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新北区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7年12月19日在常州市新北区
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区财政局局长 施肇皕
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民政府的委托,就全区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工作简要回顾
新北区政府成立5年来,全区各级财政部门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区一届一次人代会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开拓奋进,始终坚持把服务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主题,牢牢把握全力推进“两个率先”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在应对挑战中抢抓改革发展机遇,在创新实践中破解发展难题,较好地完成了区一届一次人代会确定的财政各项目标任务。
(一)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财政支出保障能力加大
5年来,在全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财政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5年间,共完成财政收入177.68亿元,年均增长32.43%,平均增速比GDP的平均增速快8.15个百分点。2007年预计实现财政总收入57亿元,是2002年13.99亿元的4.1倍,翻了2番。其中5年累计实现一般预算收入84亿元,平均增幅达31.54%。2007年预计实现一般预算收入26亿元,是2002年6.6亿元的3.94倍,翻了近2番。
2007年财政收入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预计达到22.62%,比2002年提高6.16个百分点。5年累计向市贡献达21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收入的份额逐年提高,2007年占全市年初预算收入的比重预计达到19.1%,比2002年提高5.5个百分点。
5年来,预算内共计完成财政支出70亿元,年均增长17.8%,其中,2007年预计完成财政支出19.3亿元,是2002年的2.7倍。财政状况逐年好转,区、镇(街道)两级保持了每年收支平衡。
(二)拓宽理财思路,做大财政蛋糕,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
1.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投入。5年通过各借款主体累计向外融资107亿元,新增贷款54亿元;区发展(集团)总公司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发行10亿元企业债券额度。5年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安置房、园区开发等建设资金87亿元。多方筹措资金,兑付历史遗留建设债券15多亿元,极大地降低了政府债务风险。
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自2003年管委会、区政府出台了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扶持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5年累计拨付各类扶持资金2.78亿元,累计争取上级各类扶持资金2.19亿元,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开发新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3.加强对个体私营经济零星税收征管。自2006年成立个体私营经济零星税收管理办公室以来,到2007年底,预计累计征收零星税收9000万元。
4.加强非税收入管理。5年累计征收非税收入16亿元。
(三)落实财政政策,优化支出结构,为建设和谐社会构筑公共财政体系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完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规范财政支出的范围和重点,对财政支出进行结构性调整,做到有进有退、有保有压,有所为有所不为。
1.坚持“三农”优先,农民增收减负有新成效。大幅度增加对“三农”投入。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三农”政策,5年支农支出预算累计安排3.6亿元。在落实好区级支出增长的同时,积极争取省、市级财政扶持资金5000多万元。实行特色农业保险,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06年在全市率先实行农业保险,两年来,区财政预算安排120万元农保扶持资金。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区、镇两级财政将镇村道路、农桥改造、“三清”、农民健身健康工作、卫生院改造等纳入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两级财政每年安排资金达7000多万元。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从2003年开始,率先在辖区内实行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每年免征农业税达1700多万元;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5年全区仅向农民的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涉农直接补贴就近2600万元;积极落实惠农政策,全面推进“一折通”工程。将农资增支综合补贴、粮食直补资金、渔民柴油补贴、分散供养五保户生活补贴、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资金等9项涉农财政补贴资金纳入了“一折通”发放,涉及农户(人)7.3万户(人)。
2.坚持理财为民,保障百姓利益有新举措。一是确保安置房建设资金投入。积极筹措资金开工建设安置小区484.5万平方米,安置居民45327人。二是率先对失地农民进行政府保养。从2004年开始对失地农民、老年农民实行政府保养,预计到2007年底,累计投入资金7.45亿元。三是建立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体系。2004年,实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体系,参保率达100%。4年来,共筹集农村合作医疗资金近1亿元,其中财政出资近7000万元,除对门诊、住院医疗费用按规定报账外,还对50岁以上的农民实施了健康体检。四是关爱弱势群体。财政安排资金5300多万元,对农村低保家庭和低保边缘家庭实行生活保障和生活补助的医疗救助制度。五是重视失地农民和农业富余农民转岗就业培训工作。认真落实区政府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从2005年开始,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补助资金列入两级财政预算,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达200万元。近3年来,共计培训近3万人次,安排了1.8万农民就业。六是认真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实施。积极筹措资金,加大财政投入,5年区本级累计安排资金9500万元,用于农村改水、草危房改造、全民健身点建设、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区级补助、厕所改造、技防卡口和指挥平台建设、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补助、初级卫生保健示范服务站创建等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实施。
