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是我区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特制定本纲要。
一、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高新区(新北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扩大。常州北大众志网络计算机有限公司承担的“基于北大众志CPU和Linux操作系统的网络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项目获国家“863”计划立项,常州延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一只新药被列为国家“863”计划引导项目,在电子信息、软件、智能仪器、动力机械、“三药”及中间体、新材料等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共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项,实施国家火炬计划项目34个,开发国家重点新产品18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1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9家),双密企业6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245只。2005年,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3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率达到47%。高新区(新北区)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集聚地。
加大自主创新投入,提升科技综合实力。“十五”期间,全区科三经费累计7010万元,向上争取经费累计10591万元,2005年全区R&D占GDP的比重达到1.51%;申请专利1188件,授权专利783件,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和力度明显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增强,目前,全区共有江苏同大股份有限公司等2家经认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江苏新科数字化视听设备等5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常州天合光能等7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以及2家企业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1个博士后工作站和20多家企业研发机构。
完善科技服务功能,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常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努力营造适应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环境,相继建立了软件孵化园、医药孵化园等专题孵化园区,探索了为科技项目融资的新途径,目前中心孵化面积达到近十万平方米,“十五”期间,累计引进科技创业企业260家,毕业企业63家。2005年在孵企业工业产值达到2.3亿元,毕业企业达到5.1亿元。
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推进示范基地建设。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和转化楸树育苗与种植、长江特种鱼类的工厂化养殖等农业科技成果。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形成了原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源高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16个和草莓、无花果茶片等无公害农产品21个。引进了日本砂梨、美国甜瓜、法国无花果、荷兰红叶石楠等50多个新品种,成功实施了工业化固态发酵生产霉菌系列生物防治剂、奶牛夏季疫病预防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推广和太湖白鱼的鱼种培育与养成技术研究等33项农业科技项目,在区内形成了以水产、苗木、畜禽、果蔬为特色的现代农业。“十五”期间,全区共建成新绿高科技和三新园艺2个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加强科学知识普及,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围绕科协“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职能,把科普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社区和青少年上。几年来科普宣传活动受益公众达30多万人次。区内每个街道、镇建立了基层科协组织,组建了新北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2003年,河海街道被授予省级“科普文明街道”称号;2004年,三井藻江成功创建省级“科普文明社区”,2005年三井长沟成功创建省级“科普文明社区”,西夏墅成功创建市级“科普示范乡镇”。我区在历年来的各级各类青少年科技比赛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共获省、市奖119项。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发展战略,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园区为载体,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我区科技竞争实力,积极推进“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区政策,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1、到2010年底,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双密企业)60家,高新技术产品100只,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工业产值达到800亿元,年均递增40%以上,高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2、全力推进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和“三药”产业基地建设。2010年软件产业销售额达到80亿元,建成软件公共评测试中心;到2010年“三药”产业基地企业销售额达到130亿元。
3、提高科技创业服务能力。到2010年创业中心孵化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引进科技创业企业250家,其中留学生企业40家,在孵企业总数达360家以上;引进研发机构15家和国内外权威认证机构和产品检测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8家。
4、到2010年,区科技资金累计投入10000万元以上,组织实施重点科技计划500项,同时争取上级科技资金12000万元,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达到15亿元。引进和培育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
5、积极推进知识产权示范区建设,到2010年,累计专利申请量达到2500件,其中发明专利300件,实施专利转化项目1000件。
6、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重点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40~50项,组织重大产学研活动15次,签定合作协议120项。
7、强化农业科技示范作用,推动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企业化发展。到2010年,争取各级资金500万元,形成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家、农业示范基地达10个。
8、推动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到2008年,人均科普经费达到2元,拥有的科普画廊长度比2005年增加50%,街道社区50%成为科普文明社区,乡镇有20%的行政村成为科普文明村,创建青少年特色科普学校2~4家,使公众的科学素质与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适应。
