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是高新区(新北区)农业和农村加大战略性发展调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成现代化都市型农业的重要历史时期。高新区(新北区)作为国家高新区,将建设发展成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业基地为主体功能的现代化新兴城市,但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农业仍将是高新区(新北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根据《高新区(新北区)区域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大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使"十五"时期成为农村经济发展较快、运行质量较好、社会面貌变化较大的五年。2005年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337.2亿元,比上年增39%;农业总产值达10.7亿元,比上年增5.3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23元,比上年增15%。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体系逐步完善,抗灾保安全功能日益明显。
(一)农民增收机制逐步完善。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工作方针,全面实施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实行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免缴,全区年免交1250万元,同时全面取消农村劳动力“两工”筹资筹劳;积极实施粮食直补政策,2005年水稻直补面积18.8万亩,落实直补资金370万元,亩均20元;通过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网络,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机制,2005年培训农村劳动力8100人次,转移劳动力6500人次。农村劳动力工资性报酬收入达农民家庭收入的60%以上。同时还积极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全区12.85亿元的村组净资产保值增值。
(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设施农业的规模和档次。一是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十五”期间,我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1.1万亩,修建防渗渠道4.6公里,机耕路14公里。至“十五”期间末,全区农机化综合水平达83 %,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十五”期间,全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年均产粮14.45万吨、油料0.2万吨,果品产量0.83万吨。二是种植业结构持续调整,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全区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传统种植业面积持续下降,蔬菜瓜果、花木产业面积不断增加,林果业快速发展。到2005年底,全区水稻面积19.1万亩,比2002年减11.9%;蔬菜瓜果面积2.48万亩,花卉苗木0.88万亩,分别比2002年增41.7%和20%,森林覆盖率已达11.52%。三是养殖业在调整中提高发展质量。畜禽生产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目前全区常年圈存生猪12.13万头,年出栏生猪达25万头;常年家禽存栏85万只,年出栏家禽280万只;奶牛圈存栏730头。至十五期末全区共发展各类养殖大户368户,其中水产105户,畜98户,禽165户。四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全区已建成各类农业示范园区26个,基地面积2.2万亩。各园区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行科技创新,实行法人治理、市场化经营管理,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业园区已成为全区农业发展的平台和重要阵地,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五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生产。“十五”以来,全区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为突破口,着力培植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基地,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了初步成效。截止“十五”期末,全区共培育资产总额在400万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6家,全年销售收入达5029万元,带动农户数达1753户。成立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16个,会员人数达2916人;农业经纪人200人。在标准化生产方面,全区已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6个,面积达6.1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22只,绿色食品1只,市名优农产品10只,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的保障水平
为提高农民的保障水平,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失地农民保养工作,出台了失地农民保养政策,下发了《常州市高新区(新北区)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养暂行办法》(常新政[2004]112 号)文件,全区保养老年农民人数为1.75万人;对比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涉及农村生活水平的7个指标,到十五期末,全区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比重、恩格尔系数3个指标上已达到了小康社会目标;在农民人均纯收入、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等4个指标上也有了显著提高。
“十五”以来,经过全区农村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和各有关方面的密切配合,高新区(新北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显著增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问题:一是农业结构仍处于适应性调整阶段,结构趋同、低水平重复问题比较突出,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仍然不高;二是农业产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贸工农三者之间利益联系不紧密,与农民真正结成利益共同体,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多,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三是农民增收亮点不多,农户对农业投入积极性不高、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经济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强力构筑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加快用现代工业、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制度改变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加快实施农业功能、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经营方式和目标市场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以满足全区发展对农业的多元服务需求,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率先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发展生产。围绕“农村繁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以满足城市消费需求为导向,加快实施农业功能、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经营方式和目标市场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园艺类产业;保持适度的粮田规模;合理控制养殖业;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新兴种源农业,以此着力构建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
