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现代服务业的理论界定
一、现代服务业的几种解释和分类
1、对现代服务业概念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等同于“服务业”。大体相当于第三产业,强调其不涉及有形产品生产和经营的经济活动属性,与服务业没有明显区别。
第二种解释:指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服务业。接近于国际上关于知识密集服务业的提法,又称战略性服务业,是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成长性最高的产业。一般发达国家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已经占到全部服务业比重的一半左右。
第三种解释: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出来的一些“新兴服务业”。也就是继为企业的生产直接服务的“第一代服务业”(商贸业、仓储业、运输业)和为企业的生产间接服务的“第二代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广告业、租赁业)之后的“第三代服务业”(理财业、物流业、咨询业、信息业、会展业、秘书业、保安业、物业管理业等),其服务对象不仅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生产部门,也包括第三产业中的许多企业和单位。广义的新兴服务业也将“第二代服务业”纳入其中。
2、现代服务业的分类
目前,我们认为现代服务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为生产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一般称为生产性服务业,另一类是为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总的包括金融保险业、物流与速递业、信息软件业、房地产业、电子商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体育产业、旅游业、教育产业、文化产业等。第三类是的公共服务业,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
二、现代服务业的特征及基本判别标准
1、现代服务业的特征
(1)内涵日益丰富,经营方式不断创新
随着生产力提高,人们业余时间增加,支付能力增强,对文化精神产品需求增加,从而为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新的业态不断产生。
随着交通、通讯的现代化,要素在全球的流动更加迅捷通畅,服务业的经营发生了很大变化。
(2)经营的日益国际化、网络化和一体化。
(3)政府所属的服务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减弱。这表现在部分公共服务的离散化、市场化。
(4)对外直接投资成为拓展服务地域范围的重要形式。
(5)经济的信息化和知识化。在这一背景下,“服务”的几个传统特性——非实物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不可存贮性以及不可贸易性都受到了挑战。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服务的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不可存贮性被打破,同时服务也被大量用于跨国和跨地区的贸易;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传统意义上服务与商品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
2、现代服务业的基本判别标准
(1)它是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服务业,如第三方物流。
(2)它是与市场交易过程相结合的服务业,如与企业并购相关的服务业。
(3)它是与创新过程相结合的服务业,如风险投资。
(4)它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服务业,如网络调查服务。
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条件分析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满足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 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产业和就业结构演替。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中的比重,表现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2) 收入增长,劳动时间缩短,闲暇时间增多,这是对现代服务业的引致需求。
(3) 政府职能转变,形成公共服务供给。
(4) 市场经济体系发育比较完善。
(5) 现代经营管理技术的高度发展。现代经营管理技术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经营效益。但是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的普及和掌握并非易事,因此企业对掌握这些技术的现代服务机构的需求就会随着现代经营管理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更强烈。
(6) 社会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一方面,对现代服务业所发挥的特有功能只有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才能有所认识。另一方面,只有社会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才有可能为迅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提供足够的人才资源。
四、现代服务业产生的深层路径
现代服务业通过以下三条路径产生。
一是直接从生产中分离出来,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产生的目的为:
(1)缩小与消费者的距离;
(2)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
(3)实现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
(4)同现代的生产体制和管理制度相配套(专业化程度提高,产生项目外包)。
二是从流通和消费中分离出来。
三是从社会需求中产生,这主要是公共需求。
五、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机理
1、两种集聚模式
诱致式集聚模式和引导培育产业集聚模式。前者以纽约和伦敦为代表,其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前已自发形成了,之后政府顺势而为,构筑平台、提供环境、进行有效调控,以促进集群的成长。而后者以东京为代表,其制造业的衰退、现代服务业发展主要在上世纪60-70年代,它的服务业集群发展中政府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后者是我们考虑的重点。
2、三种机理
(1)经济结构转型,促进主导产业的崛起,进而推动主导产业的成长,这是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内在增长引擎。
(2)有效的空间载体和重要的政策平台,这是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
(3)专业人才集聚和强劲的需求,是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支撑。
六、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今后现代服务业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趋势:
(1)专业化和细分。
(2)由传统型(低端)向现代型转变(高端),低端存在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发展高端是为了创造更大的财富。
(3)空间界限模糊,有全球化的趋势。
(4)信息化的程度很高,这是现代服务业未来发展的主要平台。
(5)服务业正在向生产领域渗透,其范围也逐渐同生产领域相融合。这一趋势使得从生产领域内独立出来的服务业越来越具有一种主导性和支配性,当代经济中的许多生产部门已成为服务业的附属部分,它们的生产目标将围绕着“服务这一核心而展开。”