3.坚持有保有压,公共事业发展呈现新景象。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一般支出,保重点支出,加大教育、公共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投入。各项社会事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2007年教育、卫生、文体支出分别比2002年增长103%、364%、258%。一是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以区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职教师与离(退)休教师工资统发,全面实施了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5年预计累计安排教育事业费支出10亿元,教育支出(含捐资助学款)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17.1%,被市教育督导团评定为率先在全市实现教育投入“三增长一提高”地区。在全市率先解决了离(退)休教师住房补贴问题,共计发放住房补贴5944万元。突出建立帮困助学机制,率先在区财政预算中安排了帮困助学金,5年累计达370余万元。对残疾儿童的就学,实行全部免除杂费、代办费的制度。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二是加快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5年来,各级财政共安排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专项经费2.04亿元,基本建成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助体系。投资8000多万元新建了孟河卫生院、薛家卫生院,创建45个合格社区卫生服务站,一系列措施切实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条件。三是积极推进文体事业发展。5年来,累计安排资金4300万元,重点支持了区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建设、梅村古戏楼抢修、费伯雄故居修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农村文化建设等。支持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全民健身周活动,推动了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四)坚持改革创新,提高理财水平,为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财经秩序
1.不断完善部门预算管理。从2004年开始,在区级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区级建立了部门预算基础信息库和项目库,基本支出预算实行定额管理;镇、街道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推进。
2.加强非税收入管理。以改革票据管理为龙头,以统筹资金管理为核心,以改进征管模式为抓手,全面推行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将非税收入全部纳入财政综合预算管理。
3.推进和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区本级共有84个单位(含社会团体)纳入了会计集中核算管理,56个单位的专项资金纳入了集中支付,累计集中支付资金23亿元。在全区8个镇、街道建立了财政集中收付中心,加强了财政资金管理,规范了财务核算行为,得到了省、市财政和纪检等部门的高度认可,并在全市推广。
4.加大政府采购改革力度。政府采购规模从2002年的940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4000万元左右;采购范围从当初的办公用纸、办公设备等扩大到汽车保险、汽车维修、中介服务、咨询机构等工程、货物、服务三大类50多个项目;并在全省率先对行政事业单位、直属国有企业财产(建筑物)保险实行政府采购管理。
5.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成立了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区直属公司委派财务总监,对区属国有企业试行综合绩效考核,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6.加快政府投融资平台改革。投融资主体职能进一步明确,投融资渠道有所拓展,初步建立了职责明晰、规范的政府投融资管理体系。构建了发展(集团)总公司、龙城旅游控股集团公司等投融资平台,通过注入优质资产,扩大资产规模,增强造血功能,提升总公司的投融资能力,并在2007年成功发行了10亿元企业债券,确保了园区开发、江边开发、安置房建设、出口加工区建设等重大工程的资金需求。
7.逐步解决财政监督缺位问题。从2003年起,推行基本建设重点项目跟踪检查制度,解决管理缺位问题。5年来,累计跟踪检查项目31个,审核资金达到13亿元。
8.完善区财政投资项目“代建制”改革。对城市基础设施二期、残疾人康复中心二期工程和百草苑小学、同仁苑安置小区等项目实行代建制,提高项目建设水平和投资效益。
二、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7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收入征管,优化支出结构,稳步推进财政改革,预算执行总体情况良好。
区一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的2007年全区财政总收入预算为55亿元,增长30%,预计完成57亿元,完成年初计划的103.64 %,同比增长30.08%,比年初预算增收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计划为24.5亿元,增长20%,预计完成26亿元,完成年初计划的106.12%,同比增长27.18%,比年初预算增收1.5亿元。
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区本级预算为14.06亿元,实际完成14.65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4.2%,同比增长25.15%,增收2.95亿元;镇、街道预算为10.44亿元,实际完成11.35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8.72%,同比增长29.91%,增收2.61亿元。
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按征收部门分,国税口预计完成8.87亿元,增长46.77%,其中增值税(25%部分)完成6.55亿元,增长36.58%,外资企业所得税(40%部分)完成1.15亿元,增长35.39%;地税口预计完成14.76亿元,增长39.06%,其中房地产营业税完成2.47亿元,增长28.45%;财政口预计完成2.37亿元,下降37.37%。
全区财政总收入预计比去年增收13.18亿元,财政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92%,比上年提高0.39个百分点。
区一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2007年全区预算支出为12.37亿元,由于上年结转、市下达专项经费、追加预算等因素,全区财政支出预算调整为18.5亿元,其中区本级预算调整为14.5亿元,镇、街道预算调整为4亿元。2007年全区财政预算支出实际完成18.5亿元,完成预算的100%,增长10.78%,增支1.8亿元,其中区本级预算支出实际完成14.5亿元,增长7.5%,增支1.01亿元,镇、街道预算支出实际完成4亿元,增长24.6%,增支7906万元。
区本级主要支出项目执行情况是: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1440万元,完成预算的100%;
科学技术支出8532万元,完成预算的100%;
教育支出15879万元,完成预算的100%;
农林水事务支出3966万元,完成预算的100%;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491万元,完成预算的100%;
文化、卫生、环境保护支出5822万元,完成预算的100%;
公共安全支出4778万元,完成预算的100%;
