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设计证书号 102311
常州市新北区园区水利规划
(电子科技产业园、出口加工区、国家环保产业园)
常州市水利规划设计院
2006年10月
批 准:曹建庆
审 查:滕田根
项目负责:祁伟洪
校 核:李 江
编 写:祁伟洪 李 江
协作单位:常州市新北区水利局
目 录
前 言...4
第1章区域概况...6
1.1自然条件...6
1.1.1地理位置...6
1.1.2水文气象...6
1.1.3地形、水系...7
1.1.4区域地质概况...8
1.2社会经济与城市建设...8
1.2.1行政区划与人口分布...8
1.2.2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10
1.3相关规划概要...10
1.3.1常州市城市防洪规划概要...10
1.3.2常州市高新区(新北区)水利规划概要...11
第2章水利现状及存在问题...13
2.1防洪除涝现状及存在问题...13
2.1.1防洪除涝现状...13
2.1.2防洪除涝存在问题...13
2.2水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14
第3章规划目标和原则...16
3.1规划依据...16
3.1.1法律法规...16
3.1.2有关规范...16
3.1.3相关规划报告...16
3.2规划范围和目标...17
3.2.1规划范围...17
3.2.2规划目标...17
3.2.3规划水平年...17
3.2.4防洪排涝标准...17
3.2.5水环境标准...18
3.3规划原则...18
第4章防洪除涝及水环境工程规划方案...19
4.1规划方案拟定的指导思想...19
4.2防洪除涝及水环境工程规划方案...19
4.2.1防洪水利计算...19
4.2.2除涝水利计算...19
4.2.3规划方案...20
第5章防洪除涝及水环境工程规划...22
5.1河道整治...22
5.2雨水管道规划...25
5.3水环境和水土保持规划...28
5.4主要工程量...29
第6章工程管理...30
6.1管理机构...30
6.2管理范围...30
6.3管理设施...30
第7章环境影响评价...32
7.1规划工程的环境影响分析...32
7.1.1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32
7.1.2工程运行期对环境的影响...33
7.1.3对城市景观的影响...33
7.2环境影响评价结论...34
第8章投资估算...35
8.1工程概况...35
8.2编制依据和方法...35
8.3工程投资...36
第9章经济评价...37
9.1费用分析...37
9.2工程效益计算...37
9.3社会效益...38
9.4国民经济评价...39
常州市新北区地处常州市北部,北濒长江,与泰州市隔江相望,东与江阴市相邻,西与扬中市、丹阳市接壤,南接常州市老城区。总面积439.16平方千米,下辖中心区三井、河海、龙虎塘3个街道和周边孟河、西夏墅、罗溪、春江、新桥、薛家6个镇。
本次规划的三大园区(电子科技产业园、出口加工区、国家环保产业园)是新北区重要的三个工业园区,在新北区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该区域南起新五路、北至建新河,西至通江大道,东至江阴界,总规划面积10.54平方公里。
园区现为城区、郊区及农村三者相结合的区域,现有水利设施以农村水利为主,存在着防洪标准低、排涝水系紊乱、水面率低、河道弯曲淤浅、水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这与新北区的社会经济地位的要求不相适应。要提高园区的竞争力,水利工程同城市的交通、市政工程一样,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必须先行,必须要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相衔接。只有在新的标准、新的功能下,全面整理防洪排涝体系,改善水环境,才能保障和促进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受新北区水利局委托,由常州市水利规划设计院对三大园区进行防洪除涝及水环境规划。
规划标准: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排涝标准采用20年一遇最大24小时降雨;雨水管网排水设计标准采用1年一遇。
规划需新开河道4.05km,拓浚河道4.49km,填没河道4.03km。新建驳岸14.76km,绿化带29.52km。工程永久占地144亩,房屋拆迁870m2。工程静态总投资12356.4万元。
本次规划工作中得到了新北区水利局、电子科技产业园、出口加工区、国家环保产业园等单位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配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次规划的三大园区(电子科技产业园、出口加工区、国家环保产业园)位于常州市新北区。