在空间特征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
(1)以金融商务服务业为主导的商业模式。
(2)市中心膨胀发展和外围地区多点截流发展模式。
(3)以公司总部和专业服务业为主体的商务活动集中发展模式。
第二章 高新区(新北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区域产业背景分析
一、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现状及常州与高新区(新北区)的地位
1、现状概况
长三角地区面积仅占全国1%、人口不到全国总人口的6%,但创造的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20%。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长三角人均GDP超过了4000美元,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已经为世界所瞩目。
从全球产业转移机遇角度讲,长三角承接全球重化工产业转移是必然趋势,这也造就了长三角作为世界制造工厂的角色,与发达国家同期相比之下服务业的水平不是太高,比重偏低。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总体保持“二三一”格局,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有所提高。2004年,长三角15个城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5%、55.7%和39.8%。第三产业比重超过40%的城市仅有4个,分别是上海、南京、杭州和无锡;消费品市场需求旺盛,增幅为近几年最高。15个城市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56.25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增幅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15个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14.7%。
尽管在全国来讲处于前列,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同期相比,服务业的比重是偏低的,发展水平还是不高。伴随着长三角制造业基地的发展,对服务业的需求会越来越高,这给长三角的现代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常州与苏州、无锡的比较
(1)常州与苏州和无锡的经济总量对比(2004年数据)
常州市人口348.9万,约为苏州和无锡人口的58.26%和78.02%。常州GDP在量上处于绝对劣势,仅分别为苏州和无锡GDP的31.9%和46.83%,人均GDP分别为苏州、无锡人均GDP的54.6%和60.26%,反映出与周边城市相比,常州经济实力尚存在较大差距(图1、2)。
图1
图2
可见:无论是在绝对数还是在相对数上,常州都与苏州无锡两市存在较大差距。同时, 据2001-2004年的三市GDP增长率来看, 常、苏、无四年的GDP加权平均增长率分别为
16.42%、15.6%、14.4%,表明常州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呈跟进态势。(图3)
图3
在产业结构方面,各地都存在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三市都以第二产业为主导,所占GDP的比重都大于57%,而第三产业则低于41%,其中无锡为40.2%,常州为36.5%,而苏州仅为32.1%,表明三市都面临着如何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问题。(图4)
图4
(2)苏锡常的服务业比较
通过上面的分析已得知三市都存在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的问题,但具体的分析可以找出常州相对优势与不足。
常州的服务业增加值在总量上处于劣势,从图5可以明显看出。
图5
从近五年的数据上,常州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只有苏州1/3和无锡的1/2左右。
常州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与苏州和无锡相比,如图6所示,一直低于无锡2-3个百分点,且有不断拉大的迹象;与苏州相比,从略落后到反超。
图6
三地服务业的增速比较:从图7可以看出,常州市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在2002年之前一直保持匀速增长,2002年后增速加快,到2004年,增速为三市中最快的。
图7
(3)苏锡常服务业内部结构细分比较
以三市服务业内部主要行业的产值(2003年)为例进行比较。整体上看,常州相对落后,差距明显。 如图8所示:消费上,常州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苏州无锡的36%和57.69%,以人均推算,差距也比较显著。进出口的差距最大,常州仅为苏州的8%,无锡的36.51%,反映出常州在对外资吸引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上,大大落后于苏州无锡。旅游,常州为77亿美元,为苏州和无锡旅游业收入的38.89%和42.66%。
图8
图9
从年末存贷款余额比较,常州不到苏州的40%,不及无锡的60%,表明在金融业发展上,常州也明显落后于苏、无两市。(图9)
二、高新区(新北区)产业结构分析
1、高新区(新北区)总体一、二、三产结构
纵观2001年以来的数据,如表1所示:高新区(新北区)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的比重占七成左右,第一、三产业比重很低;第二产业从2002年起比重逐渐增加,而第三产业比重从2002年以来处于下降状态。
表1
高新区(新北区)产业结构变化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1年
4.10%
71.10%
24.90%
2002年
7.20%
63.40%
29.40%
2003年
4.80%
67.80%
27.40%
2004年
4.00%
69.80%
26.20%
2、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用地结构
如图10所示,以2004年高新区(新北区)服务业出让的面积为例,在用地结构上,以居住(45%)和商业(31%)为主,若将商办居住(13%)归到两类中,则居住和商业占用地的比例高达89%,而用于办公的用地的比重最低,只有4%。
图10
三、高新区(新北区)产业结构在常州市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与结构
1、高新区(新北区)与常州市整体经济的比较
(1)总量上的比较
高新区(新北区)的GDP总量比较低,但人均量略微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从增速上来讲,高新区(新北区)四年的GDP的增速分别为21.13%、86.73%、22.47%、25.36%,高于全市的水平。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年 份
常州市
高新区(新北区)
GDP
人 均GDP
总值
(亿)
增长率(%)
(元)
增长率
(%)
总值(亿)
2000
600.66
11.50%
17635
11.37%
2001
672.9
12.03%
19704
11.73%
45.52
37651
17.62%
2002
760.6
13.03%
22215
12.74%
85
86.73%
22185
-41.08%
2003
901.42
18.51%
26149
17.71%
104.1
22.47%
26520
19.54%
2004
1100.6
22.10%
31665
21.09%
130.5
25.36%
33058
24.65%
(2)高新区(新北区)占常州市比重的变化
高新区(新北区)GDP 占常州GDP的比重逐年上升,由2001年的6.7%升至2004年的11.8%,但2002-2004年间每年增幅小于0.4%,其GDP增长率大于常州市GDP增长率,人均GDP大于常州市人均GDP。表明高新区(新北区)在常州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不断增强,是推动常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图11、12)
图11
图12
2、高新区(新北区)各产业占常州市各产业结构的比重
高新区(新北区)2004年人口总数为40.21万,约为常州市总人口数的11.52%。从产业比重看,各产业占常州市的比重除第二产业超过14%外,一、三产业比重皆低于11%,其中,第三产业徘徊在8-9%之间,第一产业约占10%,且呈平缓下降趋势。(表3)
