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高技能人才之力 筑“新能源之都核心区”高质量发展之基 九三学社新北区基层委员会 |
发布日期:2025-01-07 |
技能人才是制造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高技能人才队伍是支撑新质生产力加速转化不可或缺的资源保障。当前,常州市提出“532”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代表国内高质量制造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制造业发展态势稳健,在工业规模总量近2.2万亿元中,增加值占比达42.2%;新能源产业领跑赛道,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98.9%。近年来,高新区作为经济发展主阵地、“新能源之都”核心区,在新能源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和保障等方面多措并举,持续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政策支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人才队伍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随着新能源产业迭代升级,集聚度不断加强,结构性的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仍然严峻,带来的发展掣肘亟待解决。 一是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能力不足。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和课程体系建设,更多源于传统培养方式,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往往只能满足中低端需求。近三年,常州国家高新区虽携手相关院校着力培养基于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化应用领域的新能源产业技能人才已近5000人,主要为高级工和技师,但与高质量、高水平人才的要求仍不匹配,高技能人才缺口依然很大。 二是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深度不够。现常州国家高新区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家、实际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三年开展技能培训4000余次,并实施“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基地等多种方式合作培养人才,但实际操作中,因涉及到土地属性、设备产权、合作收益等问题,相关合作往往难以落地和持续。同时,由于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本分担问题,企业在持续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技能方面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高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以技能为导向的评价激励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的衔接通道仍有阻碍,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空间不足、通道有限。客观上降低了年轻人选择技能职业发展道路的意愿,使得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起步筛选阶段就受到很大局限,往往也导致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错配与浪费。 为此,我们建议: 一、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议加快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培养体系。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要结合新能源产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做好高技能人才供需预测和培养规划。鼓励新能源产业龙头企业带头发挥主体作用,创新培养模式,通过名师带徒、技能研修、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技术交流等形式,开放式培训高技能人才。鼓励各职业院校强化“院地合作”,加强与新能源产业生态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开发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一体化课程,着力优化招生政策,推进优质专业提前批次录取,贯通普通高校与技工院校之间的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工科”高技能人才。积极构建社会培训网络体系,针对社会富余劳动力,推动企业、各类院校、就业训练中心、劳务派遣组织等各类职业培训实体,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充分挖潜和培育劳动力资源。 二、深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建议探索建立“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劳动者”等技能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提升“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厂建到校园里、课堂搬到车间去、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引导区内新能源产业龙头企业与常州技师学院、常州航空技校等本地院校实践校企双制、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对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相应表彰和政策支持。加大职业院校“引企入校”力度,鼓励职业院校主动承担企业员工职业培训任务,实现“送教进企业、下车间、到岗位”,培育更多产业亟需、企业急盼的新质生产力高技能人才。建立技能人才继续教育制度,联合打造功能突出、资源共享的区域性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开展研修交流活动,促进技能人才知识更新与技术创新、工艺改造、产业优化升级要求相适应。 三、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议加大新能源产业高技能人才申报特级技师储备与培育工作力度,鼓励有资质、有高级技师储备的企业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工作,建立新能源产业“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积极推动企业职工技术创新,完善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的薪酬激励体系,鼓励企业对在技术革新或技术攻关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奖励、实行特岗特酬。支持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畅通高技能人才向专业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流动渠道,形成一批优秀案例,放大高技能人才有为有位的社会示范效应。 四、加强高技能人才服务保障。建议进一步健全人才服务体系,促进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提高技能人才配置效率。建立健全技能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高技能人才通过兼职、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合作等方式更好发挥作用,引导企业规范开展共享用工。优化落实高技能人才的配偶、子女在公共就业、教育、住房等方面保障服务。全面实施“技能新北行动”,通过在全社会开展技能大赛、评选最美打工者等大型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者、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