四、重点任务
(一)以园区建设为主体,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
全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围绕电子工业园、空港产业园、软件园、环保产业园、滨江工业园、出口加工区等园区建设,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软件、集成电路、动漫产业、数字视听和新型电子元器件)、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工程机械、车辆及配件、纺机等)、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和环境保护及“三药”等高新技术领域,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培育特色鲜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引导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1、电子信息产业
软件与系统集成(软件、集成电路、动漫产业)---建立对日外包软件公共测试平台,加快提升软件产业标准化(CMM/CMMI)水平,着力推进软件外包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重点发展对日外包业务,积极开拓欧美市场,同时兼顾国内外包业务,提升软件开发生产能力。发展面向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尤其是信息家电的嵌入式软件,以及通信、电力、交通、物流、教育、金融、财政等重点行业的应用软件。开发具有比较优势和广阔市场的网络安全、动漫和系统集成等特色软件。大力发展娱乐与教育机器人,抢占机器人产业的高地,形成常州软件业新的特色。加大对集成电路设计的扶持力度,促进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发展。加快常州软件园建设,提升软件产业国际化水平,壮大常州的软件产业规模。
数字视听---围绕重大目标整机产品,积极推进数字电视、信息家电和车载系统三个重点技术方向,取得突破。积极拓展广播电视领域的产品开发,加快国产化步伐。形成“技术-专利-标准-芯片软件-整机与系统制造”的产业链。重点跟踪国家数字电视标准研究动态,以EVD及数字高清晰电视(HDTV)、液晶显示器产业化技术为主攻方向,加快数字电视专用集成电路及关键部件、新型平板显示器和数字电视机顶盒等关键技术、关键元器件、关键设备及配套技术开发,加快数字电视技术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重点开发车载信息系统、车载导航系统和家庭网络设备、家庭智能控制中心等产品,加快信息家电和车载系统的产业化。
新型电子元器件---围绕电子信息、汽车和摩托车电子、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需要,以微小型化、总线化、集成化为目标,研究开发高精度、高可靠、高环境适应性的新型电子元器件及其仪表和仪器。重点开发表面贴装元器件、敏感元器件和传感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等新产品。重点发展新型超细合金线、热保护传感器、通信用继电器、微特电机、精密机械的数字视听小机芯等产品,进一步发展汽车电子和为第三代移动通讯设备配套的各种机电元件,形成微机电元器件产业集群。
2、现代装备制造业
以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以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密化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现代工程机械、电子元器件、新型纺织机械、汽摩配件等,攻克现代装备的核心技术,大力提升机电装备、轨道交通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快常州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步伐。
现代工程机械---着力加强先进制造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和应用研究,拓展计算机控制技术在传统机械设备中的应用,配套发展智能化控制单元、嵌入式软件、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数字控制系统等,在单元技术的支撑下,对工程机械进行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构建智能化控制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加快技术和产品升级,重点发展挖掘机械、装载机械、智能施工机械等工程机械成套产品及配件,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汽摩配件---开发生产长寿命、低消耗、低噪音和低排放的环保绿色发动机;以应用于高档汽车摩托车配件的高效、环保、精密制造新工艺为研究对象,注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汽摩产业中的应用,加强CAD/CAM、RPT等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现代模具设计制造这一基础领域的推广和应用,重点开发汽车空调及其连接管、车用灯具、模具、电缆、车用轴承等产品,重点发展孟河汽摩配产业,提升我区汽摩零配件产业。
纺织机械---在消化吸收国际高端纺机的基础上,加强高端纺织服装机械的研发,研究高性能纺织机械的关键部件、控制系统,采用伺服控制技术、光机电多传感器融合的智能信息采集、监控等技术,对纺织服装机械进行数字化、信息化改造和产品的升级,开发整经机、梳棉机、清梳联及纺机关键部件的高性能纺织机械。
轨道交通---以常州轨道交通产业基地为依托,研究开发高速轨道交通控制和调速系统、车辆制造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重点自主开发轨道交通车辆制动装置、减振器及车辆内装设备关键零部件,开发乘客信息管理等轨道交通信息控制技术产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体设计及制造技术,形成专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实现规模化生产。
3、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境保护产业
新材料---以现有大型聚酯、合成纤维等化工新材料及新型建材、工程塑料及塑料合金、高性能环保涂料项目为新材料产业培育源,进行项目联动和产业延伸发展,着力发展市场需求大、附加值高的新材料系列产品,形成产业规模。大力发展高性能基础材料、合成材料及新能源材料;大力发展特种树脂、高性能涂料、水性环保涂料。重点推进纳米粉体在涂料、纺织等产品中的应用;重点发展应用于交通、建筑等领域的复合新材料产品,形成新材料产品群。
新能源与节能---抓住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出台的有利时机,重点发展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太阳能综合利用与开发,重点突破高效低成本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组建技术,开发生产太阳能光伏电站,构建太阳能电池制造的完整产业链。重点开发太阳能集中采热(补热)分户供热设备、工程型太阳能热水机组与关键部件、太阳能照明设备和高效太阳能光电玻璃,搞好水源热泵在建筑中的应用研究,生产和推广小区热水集中供应设备和空调及热水替代能源。围绕规模化生产的关键技术和关键材料,重点开发大功率型LED芯片制备和封装技术,加快半导体照明技术应用产品的开发和利用。
环境保护---重点发展环保产品的生产与经营、资源综合利用及环境服务三大领域,形成以环保治理设备、绿色能源及节能设备、环保型新材料等三大产业门类。加大对各类废水特别是电力、石化等行业工业废水处理回收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力度,形成对工业废水、生活用水和海水等水处理系列产品。研究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和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脱水技术,开发新型水处理设备。研究电子废弃物综合处理与利用关键技术,开发高效处理净化与循环利用装备。
4、“三药”及其相关产业
加快“三药”产业基地的规划建设,推进“三药”基地的形态建设。以“三药”研发为重点,在创业中心加快新药的开发和孵化企业的集聚;在薛家形成以制剂生产为主体的企业集聚,加快医药原料药的开发和生产;在江边化工区形成医药中间体、兽药、农药企业的集聚,推进“三药”规模化生产;在长江塑化市场建立“三药”产业基地原料药、中间体等产品贸易流通区,加快流通区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四大板块的建设,形成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加快常州国家火炬计划“三药”产业基地建设。