表3
高新区(新北区)产业占全市的比重
3.93%
8.50%
4.62%
12.49%
8.92%
10.60%
13.57%
8.53%
10.25%
14.06%
8.51%
3、高新区(新北区)服务业占全市的比重(单位:亿元)
(1)从高新区(新北区)服务业增加值总量来讲,高新区(新北区)服务业的增加值总量少,占常州市的比重低。(图13)
图13
这四年高新区(新北区)的服务业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4.62%、8.92%、8.53%、8.51%,可见其对常州市服务业发展的贡献很小。
(2)从发展速度上讲,高新区(新北区)服务业的增幅一直比较平稳,直到2003年后,才大幅的增加,最终与常州的增速相差不大(0.27%)。而全市的增速是一个不断加速的状态,从2002年后,增幅均高于高新区(新北区)的增幅。(图14)
图14
(3)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细分产值(2003年)比较
我们选取了几个重要的行业,进行详细的比较(图15、16、17)。
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限额以上批零和进出口三项指标中,高新区(新北区)不仅产值总量上少,而且所占的比重很低,分别为4.02%、6.20%和11.25%。
图15
图16
在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余额上,高新区(新北区)同样无论是在绝对量还是在比重上均很较低。
图17
从上图可以看出,高新区(新北区)在常州市服务业中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其人口总数约占常州市总人口的11.86%,而相关服务业收入比例都未超过11.25%,最低的为旅游业,仅为0.66%;零售业欠发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常州市相应指标的6.2%;最高为进出口,也仅为11.25%。
4、高新区(新北区)与常州其余四区比较(见表4、图18、19、20)
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是武进区,该区人口93.79万,约为其余四区人口之和的3/4,其GDP为四区GDP总和的1.7倍;高新区(新北区)人口、经济总量尚处次席,其GDP约为除武进区外其余三区总和。
表4
经 济 指 标
高新区
(新北区)
武进区
天宁区
钟楼区
戚墅堰区
年末总人口(万)
39.25
93.79
37.53
34.95
7.89
104.10
361.17
55.2
38.91
10.89
财政收入
18.25
40.30
10.67
5.96
2.45
固定资产投资
100.26
113.42
33.36
32.64
6.35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5.91
17.42
2.85
1.02
0.3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1.32
53.95
34.58
28.61
0.51
消费率
10.87%
14.94%
62.64%
73.53%
4.68%
人均消费品零售额
2884.08
5752.21
9213.96
8185.98
646.39
三产结构
4.0:69.8:
26.2
4.95:64.3:30.75
6.5:52.4:
41.1
1.5:47.54:50.96
2.6:81.5:
15.89
图18
图19
从产业结构看,除钟楼区外,其余各区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都超过50%,其中高新区(新北区)接近70%,天宁区和钟楼区产业结构相对均衡,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1.1%与50.96%。
图20
从消费看,消费率是指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当年GDP之比率是衡量该地区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国际上一般规律,在人均GDP1000美元左右时,世界各国居民消费率一般为61%。天宁与钟楼两区分别为62.64%与73.53%,表明商业发达,购销两旺,消费水平较高,这与两区为常州市商业中心区的现状相吻合,其余三区则不足15%。从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看,武进区为5752.21元,表明其商业比较发达,居民消费能力较强。相比之下,高新区(新北区)不足3000元,表明区内商业/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其人口规模及消费需求,较大比例的消费需求只能在高新区(新北区)之外实现。
在服务业方面,天宁和钟楼两区最强,武进次之,新北较弱。高新区(新北区)目前的工业比重过大,服务业严重滞后,在五区中,其第三产业占其GDP比例最小,仅为26.2%。但从高新区(新北区)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上看,均明显高于其余四区,表明高新区(新北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质,人均上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高新区(新北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可以服务本区的需求,二可以辐射周边区域,三可优化产业结构,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基本判断
1、高新区(新北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阶段性判断
从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历程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以交通、商贸等传统流通型服务业为主的第一阶段;
(2)以扩大规模、转换结构为主要特征的第二阶段;
(3)服务业发生质变的第三阶段;
(4)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四阶段。
目前高新区(新北区)的商贸、餐饮、交通运输、仓储业等传统的物资流通业占服务业比重高达60%左右,而金融保险、中介咨询、商务服务、卫生医疗、高等教育、广播电影电视等一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比重小,市场辐射力弱,本地消费能力弱,因此服务业总体发展仍处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换的时期。
2、高新区(新北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判断
总体上,高新区(新北区)三产结构不够合理,第二产业偏高,第三产业较弱(26.2%),而常州市第三产业比重为36.5%,差距明显。从高新区(新北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以商贸、餐饮等消费性服务业为主;而生产性服务业,如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中介服务等,目前还比较薄弱,与高新区(新北区)占主导地位的第二产业不相配套。
3、高新区(新北区)产业的成熟度判断
第一,关于主导产业。高新区(新北区)第二产业中以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及电子信息为重点。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区内投资的外资或合资企业其R&D及销售多在区外,在区内仅仅起到生产加工基地的作用,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第二, 关于服务业。目前还不成熟,产值较低,结构不合理,仍处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换的时期。
第三章 常州市高新区(新北区)历年土地出让情况分析
一、常州市高新区(新北区)土地出让总体概况分析
图21
图22
高新区(新北区)历年出让的土地总面积和出让总金额是逐年递增的,以2002年为界,达到一个高峰后,2003年下降很多,2004年又提升至新高。
从图23、24可以看出二者的增长速度都是波动较大,土地出让面积和出让金额增幅变动大致呈现“W”型,即增速一年高,然后一年低,且从总体趋势上看增幅趋缓。此外还可以看出,工业用地面积增幅的波动相对为大,而服务业用地的增幅相比之下波动较小。
图23
图24