常州市新北区地处常州市北部,北纬31°48'~32°03',东经119°46'~120°01',北濒长江,与泰州市隔江相望,东与江阴市相邻,西与扬中市、丹阳市接壤,南接常州市老城区。境内地势平坦,土地总面积439.16平方千米,下辖中心区三井、河海、龙虎塘3个街道和周边孟河、西夏墅、罗溪、春江、新桥、薛家6个镇。
本区水陆空交通十分发达,北枕长江,南靠沪宁铁路,拥有常州境内的全部长江岸线资源,具有建设深水港的天然条件,已建成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长江常州港;位于区内的常州民航机场已与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开通航班;沪宁高速公路、京沪铁路、338省道及规划中的沪宁高速铁路、沿江高速公路等穿区而过;藻江、德胜、新孟3条内河航道纵贯全区,连接长江和京杭大运河,构成了四通八达、快速便捷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
常州市新北区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区;北临长江,南靠太湖,水气调节较为适宜,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等特点。
根据统计资料,本区年平均气温16.3℃,最高年平均气温19.9℃,最低年平均气温11.9℃,最高气温多出现在7~8月份,气温一般出现在1~2月份,历年极端最高气温达39.4℃,极端最低气温达-15.5℃。年平均日照1925小时,年平均最大日照2035小时,年平均最小日照1797.6小时。
常州站多年平均降雨量1077毫米,年际变化较大,最大降雨量1888.5毫米(1991年),最小降雨量639毫米(1978年),平均年降水量1185.15毫米,;年内雨量分配也不均,汛期5~9月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63%左右。其中梅雨多出现在5~7月,梅雨量约全年雨量的22.5%左右,7~9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经常出现热带气旋雨和台风,易造成洪涝灾害;非汛期常持续干旱,往往形成旱灾。
据常州水文站资料统计,其多年平均水位3.29m,最高水位5.59m(1931年7月25日)。
本地区防汛警戒水位4.30m。
地貌单元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面坡度小于0.5%,地面标高一般为6米~8米。由于城市建设的推进,区域内大部分地区已经平整至7.0米高程左右。
常州市位于太湖流域湖西区和武澄锡虞区的交界处,北有长江,南有太湖、滆湖,京杭大运河由西向东横贯市区,在西涵洞分为南北两支,南支为大运河,北支为关河,两河环抱老城区。京杭大运河两侧有多条支流辐射南北,北侧通长江的有德胜河、澡港河、三山港等,南侧进滆湖、太湖的有南运河、白荡河、采菱港、武进港等,形成一个北排长江,汇流运河,南注两湖的自然水系。
本地区位于常州市澡港河水系,区内主要河道为人工河道,水面率较低,主要河流有澡港河、建新河、新桃河、李大河、稍浜河、万家河、东黄河、东河。园区西侧有澡港河,东侧有李大河、稍浜河、东河,形成园区东西两侧南北纵向主干河道,横向建新河、新桃河是连接纵向河流的主要河道,其余河道李大河西支、东黄河、万家河从主干河道延伸至园区心脏地带。总体上形成“二纵、二横、三支”格局。
地下水主要为浅层潜水和深层承压水。前者埋深1~3m,后者埋深10~50m。二者对基础埋深小于5m的工程基本无影响。地下水对砼和钢筋一般无腐蚀性。
本区大地构造属于江阴-溧阳复背斜、东台-溧阳地震带,基岩以上分布着140米~200米的第四纪冲积土层,属相对稳定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六度,重要建筑按七度设防。
在深度80m以内,以中、低压缩性的粘性土、粉土和粉砂为主,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60~320Kpa,通常有良好的天然地基或短桩地基;少量分布有软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60~130Kpa。
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2年11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规划用地面积5.63平方公里;1995年5月,在开发区的基础上设立了常州新区,地域面积扩大至115.88平方公里;2002年4月,在新区的基础上设立了常州市新北区,下辖3个街道、6个镇,总面积439.16平方公里,人口41万。近年来,相继成立了一系列高新产业园区:
电子科技园:为促进常州产业结构升级,构筑电子类高新技术产业平台,开发区管委会在通江大道东、龙虎塘街道北建立电子科技园,基地开发面积为5.2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为:东至信息大道及江阴区界、西至通江大道、南至新五路、北至新桃河。规划分为产业园区、科研开发区、公共管理区、居住服务区等四大功能分区。规划建设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配载中心、对外贸易、网络中心、信息咨询于一体的高效的国际商务平台。
