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区科技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对科技工作的总体部署,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管理机制,强化自主创新的政策导向,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着力抓好一批战略性重大项目和一批创新型重点企业,增强科技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组织实施重点科技项目100项,承担上级科技计划114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6项,省级科技计划34项,争取上级科技经费10236万元,其中省级以上经费9195万元。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28家、高新技术产品127个,新增软件企业43家、软件产品83个。培育省外商研发机构7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 5家,引进和创建研发机构8家,引进科技服务机构5家。全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53.7%。
一、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
1.组织召开全区科技创新大会。以高新区建区十五周年为契机,区委、区政府召开了创新型城区建设暨高新区建区十五周年纪念大会,市四套班子领导出席了大会。大会全面总结了高新区十五年来的科技创新工作,确定了“紧扣二次创业这一主题,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作为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明确了2007年作为创新型城区建设关键之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各项目标任务,从六个方面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即:一要提升科技创新竞争力;二要着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三要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四要着力提升园区竞争力;五要着力提升环境竞争力;六要着力提升体制竞争力。
2.开展自主创新专题活动。成功举办了“自主创新主题月”活动,以“创新促发展”为主题,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主线,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要着力点,以产学研结合为主要途径,囊括了“常州国家高新区——河海大学科技活动周”、重点创业项目投融资推介会、软件人才专场招聘会、“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系列活动等七大系列活动,全方位地营造全区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9月,组织了建区以来最大规模的产学研活动,由区主要领导带领近70家企业的负责人赴武汉、长沙、重庆、成都与当地的11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了广泛的合作洽谈。全年共组织重大产学研活动9次,国际科技合作6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58份。
二、提升重点企业和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007年,全区科技工作按照“突出重点,抓出亮点,集中力量,优化配置”的工作思路,突出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产学研结合,通过抓好一批对经济社会有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和一批创新型重点企业,提升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1.高新技术产业载体规模大幅提升。重点加强了软件、动画和“三药”三大科技特色产业基地等创新载体的建设,努力构筑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区。软件和动漫基地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和软件外包,引进知名软件企业43家,完成内资注册资本2.23亿元,完成注册外资971.6万美元, 同比增长39.4%,到帐外资337.9万美元,同比增长259.5%;通过CMMI3认证的企业达到9家,具备CMMI认证资格的企业12家。软件园和动漫基地先后获得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称号,冲电气等6家软件企业获得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重点企业”称号。2007年,软件产业销售达24亿元。
“三药”科技产业基地继续加强“三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三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高“三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科研单位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完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对贝尔斯坦的使用情况进行企业摸底调查,联系金马软件公司和上海创腾公司就查询方式进行改进、完善,探索出一条更新更便捷的使用途径,并已完成Pharm数据库的共建,着手共建Global数据库,再次更新专利信息数据库,使信息服务平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信息领航的巨大作用。开展国际科技对接交流。通过赴法交流对接的突破性进展,筹备成立“中法医药交流促进中心”;9月份,组织承办中欧医药技术交流洽谈会,会上,法国国家教育科技督察长、法中科技教育交流基金会主席马克与常州市科技局局长张跃,共同为“中法医药科技交流中心筹备处”揭牌。组织8家企业参加了意大利米兰世界制药原料药展会,累计签约意向性协议30份,比往年同类展会增长10%。2007年“三药”基地内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8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 73 亿元,出口创汇 2.1 亿美元,实现利税 11亿元。其中医药骨干企业取得新药证书3个,在研新品种58个,肝素钠、奥克、兰苏等品种均超过亿元。
2.推进知识产权区域试点。大力推进企业专利试点工作,加快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提高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能力和水平。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启动了“重点知识产权服务单位试点工作”,选定知识产权潜力类和活力类企业各10家,进行企业知识产权制度、机构和建设的试点,目前20家试点企业已全部建立了专利信息库。今年以来,引进的常州市佰腾知识产权服务公司、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和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分别在区内设立了分支机构。孟河镇和春江镇分别成为“市专利示范乡镇”和“市专利试点乡镇”,“省知识产权试点区”建设取得成效。全年申请各类专利728件,发明专利97件,发明专利的比例达到13.3%,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授权专利341件,发明专利23件。
3.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增强科技创新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引导企业与江苏省农科院、南京林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加强科技合作,新增市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家。推动薛家镇的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项目的建设,对区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单位的科技项目开展科技培训,进行重点扶持。
三、推进夯实创新创业平台
1.强化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创业中心围绕高新区重点产业,加强科技创新源头、创业载体和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为止,引进科技孵化企业73家,其中留学生企业20家,孵化毕业企业20家。与局系统共同引进和创建研发机构8家。完成与薛家镇共建中俄科技合作创业园的签约,进入项目引进和技术转移实施阶段。申报各级各类科技和人才项目70多个,获得资助1100多万元,其中留学生专项资助500多万元。重点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落户常州高新区,目前已完成6个重点推荐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项目和9个较好的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项目落户高新区并注册成立公司,其中包括2个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项目。通过引进创建江苏兴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常州裕坤合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同时与省内外十多家投资公司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初步建成了创业中心的投融资服务平台。
2.强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除了在各级各类科技计划申报、管理认证咨询及培训、技贸及专利补贴、“三药”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之外,在公共服务平台的工作上也有了新的拓展。筹建了为医药、电子和软件等企业提供产品性能检测、技术标准查询、产品/技术标准制订指导等相关工作的大型服务平台,同时与法国国际检验局、英国BSI、英国IST、专利代理机构等中介机构建立了联系与合作。今年上半年,为满足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由生产力促进中心牵头,成立了高科技企业协会,为全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以常州博恩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为载体,通过与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常州市对外交流中心的合作,逐步打开了对外合作的窗口,并与俄罗斯、日本、法国和以色列等国家的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1.加强科技系统自身建设。为了发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党建工作,结合我区科技工作实际,使科技系统全体人员深刻领会十七大的精髓,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引向深入。科技局党总支于10月底至11月底在全系统和所属各党支部开展“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切实加强党建工作”活动月。邀请了区纪委、检察院、组织部、宣传统战部领导分别就反腐形势和廉政工作的重要性、预防职务犯罪、党章和支部发展工作、党的十七大精神等进行讲解。局系统全体工作人员、各支部全体党员结合本职工作,总结学习体会和认识,寻找差距和不足,制定今后的努力目标和工作措施,形成书面材料交局党总支,并在本企业支部或本部门交流。对系统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制订和修改相关规定,实现长效的制度化管理。并对整个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总结报告报区机关工委并下发各支部、部门。
2.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我区为实施好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切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成立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兄弟部门的支持下,成功创建“江苏省科普示范城区”。成功组织市第二届小学生国际数棋竞赛、青少年科技夏令营、区汉英模块等青少年活动,在科普宣传周和全国科普日期间,举办了龙虾养殖技术培训、“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宣传等共40多场科普活动,发放资料10万多份,参与人数达10多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