重点组织实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和生物技术创制项目,利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生化技术开发新型生物工程药物。重点推进抗癌新药甲基斑螯胺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新药米列格勒、抗乙肝病毒药物阿德福韦酯、抗艾滋病新药—GFP-1、中枢神经药物琥珀酸舒马曲坦、新型透皮贴剂等产品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
重点开发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大力研制开发生物农药及环境友好的化学农药新品种及农药新剂型,加大对工业化固态发酵生产霉菌系列生物防治剂、医药农药中间体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药”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力度和产业化规模。
筹建兽药工程技术中心和建立兽药研发生产基地,加强对氟苯咪唑等系列高效、低毒的广谱畜禽寄生虫兽药的研制开发并实现工业化生产,探索建立区域性兽药自主创新体系。
加快医疗器械技术支撑体系建设,重点研究开发对人体微创或无创的诊疗设备一次性CO2气体造影输送装置、医用支架等介入器械、人体组织代用品椎间盘假体等。
建立健全“三药”产业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以三药工程开发院为主体,创建“三药”共性基础设施与新药创制平台,在“三药”研发若干重要领域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完善实验室装备;加快“三药”专利战略分析平台建设,建立专利分析数据库;进一步完善“三药”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特色中介服务平台、人力资源平台和“三药”大型公共协作网等。
至2008年,基地将形成一个以“三药”科技产业为主体的,集“三药”创制、成果孵化、产品中试功能、产业化和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转化基地。
(二)加强创新源头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针对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和完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除对现有科技基础设施加大培育力度外,培育新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与完善现有工程中心建设,依照国家政策,扶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制定出台对科研机构的扶持政策,采用整体引进、政府扶持、企业投入、多方共建等方式,重点引进和建设好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研发中心,组建具有区域产业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支撑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张、增强高新技术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基地。
(三)加强科技服务基地建设,完善科技综合配套功能
加快我区企业孵化、科技创业服务、生产力促进、科技评估与咨询、知识产权服务、技术交易活动、产品检测机构、投融资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拓展科技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提升专业服务水平,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精心构筑科技企业创业平台、技术创新平台、技术标准服务平台和人才支撑等“四大平台”。以常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常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等创业孵化服务为主体,大力发展创业服务基地建设。加大留学生企业的引进力度,加强对留学人员和企业的服务支持,逐步建成创业服务专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规范化及合作交流国际化,国内一流的高新技术孵化器。加大对国内权威认证机构和产品检测机构的引进力度,大力支持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参与制定产品的国家、行业标准。
(四)推进都市生态农业建设,提升农业集中度
根据我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内在要求,重点发展优良品种选育、农业生物技术、农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生产安全及环境保障和农业信息化等,实现对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集成,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开展农业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发展农业生物技术;鼓励和扶持农业生产专业户选育优良品种,扩大生产规模;探索农产品深加工和包装贮运技术,延长货架期,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快发展瓜果蔬菜、特种水产等优势产业,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1、农业综合防治技术和农业生物技术
针对稻麦病虫草害的发生,开展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扶持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的产品开发、转化和产业化,协调新产品的对比试验工作,加快产品开发进程。大面积推广农业生物防治新技术、新成果,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开发生产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发展生态农业。
2、农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技术
扩大以桑条、秸秆等为原料生产食用菌和养殖奶牛的规模,探索以无花果支条为原料生产高品质珍稀食用菌的途径;将桑蚕、奶牛的下脚料还田,增强地力,改善土质。制订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的循环经济生产规程,扩大示范推广。
3、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工程
引导和鼓励果蔬、水产、禽蛋等特色农业生产专业户引进具有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的新品种,并进行适应性种养殖试验。促进专业户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增强示范带动作用,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动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的生产合作社建设,带动周边农民共同发展。
4、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针对无花果、草莓、苦瓜等难以保鲜保存的农产品,引进、开发深加工和包装贮运技术,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货架期,培育品牌科技产品。
(五)推动社会事业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开展受污染湖泊、河流的生态修复工程,采用恢复生态系统及其他生物技术与物化技术,恢复其生态功能。以农村为重点,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针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选择滨江工业园,开展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技术集成研究,组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和绿色工业技术的应用示范,促进我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提高农转居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关键技术的集成研究,改善人居环境。