出口加工区:常州市政府和常州高新区管委会经过多年的筹备,于2004年向国务院和海关总署申报并在2005年6月得到批准,在常州市新北区新龙分区设立出口加工区。规划范围为:南邻电子园,北至S122省道,东邻无锡江阴市,西至通江路,规划用地面积约1.92平方公里。其中,出口加工区用地1.72平方公里,物流仓储区用地0.2平方公里
国家环保产业园:常州国家环保产业园是2001年2月23日经中国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建立的国家级环保产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面积2.98平方公里,由环保工业园、环保生态园、环保科研园、环保产品展销中心和环保产业咨询中心五部分组成,是国内首家全方位、多功能、高起点的国家级环保产业园区。
常州市新北区自建区以来,通过大力实施“国际化带动、城市化推进、科教兴区、区乡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坚持以经济工作为中心,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全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着力加快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全区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特别是近几年来,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30%左右的增幅。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2.03亿元,比上年增长29.75%;实现财政总收入32.98亿元,比上年增长29.84%;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501.53亿元,比上年增长31.2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2.03亿元,比上年增长29.75%;新批协议注册外资5500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038万美元,增长61.08%;实现自营出口13.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0.2%。
常州市位于湖西区和武澄锡虞区的结合部,地势高低相间,常州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国办发(2001)89号文《关于加强太湖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提高城市防洪标准的自保措施的要求,于2002年编制完成《常州市城市防洪规划报告》(上海院2002年9月)。根据常州市城市发展要求,城市防洪规划总面积480平方千米,防洪标准总体上确定为100年一遇,中心城区为200年一遇;城区河道排涝标准采用20年一遇最大24小时降雨;城市小区排水标准确定为0.5~3年一遇。
根据水系及地形特点,城市防洪格局综合比较了小包围、中包围、大包围Ⅰ和大包围Ⅱ四种方案,推荐中包围方案,即常州市形成中心片、新区横塘片、潞横革新片、后塘片、清潭片、白荡龙游片、采菱东片、湖塘片8个独立防洪包围圈。经计算,确定常州站(运河)100年一遇防洪最高水位5.8米,200年一遇防洪最高水位5.95米。
规划防洪工程共需修建护岸40千米,堤防107千米。江堤7.3千米;新建(改建)节制闸46座,排涝泵站68座,新增排涝流量455秒立米;疏浚主要外河及骨干内河约96千米,整治片内河道约66千米;共需征地8849亩,拆迁房屋149万平米。工程总投资526801万元。
常州市新北区在太湖流域内分属湖西区和武澄锡虞区,区内地形平坦,地势较高,为保障区域经济快速、稳定、持续发展,常州市新北区水利局于2006年编制完成了《常州市高新区(新北区)水利规划(初稿)》(太湖院2006年9月)。根据新北区用地规划和水系特征,结合《常州市城市防洪规划》,该规划总面积443.51平方千米。防洪标准德西区为50年一遇,新城区和沿江工业园为100年一遇,高新区为200年一遇;排涝标准高新区和沿江工业园区包围圈排涝标准均采用20年一遇,沿江农业圩区排涝标准按日雨量200毫米、雨后一天排出。
新北区水利规划工程总投资165550万元,其中涉及常州市区及相邻区工程投资2210万元,新北区为163340万元,涉及防洪除涝、灌溉供水、水环境改善等,主要工程内容包括枢纽闸站等建筑物、堤防及河道整治、农业区灌溉、水系综合整治、水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等工程。