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41841万元,其中基本建设类预算内支出36073万元,完成预算的100%。同时预算外安排资金32.64亿元(不包括各借款主体融资安排部分),其中用于经营性土地收储、征用及报批资金13.04亿元和园区开发资金12.95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82亿元。
根据全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区本级和所辖镇、街道财政都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级财税部门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及要求,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征收管理,推进财政改革等方面,切实履行职责,有效保证了预算执行。
(一)支持经济发展,财政增收基础进一步稳固
积极运用政策扶持、资金补贴、信息服务等手段,支持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各种经济成份健康发展。建立专项发展资金,支持高新技术和传统优势产业技术升级改造,鼓励企业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发展之路。梳理各项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现有政策,把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服务发挥到最佳状态。全年拨付各类财政扶持资金4000余万元,争取上级同类资金4556万元。继续狠抓收入组织工作,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强化非税收入监管,努力挖掘增收潜力,切实做到应收尽收;继续实施收入增长激励机制,理顺财政分配关系,充分调动各地增收积极性,确保财政收入快速稳定增长。全年征收个体私营经济零星税收5300万元、非税收入5000万元左右。
(二)优化支出结构,财政保障功能进一步增强
继续坚持“两个高于”原则,全年安排支农支出2856万元,投入重点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全年调整安排1047万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订出台《新北区2007年新农村建设项目经费补贴办法》,进一步规范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全年安排2500万元,用于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实施。支持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社会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综合覆盖面达到100%。全力做好失地农民保养工作,积极调研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政策,认真开展五大社会救助工程。出台了困难群众患大病可享受事前和事中救助的新政策。同时落实与完善了我区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自然增长机制。围绕和谐发展,进一步加大各项社会事业投入。进一步完善“以区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在2006年全面解决退休教师住房补贴基础上,今年又安排专项资金3017万元,重点解决了2226名在职教师住房补贴问题;多方筹措资金,投入2000余万元建造了河海中学,投入6000余万元改扩建了新北区中心公园;新的文化中心也即将对外开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进一步深化,群众受益程度大幅提高,即时结报工作全面展开,服务网络延伸到36个村级卫生服务室。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管理、妇儿保健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区免费婚检工作顺利开展,累计1673名群众享受计生奖扶金94.35万元。高度重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进一步加大对环境治理等项目的投入,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支持“平安新北”、“法治新北”、“生态新北”建设,积极建设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深化财政改革,公共财政建设进一步加快
1.部门预算改革有新动向。完善部门预算编制改革,简化部门预算编制、审核程序,进一步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的管理体系。
2.政府采购领域有新拓展。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与规模,规范政府采购操作程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管理中心物业管理、中介服务机构、造价咨询等实行了招标管理。
3.国有资产管理有新举措。一是进一步完善园区办财务管理模式,将园区办所有收支实行财政预算管理,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园区开发资金的管理力度。二是进一步加强区属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出台了《关于加强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办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三是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为进一步完善建立资产管理责任制,强化资产的预算管理,提高资产的配置效率奠定了基础,同时制订出台了《新北区区级机关事业单位公用设施配置标准》,进一步加强公用设施管理。
4.专项资金管理有新突破。为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增强财政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安全性,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切实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制订出台了《常州高新区(新北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同时,选择了对科技三项经费实施绩效评价。
5.投融资渠道有新拓宽。协助发展(集团)总公司成功发行10亿元“07常高新债”,标志着区直属企业正式涉足国内资本市场。在拓宽融资渠道的同时,为确保投融资主体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不断提高投融资主体运作效率,进一步规范我区政府性建设资金投融资管理,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政府性建设资金投融资管理的若干意见》。“代建制”范围逐渐拓宽,在去年对区第一初级中学、城市基础设施二期等项目实行代建制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将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二期工程、百草苑小学和同仁苑安置房建设等项目纳入代建范围,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
6.“一折通”发放范围有新扩展。继2006年对粮食直补、分散供养五保户生活费、计生奖励扶助金等五项涉农补贴资金实行“一折通”发放后,今年又将“伤残军人抚恤金(伤残抚恤)、老复员军人定期补助(老复定补)、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生活补贴(病退补助)、三属抚恤金(三属抚恤)”等四个项目纳入“一折通”发放范围。
