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绿色高新 建设破立并进的碳中和未来之城
民建新北区基层委员会
发布日期:2025-01-0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在此指引下,江苏成为全国碳中和的先行示范区,同时,省委、省政府专项发文、大力支持常州市“新能源之都”建设。常州国家高新区作为新能源之都核心区,始终坚持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聚焦“发储送用网”生态全链条,加强“源网荷储碳数”一体化打造,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切实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中来。
  我们了解到,2024年1~10月,常州国家高新区持续推进分布式光伏备案试点放宽政策,全区新增分布式光伏并网装机容量169兆瓦,同比增长80%,在全省率先实现绿电绿证服务站(点)全覆盖,全区绿电成交总量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倍,位列全市第一;积极推进生命健康产业园区开展市级新能源领域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光伏产业园、中瑞产业园2家园区获批常州市首批近零碳园区试点,数量位列全市首位。
  常州国家高新区凭借亮丽的成绩单在全市绿色低碳发展建设中进一步擦亮了“高新名片”,但是在全面推进碳达峰、真正实现碳中和的进程中,我们也需直面诸多问题和挑战:一是工作体系亟待完善,全区总体规划尚未明确,政策工具储备不足,支撑实现双碳目标的具体措施呈现出碎片化特点;二是服务平台需要健全,缺少标准统一且能为企业、政府、监管机构等提供精准高效的碳管理服务的综合性平台;三是示范应用还不充分,需加快推广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升持续攀升的用电总量中新能源消纳比重。
  我们建议,进一步聚焦破解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妥善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以绿色发展的新成效不断激发常州国家高新区“双碳”发展的新动能。
  一、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筹谋未来之城高新格局。要在顶层设计上破局。精准把握国家、省、市“双碳”工作部署要求,以“十五五”为新起点,全面部署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生态、居民生活等六大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找准落实“双碳”目标的主要路径和对策,以全域规划为突破口,通过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供需高效互动等普遍应用,实现能源空间布局的优化。更要在政策体系上立稳。推进形成“协同发力”型政策工具组合模式,在政策激励、生态补偿、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用地支持等方面先行先试,重点完善财税金融政策体系,加大节能减碳财税支持力度,完善能源价格机制,推进市场化机制建设,实现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的有机结合。
  二、处理好“统”和“分”的关系,建设未来之城高新平台。要在统计监测上标准化。加快建立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积极推进形成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第三方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共建格局,加快建设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和碳管理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有效应用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和接入评价认证体系,推动区域碳排放“云”端监管,引导和助力企业参与能源环境交易和碳排放交易。更要在资源分配上智慧化。进一步加强全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同时探索大数据赋能全区能源管理,研究建立碳排放预测预警模型,及时全面掌握全域温室气体排放底数及变化情况,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分析展望温室气体控排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助力排放配额、能耗替代量等能源资源统筹管理。
  三、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塑造未来之城高新先锋。要在试点建设上发力。进一步培育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和近零碳工厂等绿色示范标杆,持续打造新能源应用典型示范场景,以“光储充智能微网+数字能源云管平台”的组合方式,不断提高全区绿色能源使用占比。以光伏产业园、中瑞产业园创建首批市级近零碳园区试点为探路石,不断深耕近零碳建设主阵地,加快建设具有高新特色的龙江路西侧万亩产业园“零碳城市”高质量发展样板。更要在全面推广上赋能。以典型试点示范为带动,协同推进工业用能绿色低碳转型,加快交通运输和可再生能源融合互动,深化建筑可再生能源集成应用,全面支持农业农村用能清洁化现代化,统筹新基建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在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全面撬动“绿色低碳共建,美丽高新共享”的大格局,全民共建智慧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韧性城市,建设破立并进的碳中和未来之城。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1034号  网站标识码:3204110029  苏ICP备06004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