从图25上可以明显看出,土地出让的平均价格是缓中有升,到2002年后,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涨势头,并且增幅较大。
图25
图26
从图26上,可以清楚的看到三种均价的变动情况:开始时,三者大致相当,但随着年份的推移,工业用地均价与服务业用地均价出现背道而驰的运动轨迹,二者围绕总体均价背向变动,且有不断拉大的趋势,即服务业用地的均价越来越高于总体均价,而工业用地的均价越来越低于总体均价。尤其是2003年以后,服务业用地均价增幅最快(86.4%),而工业用地均价不增反降(从29.1%降为26.4%)。另外还可以得出:服务业用地均价波动浮动大,而工业用地均价波动幅度小。
二、按用地性质的分析比较
1、工业用地
从图27中可以看出:随着总出让面积的增加,工业用地总面积也大幅增加。历年工业用地和服务业用地面积的比例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即工业用地面积大多数年份(除1999年)所占比例都超过半数以上,且从2002 起,所占比例份额逐渐增大,从2002年的51.2%增长到2004年的63.7%;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服务业用的面积从2002年的48.8%下降到2004年的36.3%。(图27、28)
图27
图28
尽管从工业用地获得的出让金额是逐年增加的,但其所占总体出让金额的份额与其占土地总面积份额不成比例。工业用地的出让金额所占比例从未超过50%,最高也不过是2000年的46.4%,其余年份均在41%以下。工业用地的均价一直低于总体均价,并且二者有差距拉大的趋势。
恰恰是占用地面积份额小的服务业,其出让金额占总出让金额的六成左右,从政府所获的收益上来讲,服务业用地的单位收益远大于工业用地的单位收益。
2、服务业用地
高新区(新北区)服务业用地面积的总趋势是逐年增加的,但在2002年时,服务业用地面积出现一个高峰,然后在2003年突然下降到较低水平,2004年起又缓慢增加。与服务业用地面积变动相类似,其出让金额的变动趋势(图30)也在2002年达到一个高点,然后2003年有所下降,唯一有些不同的是2004年出让金额的增幅很大,达到91.5%,而与此同时用地面积仅增长2.7%。这一点可以从服务业用地的均价上涨来解释,2004年服务业用地均价上涨86.4%,绝对增加数是227元/m2。
图29
图30
服务业用地均价一直高于总体均价,并且二者有继续拉大的趋势,即由于服务业用地
均价增幅比总体均价增幅高,服务业用地均价会越来越高。
3、总体评价
第一,高新区(新北区)土地出让总面积在逐年增加,但其中服务业用地面积不仅在总量上处于劣势,增速上也低于平均增速,更远低于工业用地增速。
第二,高新区(新北区)土地出让总金额在逐年增加,但起主要拉动作用的是占地比例小的服务业所贡献的,而占用地面积多数的工业用地的出让金额占的比例只有四成左右,与其所占面积比重不一致。
第三,在三种价格的变化上,服务业用地的均价一直高于总体均价,且增速大于总体均价的增速;工业用地的均价一直低于总体均价,且增速小于总体均价的增速。
第四章 高新区(新北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背景分析
一、高新区(新北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势
1、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尽管目前高新区(新北区)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26.2%,其中现代服务业的份额更小,但是第二产业相当发达,比重达到了69.8%。根据中国加工制造业中心综合指标的测算,常州市排全国第10位。2004年高新区(新北区)第二产业产值占常州市的14%。第二产业趋于向高层次发展。为摆脱高成本沉淀,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制造业企业必然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从而产生对现代服务业的巨大需求,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出空间。
2、良好的交通条件为要素的通畅流动开辟了多方位的渠道。高新区(新北区)拥有一个4D级国内机场和以常州长江港为核心的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沪宁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沪宁铁路在区内或附近通过,并且设置有匝道口。良好的交通条件有利于现代物流业的生成和发展,可以加快要素通过各种渠道流动。
3、初具规模的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性平台。
其一,高新区(新北区)已集聚了以汽售、家具、装饰等为主营业务的专业批发市场11个,生活消费综合市场22个。
其二,建有一个国家4A级旅游景点——中华恐龙园,4家涉外旅游酒店及配套设施。
其三,房地产业发展较快,2004年房地产增加值达到了相当规模,成为服务业发展中的新亮点。
其四,中外敦豪、大通国际、宅急送等知名物流企业在区内开展物流服务。
4、领导的创新意识和高度重视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宏观保障。无论是常州市还是高新区(新北区),都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提升城市功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扩大就业和保持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现代服务业将成为一种共识,这将具有长远的影响。
5、目前高新区(新北区)已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向后工业化过渡阶段,人均GDP达到了4000美元。在这一时期,对服务业的需求会大量繁衍,从而形成需求推动之势。
二、高新区(新北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劣势
1、高新区(新北区)的服务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现状结构不够合理。从总体看,呈现出以下特点:传统的多、现代的少;低层次的多、高层次的少;生活服务性的多、生产服务性的少;空间散状的多、集聚的少。例如:42个市场都是有形的,以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交易为主;2003年高新区(新北区)限额以上批零销售额达到了18.17亿元,消费品、生产资料市场的交易额达到了42.06亿元;而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的交易规模则较小。另外,诸如咨询、研发、会展、设计等现代服务行业还未生成。
2、服务业同制造业的链接性较差。由于生产企业的服务环节内置化,或者只做生产基地,因此当地服务业和当地制造业脱节现象严重。其表现为:
第一,当地有形批发市场销售的产品同当地制造业生产的产品缺少关联度,因此绝大部分有形市场只能成为末端的销地市场。
第二,物流业是服务业同制造业链接的平台,由于链接度低,所以高新区(新北区)还未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园区。
第三,制造业中服务的外包业务量较少,尚未形成规模。
第四,外资企业主要采用研发和销售在外,生产在内的做法,因此对相关的服务需求少,不利于当地服务业的发育成长。
3、服务业的微观基础较为薄弱,竞争力不强。
首先,在高新区(新北区),已建成营业的各类商品贸易市场42个,2003年的总成交额为49亿,平均每个市场的年交易额是1.17亿元,日均交易额仅为32万元。
其次,中华恐龙园作为一个人工景观和科普教育类旅游项目,具有100万人的接待能力,2004年的收入达到4600万元,但因其定位不恰当,运营中的矛盾较多,发展前景不够明朗。
再次,尽管高新区(新北区)有一类开放口岸,但只有一个万吨级通用码头和一个万吨级化工码头,以及一个占地仅2688m2的保税物流中心;机场的等级也很低,航线少、航班少等。
三、高新区(新北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机遇
1、经济发展的良好走势为高新区(新北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2004年常州市的人均GDP达到了3829美元(汇率比为1:8.27),而新城区则高于常州市的水平,达到了4060美元。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消费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10万元级消费时代来临,住、行、游和文化、教育消费成为热点。另外,高新区(新北区)正在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这些因素无疑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需求基础。