7.财政队伍建设有新气象。在全区财政系统开展了创建常州高新区(新北区)财政文化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积极性,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服务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窗口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会计中心先后获得“市级青年文明号”、“省级巾帼文明岗”等称号。
(四)加强监督管理,依法理财能力进一步增强
健全财政监督约束机制,规范监督检查程序,完善监督信息反馈系统,确保财政监管的有效性。依法强化财政监督,制定并实施了《关于新北区国有资金投资项目造价咨询、评估、拆迁定点服务商实施政府采购的办法》和《常州市新北区工程造价咨询及评估市场廉政准入规定(试行)》,规范了中介服务商的业务行为。进一步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重点对机电工业园地块拆迁、同仁苑安置房建设、小黄山废矿整治、电子园地块拆迁等9个项目进行了跟踪监督,纠正违规行为,整顿财经秩序,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对镇、街道债权债务情况进行了清查,为下一步防范和消化政府债务奠定了基础。
各位代表,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总的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我区财政收入虽有大幅度增长,但总量还是偏小,与市委、市政府对我区的期望仍存在着较大差距;由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体制因素,财力增长大大缓慢于财政收入的增长,体制财力与职能配置不相配匹,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土地、政策、资金仍然是发展中的制约因素,资金筹集仍然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难题;农民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区、镇(街道)两级政府债务风险较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基层政府运转难度加大。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通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深化财政分配改革和强化财政支出管理,逐步加以解决。
三、2008年全区财政预算草案
2008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向“十一五”规划各项发展目标发起冲刺、积极谋划实现未来五年宏伟目标的关键一年。根据区第二次党代会决议和“十一五”规划纲要精神,今后五年财政工作主要预期目标:(1)财政收入:到2010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20亿元,2012年达到200亿元,年均递增30%;到2010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5亿元,2012年达到90亿元,年均递增25%以上。(2)财政支出目标:财政支出要不断提高保障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
根据《预算法》和省、市关于2008年地方财政预算安排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2008年,财政预算安排的原则是:财政预算收入的增长与经济预期增长目标相适应,坚持依法治税、依率征收;财政预算支出坚持“突出重点、压缩一般、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的原则。
按照以上原则,2008年,全区财政预算收支初步安排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在2007年预计完成26亿元基础上增长25%,完成32.5亿元,并力争完成33.8亿元,增长30%;财政总收入在2007年预计完成57亿元(同口径)基础上增长30%,完成74.1亿元。全区地方财政支出预算安排14.96亿元,其中区本级支出预算安排11.44亿元。
现将全区地方财政预算收支安排的几个问题说明如下:
(一)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由于近几年来招商引资,利用外资成效显著,项目质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制造业税收增长较快。但是应该看到2008年宏观环境仍不容乐观,随着中央政府多项宏观调整措施的实施,2008年很可能将会出现国民经济整体增速放缓的情况。我区经济同样受宏观经济影响,土地、资金、环境等资源性瓶颈对我区经济发展制约很大。根据区有关经济管理部门提供的资料分析,2008年全区新增3000万元以上销售收入企业预计102家,可新增销售收入158.1亿元,其中新增项目33个,可实现销售43.05亿元。据此经测算,新增税源在5亿元左右,加上老企业的自然增长(按增长10~15%计算),可以增加税源6~8亿元左右,两项合计全区预计可增收11~13亿,这一状况显然离我们的期望有差距,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精神,要求我区经济要保持较快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有更多财力保障。因此2008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预算安排为:在2007年预计完成26亿元基础上增长25%,完成32.5亿元,力争完成33.8亿元,增长30%。
(二)区本级财政预算支出
根据《预算法》关于地方财政收支必须平衡的规定,以2008年区本级预测体制财力和当年专项收入来源为依据,安排2008年区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由于现行财政体制的复杂性,给财力测算带来很大困难,又由于区对镇、街道体制优于市对区体制,区本级可用财力增长相当缓慢,故2008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计划完成32.5亿元,同比增长25%,预计体制财力12.9亿元,增长12.46%,其中区本级9.1亿元,比2007年预计财力增长11.65%,在此基础上将专项财力和纳入预算管理的基金、费及市综合补助等2.34亿元纳入预算安排,2008年区本级预算内财力总额为11.44亿元。经过反复论证和按程序汇审,2008年区本级财政预算支出需求达12.64亿元,增支2.36亿元。为了确保预算内收支平衡,计划将调整部分项目支出的资金(金额1.2亿元)在预算外安排。
在支出安排上主要遵循“突出重点、压缩一般、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的原则。在保证政权运转中注重以保障基层政权的运转为前提,专项资金安排要坚持关注民生、民本,向支持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城市、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倾斜,向支持科技自主创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倾斜。具体安排情况如下:
1.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经费9754.4万元,占支出预算的7.7%。
2.教育方面支出19571万元,占支出预算的15.5%,比上年增长6.7%。教育支出中除正常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外,专项安排640万元,用于消化教育负债。这一支出还不包括市级每年返还的教育附加费增量,若教育附加费增量能全部返回,实际支出将达到2.3亿元以上,增幅达到24.5%。
3.科学技术方面支出3020万元,占支出预算的2.4%,比上年增长37.3%,主要用于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实施区科技创新三年发展纲要。
4.农林水利方面支出3175万元,比上年增长23.4%。
5.卫生、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等方面支出2806万元,比上年增长26%。
