有占领科技产业制高点,在更加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外部压力;也是“万亿之城再出发”背景下,充分发挥高新区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内在要求。
  目前,常州国家高新区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上还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每万人当年发明专利授权数虽在数值上与全国平均值差距不大,但在全国排名不理想,与先进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平台牵引作用不强。国家级和省级研发机构数排名较后,重大创新平台的影响力不高,对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强。三是创新生态还需进一步优化。和先进地区相比,常州国家高新区在人才引进、金融支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和精准度不够,竞争优势不明显。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把握技术机遇,持续锻造创新动力。目前,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为标志的前沿技术突飞猛进,技术和产业交叉融合,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常州国家高新区应牢牢把握新一轮技术突破带来的重大机遇,加快谋划产业发展。一是聚焦智改数转,推进传统产业“升链”。通过向企业发放创新券、服务券等专项激励政策带动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以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跨界融合创新和技术迭代应用,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向产业链高端跃升。二是聚焦新兴技术,推动优势产业“延链”。新兴产业是引领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实现跨越发展至关重要。从高新区实际出发,建议持续扩大碳纤维、新能源汽车、智慧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先发优势,研究制定强链延链补链的政策“工具箱”,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体推进机制。三是聚焦颠覆技术,加快未来产业“建链”。结合区域实际,下好先手棋,研究布局新型储能、氢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赛道,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二、加快集聚创新要素,持续培育创新能力。一是招引头部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头部企业提升研发创新能力,鼓励企业自发推动生产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从而推动全产业链融通创新。围绕常州国家高新区主导产业,招引一批具有颠覆性技术、突破性创新的项目在高新区“落地生根”。二是搭建高端平台,形成创新推力。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汇聚更多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天合光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光伏技术和产业上的引领力。全力支持南师大合成生物研究院申报江苏省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和江苏省合成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推进长三角碳纤维中心科创工场实际运行。三是引育高端人才,提升创新活力。加大引才力度。通过“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支持“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联合创业,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归国创业。优化放大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重大创新平台引才聚才功能。加大引才精度。围绕产业地图编制“引才”目录,精准引才。常态化开展“顶尖科学家江苏行”(常州站)、“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等引才行动,在前沿新材料、智慧能源、生命健康等领域引进一批能解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项目团队。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和能力,以漫柏人才社区等“小切口”,做好引才聚才“大文章”。加大育才深度。支持常州国家高新区与国内高校围绕“学科交叉、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建设若干未来技术学院,系统培养具有交叉复合背景的未来产业创新创业人才。
  三、加快营造创新生态,持续激发创新活力。一是加强金融服务赋能。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领投作用,培育引导耐心资本、大胆资本,借鉴深圳经验研究出台常州国家高新区国有基金容错和免责机制。推进预算管理方式创新,学习合肥“零基预算”做法,集中资金支持重大项目,让财政资金从“撒胡椒面”向“四两拨千斤”转变。持续优化科创积分贷担保贷款等系列产品,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常态化举办“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及未来产业科技成果路演活动,为前沿成果转化项目提供全方位融资服务。二是推动场景示范蓄能。以场景示范培育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发展。加快智能网联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构建“聪明车、智慧路、强大云”的产业发展生态,推动常州国家高新区新能源产业串珠成链、聚链成群;试点开展低空物流配送、低空送餐等业务,进一步拓展无人机、直升机在应急救援、医疗救助、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服务。加快氢能商业化应用进程,开展燃料电池公交车、环卫车、物流车、重卡等氢能交通示范运营。三是拓展合作交流聚能。持续扩大“朋友圈”,深化与中国科学院天工所、清华大学、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等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鼓励区内龙头企业联合全球创新主体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引进国际技术转移机构,主动承接未来产业国际技术转移,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扩大“活力高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1034号  网站标识码:3204110029  苏ICP备06004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