2、沪宁之间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空间格局呈“U”字型,作为居中的高新区(新北区)具有成为“W”型格局中次高点的机会。尽管上海和南京的现代服务业都很强,但是它们的辐射力随着距离的拉长而减弱,到常州的高新区(新北区)正好是个低点。如果高新区(新北区)在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有重大突破,那么就可以改变“U”字型结构,成为“W”结构中间的次高点。
3、国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将为现代服务业发展衍生出新的增长点。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就是建立公平地保障人民群众经济和社会利益的机制,让人民广泛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以人为本的服务行业会不断产生,除了教育、医疗和政府的公共服务以外,还会有物业管理、快递快送、家政服务、专业培训等行业的形成与发展。这些行业是服务业的新增长点,成长潜力很大。
4、按一般规律,随着国际上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现代服务业的梯度转移也会悄然兴起,这将给高新区(新北区)承接外来现代服务业创造机会。目前国际上现代服务梯度转移的主要形式,就是非主营业务的外包,其中包括物流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财务管理外包、数据与信息管理外包、档案管理外包,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策划外包等等。并且还有与生产密切相关的企业研发的转移。只要有承接能力,这些外包业务就是商机和财富。
四、高新区(新北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挑战
1、提高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链接度
这种链接的载体就是需求,而链接的管道便是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及相关业务的外包,其目的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和降低成本。就高新区(新北区)产业的链接来看,很重要的就是要解决专业化分工不深不细,服务项目或业务内化以及服务业承接能力较弱等难题。如物流要为更多的顾户服务。
2、加快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换与升级
从服务业发展的价值链来分析,现代服务业处于价值链的高端,附加价值较高,而传统服务业则处于低端,其产出的价值较低。从传统走向现代,除了对传统服务业注入新的元素,如建立新的流通组织形式,推广新营销方式,建立新型的商业副中心等以外,更重要的是注入知识含量,改变现有业态,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以及发展新的增长点,从而提升服务业的整体能级,在高新区(新北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3、改变服务业“洼地”的状况,促进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与周边城市相比,高新区(新北区)的服务业处于竞争的弱势地位。如2004年苏锡常三市的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排序,常州处于第二位,为36.5%,低于无锡3.7个百分点,高于苏州4.4个百分点。但高新区(新北区)的这个比重仅为26.2%,低于常州全市水平10个百分点,在常州市的五个区中排名第4位。要迎头赶上必须充分发挥优势,在若干领域比如现代物流、商业副中心、特色旅游、专业会展等方面要有突破,并且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以提升整个经济的发展档次。
4、确定各类市场功能和提高能级
不同的有形市场具有不同的服务对象,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产生着不同的经济效益,其可分为销地市场、产地市场、枢纽市场等等。其中枢纽市场具有多种功能,包括商品集散、信息交流、集中结算等功能,且能级较高,辐射范围较广。其他两类市场的功能较为单一,能级和服务半径视市场规模和营销网络的大小而定。一般来说,销地市场主要为当地及周边消费群服务;产地市场则可将商业触角伸得更远,并转变为枢纽市场。
第五章 高新区(新北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规划思路和基本策略
一、战略目标
1、总体战略目标
高新区(新北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应该是:在工业强区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力争“两上率先”,实现“高新技术聚集区、现代化新城区”的战略,以扩大服务业规模、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服务业水平为主要任务;合理引导资源配置,大力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重点打造“三个一工程”,提高“三个比重”;经过10年的时间,努力构建完成富有张力、便民利民的服务业体系,使服务业成为高新区(新北区)的主导产业,为全区经济社会的率先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总体战略目标中的“三个一工程”是指一个市级商务商业副中心、一个综合物流园区、一个有形市场集群。
三个比重分别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服务业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
2、具体目标
(1)保持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高新区(新北区)服务业的增加值达450亿元,年均增长幅度17.5%左右,占GDP的比重达到35%(以2004年为基数,GDP年均增长约15.5%,2020年GDP总量达1300亿)。
(2)服务业体系框架建设完成,主导产业确立,并发挥着支撑作用。这些主导产业包括:商务商贸业、邮电通讯业、物流业、中介服务业、房地产业和旅游休闲业。六大主导产业创造的价值占服务业总价值的80%或以上。
(3)服务业结构要产生根本的变化,并形成合理的格局。通过规模引导,政策指导和市场主导,努力改变现有生活性服务业比重过高,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太低的不合理现象,使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和公共服务形成4:5:1的比例关系。
(4)服务业发展中的三大亮点更为耀眼,功能更加强劲,次高地作用突现。
其一,市级商务商业副中心初步建成。其中商务板块成为整个常州市和周边地区商务活动的聚集区;商业板块形成具有自身特色与常州市商业主中心互补的新商业圈,两者呈交相辉映的格局。
其二,第三方的综合物流园区建成营运。它成为一个以物流信息汇总、交易为核心的综合物流平台,是各物流活动的神经中枢,空运、河运、陆运等联运体系的指挥中心。
其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经过重新洗牌与整合,构成了几大有形市场系列。主要包括:专业批发市场系列、生活消费品销售市场系列和为农服务市场系列。并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办无形的制造业生产资料及产品销售市场,通过原材料供给和产品销售两大环节的整合,提高制造业的产能能级与竞争力。
二、分阶段目标
实现高新区(新北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可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05~2010年)
这一阶段的基本目标是:打基础、建平台、扩规模、铸框架。
第一,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150亿元,年均增长幅度为30%左右,快于GDP增长速度,其占GDP的比重达到30%,为下一阶段打好基础。
第二,物流业(包括交运)、房地产业、邮电通讯业和商贸业在服务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达到了50%以上;包括会计、咨询、法律、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产值比重逐年上升,比例达到20%~30%。服务业体系框架的雏型清晰。
