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工作总结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各级财政部门和广大财政干部坚持把服务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主题,牢牢把握全力推进“两个率先”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在应对挑战中抓改革发展机遇,在创新实践中破解发展难题,较好地完成了财政改革和发展的各项任务。财政改革和发展总的形势可以概括为:确立新思路,呈现新态势,迈上新台阶,形成新亮点,取得新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坚持服务发展,做大财政“蛋糕”有新贡献。
支持发展,以发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财政工作的位置明显前移,服务发展成为全区各级财政部门的自觉行动。一是支持提升发展服务平台,优化发展环境。减少直接干预,支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大力构建财税政策、融资服务、科技服务、重点产业园区等服务平台,重点支持诚信新北、法治新北、平安新北建设,着力营造和谐稳定的人文环境和“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二是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区域共同发展。财政始终围绕区委、区政府共同发展战略目标,把扶持西部乡镇发展,促进西部乡镇建立发展的内生机制作为重要工作目标之一。一方面对西部乡镇实行特殊的政策扶持。研究制定了《关于重点扶持西部乡镇,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意见》。对西部镇(村)道路改造、危桥重建项目实行资金补贴。同时,对区集中的统筹规费、福利企业退税以及城维费、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进行全额和适当比例返还。另一方面加大对西部乡镇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创新支持手段,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2003~2005年区本级累计安排技改贴息资金1070万元,争取部、省、市各级同类资金3965万元,共支持了136个项目,引导社会资金251750万元,新增销售收入377625万元,新增利税75525万元;三年来累计安排科三费用、软件产业扶持资金6250万元,争取部、省、市各级同类资金3719万元,引导社会资金109074万元,共支持了293个项目,新增产出163620万元,新增利税49080万元,促进企业做强做大;支持各专业和乡镇工业园发展,三年来累计调度资金达362000万元,帮助园区、镇、街道、直属企业解决资金困难。各地也因地制宜,陆续出台了许多支持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服务发展、做大经济“蛋糕”的基础上,各级财税部门依法加强收入征管,全区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2005年全区财政总收入达到329849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62368万元),比2002年139920万元净增189929万元,翻了1.36倍。三年财政总收入累计达到768568万元。
(二)坚持“三农”优先,农民增收减负收到新成效。
各级财政部门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着力支持解决“三农”问题。在有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十分重视将惠及农民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三年间累计投入24463万元,其中:2005年达到9465万元,比上年增长30.4%。向上级争取“三农”资金1695万元,比上年增长12.6%。二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减法”“加法”一起做。2003年起,率先全面实行农业税免征政策,仅此一项三年间全区农民就增收了1529万元;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2005年全区仅向农民的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涉农直接补贴就近400万元,全区所有镇、街道实现了定点现金发放。三是关爱失地农民保养。2004年开始实行对失地农民和老年农民进行保养,全区二年来累计发放各类保养金35584万元,涉及12.9万人。四是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年来全区两级财政共安排12000万元,其中:区级财政安排8903万元,支持水利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投入资金4903万元,支持修建农桥65座,村级道路92条,169公里,疏浚河道开挖土方200万方,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三)坚持理财为民,保障百姓利益有新举措。
各级财政部门理“众人之财”,尽为民之责,办惠民之事,让公共财政阳光照耀千家万户。一是确保安置房建设资金的投入。三年来累计安排安置房建设资金340000万元,过渡费33000万元,开工建设安置房345万平方米,安置农民10234户,其中:仅2005年区本级就累计投入安置房建设资金98700万元,过渡费12000万元,安置农民7080户。二是加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含引导性培训)。认真落实区政府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将就业培训补助资金列入两级财政预算。仅2005年全区就投入再就业培训资金100多万元,培训人数8140人,新增就业人数6456人。三是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三年来扩面76580人,增收养老金42050万元。四是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截止2005年底,符合低保条件的共8012人,比2002年底增加了1402人,并对城乡低保边缘困难群众5300人给予一次性生活补助。全年累计支出低保补助金960万元。五是支持农村改水、草危房改造、农村“三清”、农村改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五件实事。各级财政三年来累计投入农村改水资金9584万元,新增农村受益人口12万人;筹集草危房改造资金496万元,共计改造草危房947户;投入农村“三清”资金520万元、农村改厕资金332万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从2004年开始在全区全面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累计安排补助资金2190万元,参保人数为32.1万人,参保率98.5%。六是从2005年开始实行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投入资金59万元,全区共有1000人享受政府奖励扶持。此外,积极推进农村敬老院改扩建,三年来安排各地区敬老院改建资金860万元,新增农村敬老院床位350张;积极推进全区离退休教师离退休金统发工作,全区1500多名离退休教师能及时足额领到离退休金;筹集资金 211 万元,基本解决全区离休干部住房补贴问题,并在2005年安排资金700万元,着手解决区属中小学退休教师住房补贴问题。