6.社会保障方面支出2877万元,比上年增长130.3%。
7.城维费支出11250万元,比上年增长25%。
8.工业、现代服务业技改贴息支出6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
9.环保专项经费支出691万元,比上年增长288.2%。
10.为民办实事项目支出2500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14%。
11.偿债准备金及区级贷款利息支出5.2亿元(其中预算外安排1.2亿元),增长29%,以增强我区信用信贷能力。
四、立足科学发展,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确保圆满完成2008年预算任务
2008年,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推动各种经济成份协调发展,壮大地方财政实力;坚持公共财政发展方向,关注民生、民本和社会公共事业,优化支出结构,并确保收支平衡;不断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能力,实现财力向支持科技自主创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城市、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倾斜;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完善财政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建立收入增长新机制
全面落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财政经济良性增长机制。从资金、政策、服务等方面着手,通过财政贴息、专项补助和优惠政策等形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内涵型、效益型转变;通过财力转移和政策倾斜支持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型产业规模化,支持企业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发展循环经济中求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制订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加大对服务业项目政府服务力度,提高服务业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加快镇、街道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加强税源建设,强化收入征管力度,突出抓好重点税种、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大户的征收管理,加强对专业市场零星税收的征管,确保税收收入稳步增长;同时,抓好各种非税收入的组织工作,挖掘非税收入增长潜力,理顺非税收入分配机制,创新非税收入管理手段,确保非税收入的稳步增长。
(二)加强公共财政建设,构建财政支出新格局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大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一是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政策。二是注重抓好“三农”问题政策落实。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财政支农的投入政策,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切实转变财政支农方式,整合并集中资金,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优势主导产业带(区)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的扶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进一步规范支农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深化农村各项配套改革,清理和化解乡镇债务。三是进一步增加对科技、教育、文化、体育事业的投入。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优化教育结构和资源。加大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力度,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四是支持生态城市建设。加大财政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投入,支持清水、蓝天、绿地等工程实施,支持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执法监管能力的建设。
(三)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开创财政运行新局面
完善财政分配体制,规范各级分配关系,积极对上争取,对下发动,进一步健全财力良性增长机制。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将政府财力完整无缺地纳入部门预算中,进一步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和完整性。深化财政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健全财政集中收付制度。继续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完善政府采购管理机制,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创新征收管理模式,确保非税收入的完整性;健全非税收入征收激励机制,确保非税收入良性增长。完善投融资体系改革,突破资金瓶颈。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融资运作方式,提高项目市场化运作能力,加快向社会资金、资本市场融资步伐。探索构建资源、政策、投融资平台的共享机制,促进区、镇(街道)共同发展。完善农村综合改革,支持乡镇机构改革,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深化农村教育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完善区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在市对区现有财政体制不变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区对镇(街道)财政体制适当调整的方案,增强镇(街道)财政自我保障能力。
(四)加快监管体系建设,健全财政管理新体系
完善财政监督体系,逐步建立从财政预算支出的申报、拨付、使用的全过程跟踪监督机制;加强财政监管制度建设,健全符合财政管理要求的、独立的监督检查制度和办法,形成全新的制度体系;转变监督管理观念,创新监督机制,规范监管程序,实现由检查向服务的转变,把监督检查与建章立制、堵塞漏洞相结合,切实提高财政管理的规范性。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体系,推进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加强对会计行业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会计造假行为,维护会计市场诚信体系。强化财政风险意识,积极消化和处理累积的政府债务;贯彻执行好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管理意见和办法,严格控制政府负债规模,完善偿债基金制度,有效分散债务风险,确保财政运行安全。
各位代表,成就鼓舞斗志,蓝图催人奋进。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加快发展,开拓创新,努力完成财政收支任务,为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为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