第三,市级商务商业副中心初具规模,其中商务板块在市政府大楼工程的带动下已形成集聚之势,各商务要素的集中速度加快,商务活动日趋繁荣;商业板块在规划的指导下已开发启动,并将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商业形象。
第四,有形的综合物流园区初步建立,物流服务范围不断扩大,需求对象增多;物流企业呈多元化,并且出现了本地大型物流集团;在输送方面建立起联运机制,物流效率大大提高。
第五,有形市场集群的功能日益显现,从集群中衍生出许多发展服务业的机会,成为创造就业,增加财富的新空间。与此同时,通过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洗牌,1~2个大型枢纽型有形市场生成,销地市场的辐射范围更广,产地市场成为有形市场同制造业链接的主要桥梁。
2、第二阶段(2011~2020年)
该阶段高新区(新北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目标是:调结构、转业态、增效益、上台阶。
首先,调整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结构、使后者的比重有大幅的提高,达到5:4的比例结构。
其次,引入新兴业态,改造传统业态,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服务业的现代化程度。
再次,服务业的发展以增效益,降成本为先导,对引进的服务业项目进行筛选,并形成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要求高新区(新北区)整个服务业的增长方式建立在以效益高、成本低的基础上,从而吸引更多有效服务要素的集聚,不断提高土地级差,增加社会财富。
最后,高新区(新北区)的服务业在达到总体目标的前提下上一个新台阶,成为沪宁沿线服务业的次高地。
三、规划思路和开发策略
高新区(新北区)要振兴现代服务业,并达到总体目标规定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必须抓好“三个一工程”这个战略重点的建设,以重点带动一般,整体提升服务业的功能。为此,我们提出如下规划思路和开发策略,以指导规划的编制和培育服务业的实践。
1、市级商务副中心的规划思路和开发策略
(1)规划定位:
高新区(新北区)内的市级商务副中心集中了常州市的现代服务业功能,有别于常州中心城区现有的传统商务功能。
(2)规划原则:
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商务商业中心的规划一定要体现高起点、高标准,不仅要符合总体目标规定的要求,并且必须有超前性做到30年或更长时间不落后。
突出重点、错位配置的原则。商务板块规划要重点体现现代服务业特征,同传统服务业的规划布置错位。
(3)规划布局:
市级商务副中心位于高新区内,在通江大道、衡山路、长江路、珠江路围合处集聚。
(4)规划的业态配置:
商务——商办楼和商务服务机构;
配套行业——展示服务、宾馆服务、餐饮服务、休闲服务、零售商业服务等;
文体设施——网球场、室内体育馆、游泳馆、影剧院、博物馆等。
(5)开发策略:
抓住市行政中心北移的契机,改造目前不符合商务要求的设施,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商务楼,形成“筑巢引鸟”的态势。
制订详细规划,对原工业用地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调整其用途,以凸现商务土地利用功能的集聚性。
将常州市政府剥离出来的社会化服务部门引入商务板块,并且将常州市和高新区(新北区)各工业企业的总部集中到商务板块,形成地区性的“总部经济”聚集地,从而促使相关服务业的导入,铸强商务服务功能。
2、高新区(新北区)商业中心的规划思路和开发策略
高新区(新北区)的商业中心、常州市的商业副中心,主要为高新区(新北区)及周边地区服务。
(2)规划布局:
结合新龙区规划统筹安排,建议与高新区(新北区)行政中心统一考虑,
(3)规划的业态配置:
零售——超市、专卖店、连锁店、百贷公司;
餐饮——中、洋快餐,特色饮品店,饭店等;
文化用品——新华书店、音像专卖店、电脑专卖店;
医疗保健——医药商店、保健品专卖店等。
(4)开发策略:
制订好详细的形态规划,按规划进行土地储备和前期开发准备,以规划定位来提升土地级差,以土地开发来促进项目开发,并将土地的增值收益用到公共项目的开发中去。
采用“大地产、小房产”的开发模式。即由大地产商受让成片土地,并根据受让合同中的要求以及市场需求,将生土开发成熟地,然后划块转让,同时与营造商签订有限制条款的房产开发合同,保证房产的开发符合商业板块建设的要求。
3、物流园区的规划思路和开发策略
(1)规划的定位
高新区(新北区)的综合物流园区是以生产资料和工业产成品物流为主的综合物流平台,带有第三方物流的特征,具有联运功能的常州市第一物流园区,沪宁线上重要的物流节点。主要服务于常州市和周边市县。
高新区(新北区)综合物流园区将发挥下列主要功能:
采购、储存;
集散、配送;
信息管理;
产品增值和客户服务。
(2)规划原则
各流通通道便于连接的原则。即综合物流园区应成为一个物流枢纽,可连接各种运输通道,使水运、空运和陆运在此汇集。
各功能区合理配置的原则。综合物流园将有运输作业区、仓储区、加工增值区、综合管理区等功能区所组成。在规划时必须对各功能区予以合理配置,提高物流园区的综合功能。
贴近主要服务对象的原则,便于为绝大多数制造业企业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3)规划布局
物流园区由一个综合物流园区和两个物流中心所构成。综合物流园区建议位于薛家西部西南绕城高速公路与德胜河中间区域;物流中心分别为机场物流中心和港口物流中心。
(4)规划的业态配置
输送:运输——长距离,线性;配送——短距离,门到门。
保管:储存——长时间,贮存型;保管——短时间,流通型。
流通加工:加工作业——商检、分拣、备货、分配;生产加工——组装、细分、切割、规格化;促销加工——价格贴付、单位化、商品组合。
包装:工业包装;商业包装。
信息管理:物流信息——数量、质量、作业管理;商流信息——定发货、结算等。
(5)开发策略
将高新区(新北区)现有的物流企业引入综合物流园区,经过重组——整合,做大企业规模,使其成为物流业的主体。同时构建统一的物流体系,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使综合物流园区得以有效地运转起来。
根据不同的物流特性,将常州港物流分区和空港物流分区打造成专业物流区,以充分发挥其特有的物流功能。如常州港物流分区以工业原材料的集散为主营业务,而空港物流分区则以附加值高,产品体面积小,重量轻的制成品集散为主要物流对象。两大物流分区的开发由常州港和空港企业负责,共同物流由主园区通过信息平台加以整合。
整个综合物流园区的开发序列为:物流设施平台建设(包括港口物流、航空物流、公路物流和铁路物流)→物流制度平台构建→物流信息平台开发。
4、有形市场集群的规划思路和开发策略
(1)规划定位
高新区(新北区)的有形市场集群应该是一个集批发零售和相关服务于一体的,以汽车、家具、建材、装饰等为主要交易对象的有形市场集群。它不仅要发挥销地市场的功能,同时还要发挥产地市场和枢纽市场的功能,服务范围覆盖常州市和周边地区,尤其是常州以北地区。
适度提高容积率的原则。由于有形市场占地面积都很大,为了节约用地,可适度提高容积率。如家具城、建材市场和装饰市场可建3~4层楼,汽车市场可建两层楼,底楼展示,楼上交易。
主交易区与服务区相协调的原则。在满足主交易区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必须给服务区留出必要空间,同时将其布置在各市场的中央,以便于提供服务。
辅助设施的布置要恰如其分的原则。如绿化的布置不能阻隔汽车市场的正面空间,广告牌的设置必须兼顾市场的整体形象,出入口的开设要便于流通等。
建议在物流园区北侧建设大型市场园区,功能以产地型的生产性资料市场为主,鼓励周边地区的小型独立专业市场向本园区集中,并重点发展电子、医药、精密机械等。
引导目前高新区(新北区)已经在龙虎塘高速公路道口附近形成的以长江自由贸易中心、月星国际家居广场、汽车4S专卖区为核心专业市场园区向生活资料专用市场发展,适度控制该市场园区的规模。
在各镇区内选择条件较好的设置专业型生产性资料市场。
(4)业态配置
批发零售——专业市场、专卖区
储运——配送中心服务
结算——金融服务
相关服务——宾馆、餐饮、娱乐
以高新区(新北区)的市场集群为核心,以产权或契约为纽带,以市场的连锁经营为路径,将分散在高新区(新北区)和常州市及周边地有的小型专业市场组织起来形成整体,达到低成本扩张的目的,从而实现专业市场的规模化,集约化,彰显市场集群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
在产地市场的开发过程中,将网上交易和电子商务建设作为重点,把高新区(新北区)各制造业企业的销售环节纳入到产地市场中来,从而达到“厂家不出门,货物销八方”的目标。
市场集群的开发可采用“筑巢引鸟”和“引鸟巢筑”并举的模式,从而保证招商的成功和防止风险的发生。