(六)围绕“特色乡镇”建设,建立区域特色经济体系
针对各乡镇的技术、市场优势,择优扶强,建立以“特色乡镇”为代表的区域特色经济体系。针对西夏墅工具企业的集聚和产业优势,加快建设工具研究院和工具一条街等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工具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一条龙服务;针对孟河汽摩配件的产业集聚和产业优势,建立汽摩配件的研究中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汽摩配件的技术水平,做精做强汽摩配件产业;针对龙虎塘的地理优势,以信息化服务为手段,加快“三药”贸易中心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针对春江的工业结构特点,重点发展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的江边循环经济。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切实加强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充分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建创新型园区的关键。把科技工作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理清思路、明确重点、制定措施,及时解决科技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督查指导和考核。建立专家决策咨询制度,强化科技宏观调控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加强科技政策法规建设。结合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和新的一系列加强自主创新政策的出台,制定和完善本地区科技政策法规。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激励企业开展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活动,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促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
(二)夯实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提升核心竞争力
夯实企业研发投入的主体地位。转变以政府为主的研究开发投资机制,真正做到政企分开,通过政府对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加大科三经费及科技计划项目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倾斜力度,鼓励企业增加R&D投入,加快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从根本上摆脱对外技术的依赖,实现高水平的自主创新目标。
夯实企业人才集聚的主体地位。人才是创新根本,帮助全区企业在内部形成一整套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和人才、有利于创新的内部氛围,以企业为载体,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优秀人才积极投身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之中。
夯实企业产学研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除了现有的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和人才合作培养等形式外,鼓励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通过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起企业与大学、研究院所互动开发的新机制。合建的研发机构也应以企业为主导并实行开放流动和竞争合作的新机制,并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人事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其研发水平和效益。
(三)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创新能力
以俄罗斯和其它独联体国家为重点,广泛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我区与俄罗斯及其它独联体国家在制造业、装备工业等领域的合作优势,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共同建立工业设计中心,联合进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积极探索与日本、韩国及欧美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合作的新途径,努力开辟多元化的国际市场。
利用好现有的两院两校合作关系、清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及其他政府产学研平台,大力吸引国内高新技术成果到我区转化,强化我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转化,增强创新后劲
加强乡镇专利试点工作。在科技基础扎实的三井、汽摩配件和工具等产业特色明显的孟河和西夏墅等乡镇,强化专利申请和保护,为特色产业保驾护航;在基础较弱的乡镇、街道以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转化带动产业发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加强知识产权法律宣传和人才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立实施高效的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实施名牌产品战略,本着择优扶强原则,加强对我区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的重点企业和产品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转化,对技术开发、技术改造、资本优化重组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争创名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构建科技人才高地,保持创新活力
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与开发体制以及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和科技人才分配机制;以企业为载体,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稳定、激励、引进、使用的有效机制,加大智力要素在分配中的比重,增加股权收益,切实提高科技人员尤其是业绩突出的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可支配收入和福利待遇;以重大科技任务培养和凝聚创新人才,造就我区急需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团队,建立科技人员向产业流动的激励机制;加强人才载体建设,开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人才流动渠道,吸引海内外高科技人才尤其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人才来区创新创业。
(六)加强科普宣传与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加强对青少年的科普宣传教育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重点做好青少年的科学普及工作,组织学生参观科普教育基地,接受科普知识宣传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每年5月的科技活动周和9月的全国科普日中,宣传农业新技术、新知识和日常科普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和帮助各乡镇、街道积极创建科普文明示范乡镇(社区),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全区的科学文化素养。
(区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