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思路
“十一五”时期,是高新区(新北区)实现“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力提升综合竞争能力,确立现代化制造业核心区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期间,高新区(新北区)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本着适度超前、量力而行的原则,坚持统一规划、滚动发展、有序推进,加快建立覆盖全区的系统化、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主框架。
根据“西接空港、北沿长江、两带一城、轴向推进”的建设发展方针,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高新区为主体,新龙分区、新港分区、空港分区为支撑,中心乡镇为依托的城区布局主构架。重点向北,形成以出口加工区为核心的通江大道产业带,东西为辅,发展以空港产业园为核心的黄河路产业带,建成区(包括新港、新龙、高新、空港)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乡镇必须按照科学规划、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良的方针建设,孟河镇重点发展新镇区和小黄山休闲度假区,西夏墅应对现有纺织工业园进行完善配套,控制新增用地;城区环境、国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做大城区规模、做美城区形象、做优城区环境。
二、主要任务
1、道路建设
构筑城市快速、便捷、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以完善路网、填平补齐、构筑骨架、提高道路通畅水平为原则。2006-2010年主要实施的道路工程有:
完善一部分骨架路网:玉龙路(高速公路-S338省道)、长江路(浏阳河路-京杭运河)、东经120线(外环路-恐龙园)、太湖路(常澄路-黄山路)、黄河西路(奔卜线-薛冶路)、滨江大道(新岱路-长江路)、黄海路(兴港路)(新藻江河-港口大道)、港口大道(黄海路-建新河)、赣江路(龙江路-通江大道)、怒江路(机场路-高速公路)。
为工业园区配套的道路:沿江启动区的薛冶路(S338-兴港路)、富春江路(薛冶路-龙江路)、龙江路(S338-滨江大道);出口加工区的北海路(通江大道-南海路)、出口加工区环形道路;通江大道产业带路网完善;空港产业园的叶汤路改造(机场路-高速公路);薛家工业园区的薛冶路改造(高速公路-河海路)。
为居住区配套的道路:新龙居住区的常新路(黄河路-新四路)、华山路(嫩江路-新三路)、玉山路(嫩江路-新桥大街)、阿里山路(嫩江路-新桥大街)、松花江路(新三路)(龙江路-通江大道)、嫩江路(新四路)(龙江路-长江路)、红河路(新五路)(长江路西-阿里山路)、辽河路(新六路)(新藻江河-藻江河东支);小塘居住区的赵家头支线上跨桥接线(常澄路-汉江路);飞龙居住区的浏阳河路(华山路-龙江路)、昆仑路(太湖路-京沪铁路)、华山路(外环路-浏阳河路);高新区的巫山路(珠江路-河海路)、珠江路(建东大学路-巫山路)、巢湖路改造工程。
2、公路建设
建成连接丹阳的S122线(丹阳-西外环)和S338省道的扩建工程,完成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和上跨桥的接线工程,建成西绕城高速公路。
继续进行县乡公路、镇村道路和危桥的改造工程,切实把为民办实事项目做到实处,通过5年的建设,县乡公路完成90%的改造工程,镇村道路和危桥的改造全部完成。
3、码头建设
完成录安洲码头一期工程、石化码头扩建工程、国电煤码头。
4、给水工程
继续大力推进覆盖全区的自来水管网, 生活用水实行统一供给,现有各分区、乡镇全部纳入城市集中供水系统;工业用水根据不同性质,有条件的通过建设工业水厂实行分质供水。
完成魏村水厂二期工程和新龙增压站、空港增压站、新岗增压站;按规划建设薛家工业园工业水厂;配套道路同步建设给水管网。
5、排水工程
完善雨污水管网、泵站,全面实现雨污分流。
江边污水处理厂扩建至30万吨/日(现状为10万吨/日);配套道路建设完善污水管网敷设;沿黄河路、龙江路、长江路污水泵站和空港产业园、圩塘工业园、龙虎塘污水泵站按规划全面完成;扩建环保园、电子园污水泵站;建成江边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江管道。
6、城市燃气
建成区集中供气气源100%为天然气,至2010年燃气普及率达95%;建成区调压站按规划全面建成;配套道路建设管网敷设到位。
7、通讯
建成高效能、高速度、高可靠性,可提供多类数据业务、智能业务和可视图文业务功能的通讯体系。
完成高新区邮电杆线的入地工作;完成新龙邮电端局;扩建汉江路电信局和龙虎塘电信局;管网建设与城市道路同步实施。
8、供电
按照安全、可靠的原则,确保满足高新区(新北区)经济建设和发展要求。
全面建成500KV常北变、国电常州电厂一期工程;新建吕墅、电子园、小河、卞墅220KV变电所;新建东亭、汤庄、天山、府西、仲家110KV变电所;扩建薛家、藻江河、前桥、西夏墅变电所;配套项目建设、改造供电线路。
9、供热
全面推行集中供热,确保大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根据需要启动薛家、空港产业园热电厂;根据热负荷情况扩建新港热电厂、西夏墅热电厂;根据用户需求建设供热管网。
10、城市公交
按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原则,完善城市公交系统。建成新龙、新港分区公交保养场及新龙、新港分区公交枢纽站;建成区主要道路均开通公交,提高居民公交出行比例。
11、生活垃圾
生活区每平方公里建设一座小型中转站;建成江边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根据需要启动空港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孟河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推行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开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前期调研工作。
12、城市绿化
围绕创建园林城市,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总量适宜、布局合理、物种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完成罗溪、龙江路、龙虎塘三个高速公路道口的环境改造;完成中心公园改造;建成藻江河滨河公园;完成通江大道环境综合整治,S338省道(长江路-江阴)绿化;建成中华恐龙园扩建工程、市民广场,启动小黄山森林公园、新龙居住区公园一期工程;大力推进“一镇一公园、一镇一广场”工程。
13、水利工程
完成小龙港(S338—外环路)、新华村内河、魏村化工区内河道、兴港河(省庄河—小龙港)、环保园河道、新三河等新开河道工程;完成三井河、小柴支浜、老桃花港、丰收河、省庄河(友谊河—101省道)、友谊河、建新河、老藻江河西支、童子河北段、济农河、剩银河等整治工程。
完成小龙江西圩区泵站、电厂圩区泵站、柴支浜圩区泵站、西夏墅东风河翻水站、孟河东陆片圩区泵站、新华圩区泵站、小龙江东圩区泵站。
14、城市减灾
建立有机统一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少灾的发展环境。
建成高新区(新北区)人防应急指挥中心,人防设施按规定配套。
结合人防应急指挥中心,建立抗震应急指挥中心。
完善高新区雨水管网,对断头的雨水管道和河道进行梳理,对历史上积水地段进行雨水管道改造。
建成江边消防站、空港消防站。
研究城市防灾、减灾综合管理问题,建立城市综合防灾应急指挥中心。
15、信息化工程
大力推进城市信息化,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统计无纸化、管理信息化”。
完成“高新区(新北区)地下管网信息系统”,更好地为进区企业服务,为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区城市管理与建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