第六章 高新区(新北区)现代服务业的土地配置问题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土地配置的关系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土地配置有特殊的要求。现代服务作为价值链中的高端部分,具有占地少,知识含量高,产出大的特点。因此,它对土地的配置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1)土地配置的区位适当,及通达性要强,以便于同外界的交流,因此城市较为中心的土地更适用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
(2)土地的配置更强调集中性。由于现代服务业往往利用不同行业的关联交易来追求其规模效应,所以各服务行业的集聚是个基本规律。为此土地的配置应相对集中。
(3)现代服务业在某一区域的集中,会提升这一区域的土地级差,并推动地租和地价的上升,使城市财富增值。现代服务业在城市中心区域的集中会产生极化效应和挤出效应。其流程为:现代服务业要素集聚→产生规模和极化效应→对城市中心的土地需求急剧增加→土地价值升值→发生挤出效应,即将无法承受这一地租或地价的经济部门挤出中心区域→新的现代服务业要素流入——加速集聚……
(4)在建成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式来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先利用规划和经济手段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然后调整产业结构,做到“退二进三”,最终确立现代服务业的功能。
二、高新区(新北区)现代服务业用地配置的基本原则
1、相对集中的原则
其中包括现代服务业用地的配置不在于面积大,而在于紧凑和集约;建筑容积率相对高一些,但必须给公共空间留出土地。
2、贴近服务对象的原则
以服务对象为导向,根据现代服务业不同的行业特征配置不同地域的土地。如商务服务业的用地一定要放在城市中心;物流园区则可靠近工业区或交通通道口布置;有些特色的服务业可以一条街的用地为载体,并且尽量靠近其所服务的对象。
3、用地规模适度的原则
其一,生产性服务业用地的规模要同对服务业的需求规模,以及现代服务业机构进驻的数量相适性,以避免土地或办公楼的不合理空置。其二,生活性服务业用地的供给量必须与所服务消费群的规模相适应,一方面提供必要的商业设施,另一方面以避免因争夺客户而发生恶性竞争,造成整体效益下降。其三,公共服务用地不宜过分铺张,应按照节约、集约的方针配置,但功能一定要完备。
4、留出今后发展空间的原则
在对服务业用地配置的过程中,对某一地块可规定较高的容积率,但周边地块的容积率可低一些。低容积率的部分就是给今后服务业发展留出的空间。一旦需要,通过提高容积率来解决现代服务业的载体问题。
三、土地置换与现代服务业推进
土地置换就是按照土地级差原理,运用经济杠杆将不适于留在高级差地段的要素搬迁到低级差地段,同时将占地小、功能强、产出高的现代服务业引入和集中到中心地段。利用土地置换方式,可以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来调整产出结构和城市功能结构,使高级差地段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用,并使政府从中获得土地收益。
土地置换的具体做法是:编制详细规划,明确土地用途定位→土地冻结→成立由政府主导的商务商业中心土地房屋置换公司→摸底调查,选择置换突破口→选好承接置换要素的用地→概念和图纸招标→中标者预付定金→采用货币或实物置换→动迁交付,中标者支付余款→滚动置换→用地结构转换→商务商业功能形成→非商务商业要素逐步退出→市级商务商业副中心确立。
在推行土地置换时必须对程序进行精确设计,而且要合法,同时事先要对技术数据进行详细测算,还要准备两套以上的操作方案,以便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房地产开发模式的重构和现代服务业的推进
在高新区(新北区)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中,重构房地产开发模式,不仅可以为现代服务业要素的引入提供更好的载体,同时可将土地中产出的经济效益回收,并且还能改变房地产经济的增长方式。
建议高新区(新北区)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可推行“大地产、小房产”这一先进的开发模式。
(1)按专业化分工形成开发链。这个开发链的各核心环节是土地的综合开发(生地→熟地),构筑物营造商品销售和物业管理,与此相对的开发主体是地产商(一级开发)→建筑营造商(二级开发)→房地产营销商→物业管理商。在这个开发链中,地产商是龙头,其除了完成生地变熟地(综合开发)的过程以外,很重要的就是根据土地受让合同的要求贯彻政府的意图,保障一部分公共利益,因此房地产开发中利益协商的枢纽在大的地产商。
(2)以土地的综合开发引导控制房产开发。大地产商受让土地以后,根据受让合同中的要求,以及市场的情况,对土地进行规划和七通一平,有的开发程度可能更深。之后将以公开拍卖或招标的方式将土地划块转让,并同营造商签订有限制条款的房产开发合同,以保证营造的开发项目符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另外,已建成的道路、绿化和管线等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对房产开发予以很好的引导。
(3)以土地的综合开发提高其增值潜力,使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得以更有效的利用。土地的综合开发是成片土地由生地变熟地的过程,规模较大,因此能够较单块土地开发生产更大的规模效益,支付更低的成本。土地的综合开发改变了土地利用的综合环境,使其增值潜力得以提升,不仅可以使土地投入市场后取得更大的回报,并且通过市场配置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
(4)土地的综合开发可以孕育大地产商的生成,促进房地产市场主体结构的完善。大地产商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优质的人才队伍,先进的开发理念,丰富的开发经验,良好的资信与信誉和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由此产生了强劲的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并且按市场规则行事。它们是城市房地产开发的主力军和城市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稳压器。大地产商的生成和发展除了制度性条件以外,必须有土地的综合开发这个实践的大舞台,也就是说,土地的综合开发为大地产商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将房地产业(作为服务业的组成部分)的发展提高了一个层次。这也是对现代服务发展的促进。
五、不同服务业行业的选址和空间链接
1、在市级商务副中心中,金融和贸易应相对集中,主要位于核心区,中介咨询、会计审计、法律等可在周边选址集结。商务副中心的外围是综合服务区,主要包括政府办公,文化休闲(中华恐龙园、影剧院、大型体育场馆等),城市会展和互通式的公共空间(街心花园等)。它们主要是通过提供不同的服务来聚合人流,其中能在一个区域内享受综合性服务是链接的节点。
2、高新区(新北区)商业中心以零售业为主,选址必须考虑交通的便捷性,现实和潜在的市场规模,周边的竞争态势以及自身的经营特点等。
3、以工业物流为主的物流园区的选址必须置身于制造业集中、但交通又十分便利的地方。由于物流涉及不同的交通工具,因此它们的链接主要靠联通,即必须建立起水运、空运和陆运的联运体系。物流动作与商流运作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其中信息流(EDI——电子数据交换)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在今后的发展中,物流园区要利用运输链接和信息链接,促使工业企业向其汇聚,从而促使工业用地的高密度利用。
4、不同有形市场的选址有不同的考虑因素。其一,销地市场的选址要贴近消费群,并且考虑交通条件、市场规模以及可辐射的半径和同位竞争的形势;其二,产地市场则应同生产者相靠近,并且同物流园区相连接,以便形成商流和物流相结合的格局,实现双赢;其三,枢纽型市场特别强调交通的通达性和联运程度,因此其选址的区位要求较高,并且通过信息流、商流、物流的整合,形成供求枢纽。
第七章 高新区(新北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实施性建议
一、基本思路
高新区(新北区)发展现代服务业,使其实现较大的跨越,成为区内主导产业之一,必须努力打造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主体产业群,积极推进产业支持系统的建设,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外部环境,从而使现代服务业快速生成和成长,并达到战略目标提出的要求。