(四)坚持有保有压,公共事业发展呈现新景象。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一般支出、保重点支出,加大教育、公共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投入。各项社会事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2005年教育、卫生、文体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33.9%、16%、5%。一是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落实投入“三增长”的法定要求,在实行在职教师与离退休教师工资统发的基础上,将学校教学经费也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同时加大了学校危房改造、教学装备的投入,对教育的投入和资金到位率均名列全市第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三年来全区在教育方面的投入累计达到48540万元,教育支出(含捐资助学款)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17.1%;突出建立帮困助学机制。率先在区财政预算中安排了帮困助学金,三年累计已达200余万元,并对残疾儿童的就学,实行全部免除杂费、代办费的制度。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二是加快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三年来,各级财政共安排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专项经费3077万元,基本建成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助体系。仅2005年就投入资金1127万元,全面启动了孟河、薛家卫生院易地重建工程,创建完成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15个,切实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条件。三是积极推进文体事业发展。三年来累计安排资金378万元,重点支持了区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建设、梅村古戏楼抢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支持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全民健身周活动,确保了全国重点学校射箭锦标赛的成功举办,推动了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五)坚持改革创新,规范财政管理取得新突破。
坚持把创新机制体制作为加快财政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动力,积极探索财政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一是农村税费改革继续深化。2003年以来,为减轻农民负担,确保农村稳定,在全市率先实行农业税免征。加快镇、街道政府机构改革步伐,规范区、镇、街道的分配关系。实施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妥善处理好农业税尾欠问题。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三年来,累计安排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3300万元,确保了基层组织正常运转。二是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向纵深拓展。部门预算改革加快推进。在2004年推进部门预算改革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2005年区级部门和单位,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区级建立了部门预算基础信息库和项目库,基本支出预算实行定额管理,专项支出实施滚动预算。镇、街道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推进,2005年底,所有镇、街道全部编制了2006年部门预算。推进和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区本级共有83个单位(含社会团体)纳入了会计集中核算管理,55个单位的专项资金纳入了集中支付,三年来,累计集中支付资金160000万元。探索建立基层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全力推进镇、街道结算中心改革试点并取得初步成功。政府采购规模从2002年的94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近2000万元。采购范围也从当初的办公用纸、办公设备等扩大到汽车保险、汽车维修等三大类近40项。加快非税收入改革步伐,实施一个窗口收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三是配合区有关部门做好企事业单位改制改革工作。规范改制进程中产权界定、审计评估、不良资产处置、产权交易等程序,切实做好企事业单位改制和企业破产清算工作。四在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成立了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区国资委议事规则,确立了季度例会制度,三年来,共对32项专项议题进行了审议。对四家国有企业(单位)试行了财务总监委派制。研究制定了区级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促进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五是加快政府投融资运行机制改革。以优化资本结构、投资结构及组织机构为目的,构建了以发展(集团)总公司和龙城旅游控股集团公司为主体的投融资主体合一、建管分离、政企分开、各司其责的投融资平台,通过注入优质资产,扩大资产规模,增强造血功能,进一步推进国有资本规范化运作。不断拓展与国家开发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的合作,积极争取对我区开发建设的授信额度,基本满足了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安置房建设和重大项目推进的资金需求。六是从2003年起,推行基本建设重点项目跟踪检查制度,解决管理缺位问题。三年来,累计跟踪检查项目11个,审核资金达到26800万元,核减金额968.3万元,核减率达3.6%,增强了政府投资监管的实效性、科学性,提高了财政支出预算的准确性和使用效益。
各级财政部门还努力加强财务会计基础管理,强化财政监督,推进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和信息化建设,依法理财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试行了岗位轮换、人员交流、竞争上岗、全员聘用等改革;扎实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加强财政部门党风廉政和队伍建设,广大财政干部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得到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