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物光伏产业化布局助力“新能源之都”核心区建设 民盟新北区基层委员会 |
发布日期:2025-01-07 |
当前,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在经济中重要性日益提升。全球各国纷纷出台生物经济战略与政策,争夺未来科技与经济制高点。合成生物学是一门融合生物学、工程学、化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学科,在此基础上,合成生物技术与新能源技术也存在深度融合。基于合成生物学的植物共生微生物光伏技术,其机制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质,有机质随根部扩散到土壤,土壤中产电微生物将有机质分解产生电子,电子通过介质传递到电极,进而产生可被电池收集的电流,需要使用的时候则由电池提供能量。整个过程实现了由太阳能到化学能、化学能到电能的转换,是一种零碳技术路线,可满足道路照明、手机充电、绿色建筑屋顶等使用场景,可作为“零碳园区”“绿色建筑认证”的重要加分项。通过应用该技术进一步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有助于城市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构建新型绿色能源体系。目前该技术在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家已实现产业化,仅西班牙的BIOO生物技术公司,有关项目年营收已达2000万欧元,5年内预计将达1亿欧元以上。国内目前该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通过合理布局该产业,加快生物光伏产业发展,推动生物光伏纳入全国绿电、绿证、碳排放权交易三类市场,生物光伏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售电获得经济效益,还可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交易,从而进一步提高收益,通过推进生物光伏绿色交易,催生碳排放交易新业态。 近年来,常州国家高新区作为“新能源之都”核心区,全面布局新能源产业,同时瞄准合成生物产业这一新赛道,全速抢占新风口,获批“江苏省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合成生物)”,着力打造长三角合成生物创新产业高地。因此,建议常州国家高新区在此基础上率先开展生物光伏技术应用探索,部署推进基于合成生物发展的生物光伏产业化布局。 一、加强顶层设计。深入调研分析生物光伏产业现状,包括技术发展水平、市场规模、企业规模及竞争布局等,把握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产业链重点发展环节与区域布局,确定不同时期发展阶段目标,深化强链补链、内引外联,重点围绕微生物筛选与培养、基因工程改良微生物、新型电极材料与结构、生物光伏电池构型、底物种类及转化效率、相关技术耦合等方面,推动合成生物技术在生物光伏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二、加大创新研发。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与机制,依托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常州大学等研究机构与高校,多方共同组成生物光伏产业发展联盟,促进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生物光伏关键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等,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应用的转化。 三、加快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常州国家高新区成熟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技术熟化平台及资源综合利用平台优势,引导合成生物、碳纤维、阳离子交换膜、硅料、设备、组件等相关企业集聚,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头作用,鼓励组建生物光伏技术委员会,加快制定生物光伏行业的标准和规范,涵盖产品性能标准、安全标准、检测认证方法等多个方面,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增加产品的受信度和认可度,为技术的广泛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四、优化产业生态。设立专项科研基金,制定涵盖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多个方面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投入研发资源,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的研发资金投入格局。同时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着重培养具备生物学、材料科学以及电子信息工程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鼓励他们投身到生物光伏产业的研发工作中,共同为行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五、鼓励公众参与。由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搭建碳排放监管渠道,建立包括生物光伏、生物脱碳在内的碳减排信息管理平台,政企协同为信息公开提供技术支撑,确保基础信息的广泛收集,持续推进信息整合,并及时向社会共享碳减排管理信息,鼓励公众参与减碳、脱碳决策和监督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