现代服务业的产业体系是指以具有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等特征的服务业产业群为核心;以知识、制度、管理创新、人才培育培训、资本运营、信息共享和现代物流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优美的生态环境、良好的基础设施、稳定的社会保障、完善的法律和诚信体系作为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的相互协调,并高度开放的新型产业体系。
打造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须分阶段实施,并且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逐步营建,完成从框架→雏型→体系的过程。
二、若干建议
1、提高现代服务业的竞争能力
首先通过规划和相关土地的重新配置,提高产业的集聚度,以集聚带动竞争,并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能力。
其次,开放现代服务市场,取消不合理的市场准入门槛,建立公平竞争的规则,鼓励民营服务企业和外资服务企业的进入,建立坚实的服务业微观基础。
再次,在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行发展的过程中,给传统服务业注入新的元素,包括新理念、新知识、新业态、新管理,使传统服务业转型,并提高服务能级。
2、整合支持系统资源,强化现代服务业支持系统功能
(1)打造全新的融资平台。其一,政府通过财政支持,建立创业扶助基金,为服务业创业提供小额贷款;其二,引入国内外的风险资本,推进风险投资的试点,给服务业发展注入动力;第三,设立产权交易市场,盘活存量资源和资产。
(2)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先从电子政务做起,逐步扩展到电子商务,最后发展电子社区,使信息共享平台覆盖全高新区(新北区),同时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
(3)构建人力资源开发平台。充足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供应是现代服务业体系所必需的。通过构建多层次、大范围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以满足其对人力资源日益增多的需要。要放弃过去那种政府垄断人力资源开发的体制,引入市场化的开发机制。给予高等院校专业设置权,鼓励民办高校和民间培训机构的健康发展。
3、全力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1)全力规范市场秩序。一旦产业的准入被放开,产业内部的竞争必将加剧,这就很难避免恶性竞争、不正当竞争的出现。政府要通过必要的政策指导尽量缓解恶性竞争的出现。要严厉查处产业中的各种不正当竞争,拆除地区间的市场壁垒。此外,政府还应借助行业协会的自组织和管理功能,规范行业内经营者的经营行为。
(2)营造诚信的环境。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政府首先要配合银行、税务、司法等相关部门尽快建立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内的信用信息系统。政府自身先要做到诚信,同时,对不讲诚信的企业、个人要给予严厉的惩罚。对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讲诚信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
(3)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随着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随着区域竞争的加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就会变得越来越迫切。政府只有从过去的经济运营过程的直接参与者转变成服务者,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才能保证现代服务业运营过程的公正和高效,才能切实降低企业的商务成本。
4、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和行业
现代服务业涉及的领域比较多,高新区(新北区)应选择一批优势明显、潜力大、辐射能力强的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发展领域。
第一是与高新区(新北区)定位密切相关的行业,包括商务商业、物流业、有形市场及其分销贸易服务业等。
第二是本身具有优势的行业。这里主要指房地产业。房地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拉长产业链,除了房地产开发以外,要鼓励房地产租赁、中介服务、策划服务、规划设计服务、融资服务的发展。
第三是具有交叉性、先导性的行业,包括教育服务业、医疗服务业、会展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教育服务业的发展主要应依附市内和省内外的教育资源,创造条件建立民办高校、职业培训、考试培训中心,使高新区(新北区)成为常州市的现代教育园区。医疗服务业的发展应以民营医院为主导来推进,包括医治、疗休养、医疗咨询、心理咨询等。会展业和技术服务业发展主要依附高新区(新北区)现有的工业,如可举办地区性的工业博览会、交易会、工业论坛等。
第四,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主要指金融保险。由于保险市场较为开放,因此在商务中心的构建过程中应吸引各保险公司的进入,同时对区内已有银行网点进行梳理,在空间配置上使其相对集中。我们建议在商务中心建1-2座金融保险大楼,使常州市的现有金融保险的管理机构集中于此,并且为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进入创造条件。当然金融保险大楼的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即“引鸟筑巢”。
5、对有形市场的建设实行分类指导
高新区(新北区)的有形市场可以分为策略性市场和永久性市场两类。前者包括龙虎塘道口的生活消费品市场,孟河周边的市场;后者主要指黄河路两侧的市场案群。对策略性市场的分类政策指向是以民间自主开发建设为主,土地实行租赁制(最长不超过十年),市场运营权和收益权归投资者,政府只负责监管和征收相关的税收。对永久性市场,其主体工程可以由民间投资,但配套服务工程以及相关公共服务则由政府提供。策略性市场做好了,可成为服务业的新增长点,一旦衰败,政府还可收回土地另作他用。
6、拓展承接BPO的路径
BPO是指商务流程外包。在生产向高度化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往往会将商务流程中的非核心环节转移出来,形成新的服务需求。因此,高新区(新北区)应拓展承接BPO的路径。
其一,建立企业辅助工作服务机构,承接辅助工作环节外包,其中的业务包括设备的维修保养、后勤服务、物质的配送等。
其二,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和设备,引进专业人才组建信息服务企业,承接信息技术服务和网站的外包。
其三,鼓励会计师事务所的进入,建立综合财务结算中心,承接企业的财务结算及数据分析外包业务。
7、进行跨行业的资源整合配置
首先将目前各部门的局域网有效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共享的信息服务平台,其提供的信息应覆盖高新区(新北区)的服务业。
其次通过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促进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生成。其组织形式可以是股份制、契约制、合伙制。
再次,将分散在各部门和不同区域的旅游资源整合,统一策划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并采用市场机制运作。
最后,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取向和空间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进行综合。其具体的方式是预控,即限制土地用途的改变,具体办法是预征。对不符合规划用地则应以置换的方式调整。具体的办法可以是异地的实物置换加实物补贴;异地的实物置换加货币补贴;货币置换,但分期付款等。
8、加大事业单位改革力度,加强行业组织建设
将挂靠政府的专业服务机构剥离,使其成为独立、客观、公正的专业服务机构,当然这种外包业务的取得是经过市场竞争的。
除此之外,必须从产业管理与发展的角度推进服务业行业协会组织的建设,使他们承担起行业代表、行业服务、行业自律和行业协调的职能
(区经发局 规划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