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文化新体系 塑造高铁新城新场景
新北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
发布日期:2025-01-07     
  高铁新城作为常州市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的重要节点,是迎接八方来客的新客厅,也是“流量”的前沿站台,承担着输送城市人才、激发城市动能、推动城市发展的重大使命。作为最年轻的片区之一,常州高铁新城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建议通过全面构建文化新体系,以文塑魂,以文育美,塑造高铁新城新场景、新磁场、新流量,激发年轻细胞,为全国“高铁新城”立标杆、提供常州经验做法。现围绕“三个场景”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创新“文化秀场”,展示常州魅力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底色,也是亮色。一城一文脉,一城一特色。考虑高铁新城是年轻的新城区,在地文化积淀不足,建议高铁新城发挥年轻化优势,打造创新性、实践型“文化秀场”。一方面体现在“新城区讲好老故事”。充分利用高铁新城的城市“容器”作用,借助中国文化大体系、大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在本地的精彩实践成果,彰显大气磅礴的城市格局。常州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小桌子上唱大戏”的工业奇迹,是中国工业精神的缩影,在高铁新城建设中利用新的载体和形式,通过一场馆、一堂课、一本书、一标语,讲好老故事,彰显城市工业文化底蕴、城市精神风貌和城市非凡气度。以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新院区的建设、薛家生命健康产业园区的发展为契机,规划将孟河医派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充分利用在地资源,发挥地域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体现在“新城区讲好新故事”。建议高铁新城立足新发展,从“0~1”讲好新故事,包括新兴产业的故事,现代奋斗的故事,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故事,用多元化文化形式展示高铁新城在新能源、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以及高铁新城的建设过程。
  二、搭建“文化剧场”,提升人居幸福指数
  一座城市的价值是每个人价值体现的总和,提升人居幸福指数,是高铁新城的重要工作。一是搭建文化“新矩阵”。建议高铁新城打造“一核四方”的文化方位矩阵,比如“核心大舞台+北音乐 南戏园 东书场 西学堂”的文化新体系,打造高新区百姓大舞台、生态音乐节、戏剧翠园林、国风读书场、文化大学堂的文化场景,讲述百姓故事,培育家庭文化,让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相得益彰。逐步建立完整的高铁新城特色文化体系,为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选择。二是开辟文化“自留地”。高铁新城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基础上,要逐渐摸索出自己的特色化、差异化的“自留地”,围绕新龙湖、高铁站,倾注全力打造文化氛围浓厚的“湖与站”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组团特色文化,充分彰显高铁新城“产城人站”的优势,提升高铁站的接驳美学场景,增加具有城市代表性的标志性雕塑IP,展现常州高铁新城的城市精神。三是打造文化“大礼堂”,结合常州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打造“行走的博物馆”,将历史文化遗址、名人故居、科技产业、红色场馆等资源串联起来,形成可看、可玩、可学、可感的行进路线;开发“放学路研学路线”,沿路设计一系列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德智体美劳”研学场景,让学生在游玩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
  三、塑造“文化磁场”,吸引青年人才留常
  一是为年轻人造IP。高铁新城应突破传统的功能型定位,深入挖掘高铁新城的特色资源与发展潜力,结合常州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现代高铁新城的创新精神,立足创新、时尚、新潮,为高铁新城量身定制清晰且独特的文化品牌IP。延续常州“青春乐都”的文化特色,将动漫、游戏、影视、设计等创意文化产业作为承载文化IP的核心载体,促进不同文化元素的深度融合。从政策、资金和资源上更多地向有想象力、有活力、有价值的文化产业倾斜。重视文化领军人物和旗舰企业的培育,通过扶持和培育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和重点企业,打造文化产业IP,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二是为年轻人造景。结合积极心理学,围绕美食文化、体育文化、潮玩文化、数字文化等,打造“五感六觉”美学场景(松弛感、原生感、存在感、氛围感、社交感;视、听、触、嗅、味、心觉)。以常州市第二工人文化宫的建设为契机,对标国际美学理念,打造新时代的文化空间。围绕嫩江河、文化宫、工匠广场等营造设计美学氛围,通过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艺术展览、音乐节、动漫节、电竞节、戏剧节等,增强年轻职工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为年轻人造梦。明晰城市精神,凝聚发展共识。深圳随处可见的“来了就是深圳人”,成为年轻人的奋斗信条。建议高铁新城开启“造梦”计划,梳理出城市精神和理想信念,强化高铁新城的印象,展现海纳百川的诚意,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让青年人才深入了解并认同这座城市的价值理念。同时将口号落实到具体举措上,制定帮扶政策、建设统战阵地、延伸服务触角,让青年人参与高铁新城的建设发展。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梦想加持,吸引青年人,留住青年人,最终梦想成真。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1034号  网站标识码:3204110029  苏ICP备06004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