2、全面完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机制。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努力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深化农村改革,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统筹协调农民保障机制。
3、维护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科学规划现代都市农业的建设,着力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理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之间的相互关系,全面建立环境优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管理民主、保障完善的和谐社会。
(三)总体目标
到“十一五”期末,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3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农村经济结构比例为:第一产业达26亿元,占2%;第二产业达910亿元,占70%;第三产业达364亿元,占28%;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亿元,年均递增5%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000元,年均递增8%左右。在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战略转型的基础上,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基本建成产业化、集约化、科技化、市场化以及融经济、社会、生态功能于一体的,具有鲜明地区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构筑现代都市服务农业的框架,使农业生产力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即全区优势农产品生产总量占农产品总量的80%以上,养殖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50%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种植业基地面积、养殖业生产量比例分别达到80%、70%以上,农机化综合水平为86%,亩均动力达1.2千瓦 ,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建成一批集观光、休闲、科普、体验于一体的农业休闲观光项目,全区农业综合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重点
(一)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粮油产业。随着耕地总量逐年减少,粮田面积也将相应调减,规划期末粮田面积为18万亩,其中水稻面积为15万亩。继续调整布局,在孟河、西夏墅镇西部建设高标准设施化基本粮田5-8万亩,集中投入,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推进规模化经营,发展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提高单位粮田的产出率。在调减粮田面积的基础上,大幅调减三麦和油菜种植面积,发展夏熟经济作物生产,如早熟糯玉米、西甜瓜、草莓、各种冬作蔬菜等,实现水稻品种优质化、小麦品种专业化和油菜品种双低化的生产目标。重点建设3万亩的绿色大米生产基地和1000亩的良种种植基地建设和种子加工储藏中心建设。
2、蔬菜瓜果产业。利用城效市场区位条件,大力发展不耐运输和易腐变质的、以叶菜为主的时令蔬菜,鼓励发展中高层次的设施化园艺生产,以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精细类、反季节中高档时令蔬菜和瓜果为主,积极推进无公害、标准化品牌生产。到规划期末,全区常年性蔬菜种植面积为2万亩,主要分布在孟河、春江镇安家魏村等地区。重点建设1万亩的绿色蔬菜基地。
3、经济林果产业。都市型经济林果业不仅要具有良好经济效益,而且要兼具良好的生态和景观效益,同时又是观光旅游农业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充分提高现有经济林果基地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产业,以春江镇新世纪千亩林果园、孟河镇向阳果树生产基地和西夏墅镇圣王无花果生产基地为核心,发展生产型龙头企业,逐步带动周边地区农户发展林果生产,规划期末全区经济林果面积为1万亩。
4、花卉苗木产业。花卉苗木产业是现代都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区城市化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结合全区绿化通道、农业景观廊道的建设,以生产经营性绿地部分替代大型生态公益林地的理念和方式,有限发展组团或条带式苗木生产,兼顾生产和生态双重效益;品种选择以观赏苗木和生产周期长的乔本苗木为主,体现良好的生态和景观效用。稳步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发展鲜切花、彩叶树种和观赏苗木等新品,规划期末全区花卉苗木面积为1.5万亩。
5、畜禽养殖业。畜牧业是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促进种植业、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的重要环节,受农业发展的战略转型、结构调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源控制和农业资源空间压缩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畜禽养殖总量和布局范围都需逐步调减。一是控制总量规模,优化畜禽养殖结构。逐步调减生猪饲养量,加快优质瘦肉型猪的推广,生猪年出栏量稳定在40万头;逐步调减家禽饲养量,以蛋禽为主,减少肉禽生产,适度发展珍禽养殖;加快奶牛等食草家畜的发展,规划期末奶牛饲养量发展到1500头。二是调整布局,建设生态养殖小区。一方面通过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有效强化畜禽养殖生产的相对集聚,提高畜禽粪尿的综合治理率和利用率,有利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推进适度规模和企业化经营,发展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有利于建立专门化畜禽防治小区,提高畜禽疫病的防治能力和效率。
6、水产养殖业。受沿江开发的制约,长江沿岸水产养殖将逐步收缩,规划期水产养殖业将在总规模自然收缩中以内涵增长为主。依托长江水产资源的品种优势,积极调优品种结构,扩大长江品种的特种水产养殖比重,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养殖类型区,以产品特色和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针对池塘规模较小、布局较分散的特点,鼓励发展经济合作社和专业大户的多点承包经营,有效提高水产养殖的组织化程度,以利于调优品种结构、提高养殖生产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对品种开发、种苗繁育、适用养殖技术、示范和推广的扶持性投入,为产业的内涵增长提供必要的技术和服务支撑