本地区地势偏高,规划地面高程均在6.9米以上,已经超过100年一遇防洪最高水位5.8米。由于长期以来存在对水利工程的重建轻管以及相关部门对《水法》、《防洪法》等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河道保护意识淡薄,大批内塘、沟浜甚至河道被任意填埋;目前,区域水系除澡港河、建新河、新桃河河道状况良好外,其余几条河道淤积严重,有好多已经成为断头死浜,区内引不通、排不畅等现象较为普遍。虽近几年相关部门对该问题引起了相当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河道管理,对一些骨干河道逐步展开整治,但由于资金投入有限,发展缓慢,对河道的拓浚已成为工业园区基础水利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工业园区地面高程均在6.9米以上,已经超过100年一遇防洪最高水位5.8米,防洪上不存在问题。
除涝方面:电子科技产业园西有澡港河,东有稍浜河,李大河从新桃河西端出发,穿过电子科技产业园区园向东南方向延伸,与稍浜河汇合后一直向南延伸。由于建设需要,李大河在电子科技产业园内部的东南走向的河道要被填埋,李大河南部与稍浜河的河水无法通过它流入澡港河。另外,稍浜河、李大河部分处于常州与江阴边界,河道拓浚有一定的困难。
出口加工区紧临电子科技产业园北面,北至规划中的S122省道,西有澡港河、东有东河,南北方向没有河道,东河淤积严重。原来东河之水主要通过东黄河排入澡港河,也有部分排入新桃河,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东黄河要被填埋,因此东河之水光靠最南端的新桃河排至澡港河,效果相当不理想。
国家环保产业园紧南临规划中的沿江铁路。北有建新河,园区内南北走向河流仅有万家河,而且万家河是断头浜,河体淤积严重,河道断面小,必须对万家河进行拓浚。该园区部分涵管已经实施,在实施中,由于南部没有管网出水口,所有管道全部流向为南向北,涵管铺设没有考虑水力坡降,这使涵管的过水量大大减少,不能及时排放该区雨水,必须重新规划此处管网。
园区内部东西向、南北向河流间距普遍较大,不利于雨水管网的铺设,因此要全线沟通南北方向河流,东西方向增加通往澡港河的支流。
该区域原为农村,基本没有企业,污水来源基本是农村居民生活污水。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园区,企业污水基本都排入城市污水管网。
区域中东河、稍浜河、李大河大部分处于常州与江阴交界处,江阴范围内也有大量生活用水流入该水系,还有农田里的灌溉用水,掺杂着大量农药,对水质产生了一定的污染。
区内水面率过低,河道局部断面过小,部分支流为断头浜,水体流动较少,淤积严重。另外,水面水草丛生,沿河居民乱扔生活垃圾,水体缺痒,长期下去,会导致水体发黑发臭,水体纳污能力越来越差。因此,水环境整治刻不容缓。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1日实施);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年);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全国人大七届二十次会议通过);
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15日实施);
⑸《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⑹《常州市河道管理条例》;
⑴《防洪标准》(GB50201—94);
⑵《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SL201—97);
⑶《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
⑷《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⑸《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 50-92)
⑴《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⑵《常州市城市防洪规划报告》;
⑶《常州市高新区(新北区)水利规划》;
本次规划范围主要为新北区的三大园区(电子科技产业园、出口加工区、国家环保产业园),及建新河以南,新五路以北,通江大道以东,江阴界以西的区域,面积10.54km2。
规划工程实施后,能显著提高三大园区的防洪除涝能力,能显著改善三大园区的水环境,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确保规划标准下防洪和除涝安全。防洪除涝工程与园区改造、景观建设、水环境治理相结合,遇超标准洪水有对策措施,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基准年:2005年。
(2)规划水平年:2010年。
根据常州市高新区(新北区)水利规划的要求,本次规划的三大园区为新北区新城区范围,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防洪水位5.8米。排涝标准采用20年一遇最大24小时降雨,雨水管网排水设计标准采用1年一遇。
通过河道疏浚、两岸清障、水系沟通来加大水体流动性,提高水面率和水体纳污能力;对区域内企业、服务区等人员集中的地方实行雨污分流、截污控污,确实减少入河网的污染物总量。
(1)城市防洪与改善水环境、营造城市景观相结合的原则。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改造、生态建设、水环境保护相结合,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充分考虑地形条件,合理利用现有工程措施的原则。合理布局,充分合理利用现有防洪排涝设施,节约投资,提高投资效益。