(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导向和空间结构组织
1、明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导向。根据农业资源条件、现状基础和功能需求,规划按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积极培育蔬菜、瓜果和经济林果等主导产业,做大做优;合理控制畜禽和水产养殖、花卉苗木等辅助产业,有序发展;粮油基础产业退中求稳,优质高产;积极开发种源农业、加工和流通服务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突出功能。
2、合理布局农业产业空间结构组织。根据高新区(新北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多区、多带、多点镶嵌的网络化布局模式来构建“十一五”期间农业建设发展的宏观空间结构和形态。全区规划分设三个不同类型的农业区,即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城市外延预扩张过渡性发展区,近期农业可利用分散性用地区;各分区设若干个功能组团,按分区和功能组团特性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农业的建设发展。
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区(西绕城公路以西,沪宁高速公路以北地区),即对孟河、西夏墅和罗溪沪宁高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可持续发展区扩展,发展特色农业,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瓜果等园艺生产,扩大蔬菜瓜果生产规模,提高种植业经济效益;开发建设高标准、设施化粮田,发展无公害优质稻米产业,强化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合理发展以猪、禽为主的养殖业;逐步开发孟河西北部小黄山休闲观光农业。
城市外延预扩张过渡性发展区(西绕城公路以东、德胜河以西、沪宁高速以北,以及德胜河以东,规划沿江铁路和S122省道两侧地带),即春江镇魏村、安家西部,新桥与春江镇安家、百丈交界地区和春江镇百丈西北部,不宜新增各类大型园艺、养殖基地,以维护性生产为主,产业开发以中小型园艺场和中低层次的设施化、裸地生产有机结合的时鲜蔬菜、瓜果生产为主;在存续时间稍短、水质较好地区仍以稻麦(油)生产为主,其他零星地块可发展甜糯玉米和小杂粮等短平快项目,以提高农民收入。
近期农业可利用分散性用地区,即在其他暂未用到但即将陆续转为非农用地地区,鼓励开展维持性农业生产,根据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的原则,尽可能种植旱作小杂粮、青贮饲料和牧草等旱作作物,避免抛荒。
(三)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核心,加快构建农民生活保障体系
以富民优先为目标,积极统筹城乡政策,全面统筹农民增收发展机制。一是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全面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登记、培训、管理制度,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努力构筑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平台,着重引进一批具一定经济实力和规模能力的社会中介机构,以市场机制整合劳动力市场资源,完善我区劳动力转移服务网络。同时落实扶持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通过培训费用补助等形式全力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提供扶持。积极引入就业中介组织,创建就业推介市场,对区内企业吸纳本区失地农村劳力就业的给予奖励。今后目标是:常年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同时帮助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确保全区每户有一人以上稳定在非农产业实现就业。二是统筹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农民利益保障体系,继续做好失地农民生活保养工作。继续扩大社会保障面,逐步建立农民与市民、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平等一致的、覆盖全社会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就业体系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三是积极鼓励自主创业,提高农民收入。坚持把扩大就业和鼓励创业相结合,在加快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总量的同时,积极营造环境,加强宣传引导,完善配套服务,扶持广大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激发民间资本活力,让更多人通过创业实现致富。同时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逐步推进村股份合作社、农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等三大改革进程,帮助农民从土地收益、劳动力转移收益、资产经营收益、民营经济发展收益中实现增收。
五、主要措施
(一)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健全农村经济发展机制
1、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和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进程。对具有经营性净资产、集体收入能维持正常管理费用和公益性开支并有一定盈余的村(组),积极实行资产固化量化,将集体经营性净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积极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促进结构调整。
2、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广泛组织区内外企业和本区求职农民开展对接活动,并以此为契机,组织企业到区内招工,并组织和引导当地农民参加市级招聘会和各类招工活动,以确保年度劳动力转移目标的完成。
3、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是当前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维护农村稳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在管理体制上,继续理顺村帐镇代管,并逐步过渡到组帐镇代管;在核算手段上,全面实施农村财务与资产管理电算化;在制度建设上,建立健全村级财务预决算和财务公开等规章制度;在监督机制上,建立健全民主理财组织,进一步规范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同时按照农业部“五规范”工作要求,对集体经济组织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审计,健全村组干部任期、离任审计制度,继续指导化解村级债权债务,坚决防止和杜绝新债务发生。
4、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规划农村小城镇建设,引导乡镇工业集中区从粗放走向集约、从村庄走进园区、从分散走向集中,走资源集约、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的发展之路。重点落实中央和省市一系列扶持政策,着力营造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全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1、进一步实施三项更新工程,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推广。针对农业生产中常规品种多、生产技术落后的现状,全面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大更新工程,继续推广轻型栽培技术,重点实施农技进万户工程。同时以农机现代化为目标,积极发展插秧机,全力推广适用农机,以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以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为引导,进一步优化农业布局。对孟河、西夏墅和罗溪沪宁高速以北地区,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瓜果、优质稻米、生态畜禽养殖,有计划地开发小黄山休闲观光农业。对春江西部等地区,产业开发以时鲜蔬菜、瓜果生产为主;对暂时未用但即将陆续转为非农用地地区,根据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的原则组织生产,避免抛荒。
3、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建设一批项目农业。“十一五”期间,将在提高现有26个农业园区(基地)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新增设施农业示范园(基地)3个,其他现代农业园(基地)6个,形成35个示范带动较强,产出能力较高的现代农业园区(基地)。对符合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科技含量高、生产技术水平先进、示范带动作用强的规模农业项目进行集中投入,以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的提升。“十一五”期间,继续扶大扶强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现有的6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扩大到10家,其中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8家;同时创建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农业品牌,产生一批具有我区特色的名牌农产品,“十一五”期末全区市级以上名优农产品20个,农业知名品牌10个。
4、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对主要农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管理,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申报和管理。到2010年,全区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达3个以上,无公害基地面积达7万亩以上,无公害农产品50个,绿色食品5个,有机食品2个。
5、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十一五”期间,主要发展以农业景观为主要内容,建立起一批具有观光、休闲、体验、度假、教育等多功能的农业观光景点,在继续完善提高罗溪镇碧春缘生态农业观光园和春江镇百丈新世纪千亩林果园休闲体验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建好3000亩的小黄山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园,使之成为全区乃至全市市民休闲观光的一处重要场所。
6、提升重大动物疫病疫情防控能力。加强动物防疫检疫监督队伍建设,继续完善区、镇、村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在全区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动物疫情监测预报体系和预防控制体系。
7、完善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实施资格准入制,把公益性与经营性推广人员分开,提高农技服务水平。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建立信息收集、分析、整理、发布制度,及时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和管理信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与龙头企业、经营大户联系服务制度,明确责任,绩效挂钩;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行政事业单位人员领办或参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三)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和经营能力
1、大力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更新三项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区引进、培育农林牧园艺业优良品种50个,力争10个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推广应用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生产、养殖技术、种苗繁育技术15项;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形成有效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
2、加快农业高科技产业化的步伐。选择一批以产前、产中和产后为对象的高科技农业产业项目,发展一批农业高科技企业。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以创新精神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吸引国内外各类企业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到农业园区创业,使农业园区成为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载体、技术和机制创新的窗口、培训农民的示范基地。
3、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积极鼓励科研院所、农技人员以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等多形式从事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深化农技服务机构改革,积极推进农技服务产业化,在为农服务中增强活力。
(四)健全现代都市农业的投入保障体系
1、加大投入。建立现代都市农业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吸引工商、民间、外商资本投资开发都市农业,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统筹安排都市农业建设引导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向现代都市农业项目聚集。整合农业发展资金,集中财力,支持现代都市农业重点建设。创新运作机制,坚持走市场化、产业化道路,明晰项目产权,落实项目责任,优化项目内部运行机制。
2、健全现代都市农业的技术保障体系。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推广力度,重点在种子种苗、设施农业及配套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等关键性、适用性技术上求突破,建设和培育一批体现现代都市农业高新技术水平的园区和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立领导、专家和基地农户代表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和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积极发展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专业协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补充的新型农业服务组织,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努力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建立现代都市农业的组织保障体系。建设现代都市农业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建立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目标明确、协作配合、职责落实的工作机制。对现代都市农业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实现目标管理;加大考核力度,落实奖惩措施。
(区农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