(3)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实施建管并举,充分发挥非工程措施在防洪除涝和改善水环境方面的作用。
(4)结合政府财政投入力度,考虑规划的超前性,统筹规划,分期实施。
(1)工程布局与流域、区域规划相协调,根据本区地形和水系特点,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确保规划区防洪除涝的安全及水环境的明显改善。
(2)根据园区已建水利设施情况,针对现有防洪除涝及水环境所存在的问题,采取相适宜的规划布局和工程措施。
(3)防洪除涝工程的布置要与改善水环境、城市景观、市政交通建设等相结合,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4)充分利用现有水利设施,工程布局便于分期实施。
根据常州市高新区(新北区)水利规划的要求,本次规划的三大园区为新北区新城区范围,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防洪水位5.8米。
根据常州市高新区(新北区)水利规划的要求,本次规划的三大园区为新北区新城区范围,排涝标准采用20年一遇最大24小时降雨,雨水管网排水设计标准采用1年一遇。常州市排涝模数为2.5~4.0m3/s/km2 ,径流系数采用0.7,结合三大园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排涝模数取3.0m3/s/km2。
区内地势较高,属于自排区,防洪排涝问题都较小,主要目的是为了沟通水系,提高区域内水面率,改善区域水环境,减小雨水管网排涝距离,提高降雨量大的时候区域自排速度。规划区域内防洪除涝及水环境工程以水系沟通、河道整治、雨水管网规划为主。现给出规划方案,具体内容为:
(1)、沿江铁路与S122省道间新开河道沿江铁路河,西侧与澡港河联通,东侧联接到万家河拓浚段、东河拓浚段,以解决东黄河填没后东面江阴来水难以向澡港河排出的问题;
(2)、对环保园内部的万家河进行整治,疏浚、护岸并拓浚至沿江铁路河;
(3)、对出口加工区内东河进行全线疏浚,并向北拓浚至沿江铁路河,南部拓浚至新桃河;
(4)、填没原东黄河,以满足园区城市化发展的要求;
(5)、对横穿电子园内部的李大河进行填没至稍浜河入口处,其余部分全线疏浚、护岸;北部稍浜河由于淤积严重,加上地理位置特殊,沿界线沟通至新桃河实施的可能性很小,故在信息大道东侧约200米处向北拓浚李大河,与北部新桃河相连,使电子园水系南北贯通;
(6)、对大三园区内雨水管网进行重新规划,以解决园区目前雨水管网的存在矛盾。
(7)、区内所有河道均有水环境要求,要求沿线所有企业都做到雨污分流,污水接入城市污水管网,所有河道清除淤积,打捞清除水草等河面漂浮物,沿线护岸,绿化,确保区内所有河道水清、岸绿。
1、万家河
万家河是东经大道东侧的一条引排河道,北起建新河。该河淤积状严重,本次规划拟疏浚该河道,并向南拓浚至沿江铁路河,全长2490米。为保证排水,河道口宽不小于8米,并对两岸结合绿化低护岸建设,护岸全长4980米。
2、沿江铁路河
沿江铁路河为新开河工程。由于三大园区排水条件太差,水面率较低,仅有建新河、新桃河两条东西向河道,且两河相距甚远,加上原有的出口加工区内的东黄河填没,使东西向河道更少,东面来水更难进入澡港河,所以现状水系根本无法满足园区排水要求,须进行水系沟通整治建设。考虑到园区内城市化程度已经较高,开挖明河有一定困难,规划在园区外围沿着沿江铁路北侧新开一条东西向河道,西至澡港河,东与万家河、东河拓浚段相连,长1160米。根据城市排水需求,结合考虑水景观、城区水面率的要求,拟定河道规模为:河底标高2米左右,河口开挖宽度不小于20米;两岸采用直立式低护岸,并进行绿化建设,共计兴建护岸长2320米。
3、东河
东河为新北区东部与的交界河道,位于出口加工区东侧,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管理上存在真空,长期未疏浚,淤积情况严重,水面严重缩小,直接影响了出口加工区的排水能力。为了增强园区排水能力,规划将东河进行整治,由于东河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规划考虑出口加工区以外部分进行河道疏浚,清淤至底高程2米左右,出口加工区区域内部的河流两边护岸。河道向南拓浚接通新桃河,向北接通至新开河道沿江铁路河。为保证排水,河道口宽不小于8米,河道全长260米。
4、李大河
李大河北起新桃河,向东南方向延伸至稍浜河(此段长3.2千米),再向南一直流入老澡港河(此段长4.7千米)。全长7.9千米。由于电子园城市化建设需要,拟将的新桃河与稍浜河之间的李大河填没,为了保证水面不缩小,不影响园区的排水能力,规划将李大河从稍浜河交汇处,向北拓浚,直通新桃河,长1.1千米。李大河南部也因长期未疏浚,规划对此段全线拓浚至新五路附近,长1.41千米。新开河及拓浚段河口宽都不小于20米,河底标高2米。
河道整治工程表
表5-1
序号
河道名称
河道长度(km)
新开长度(km)
拓浚长度(km)
填没长度(km)
土方量(万m3)
驳岸长度(km)
岸别
备注
1
万家河
2.49
1.57
0.92
14.4
4.98
两岸
全线
2
沿江铁路河
1.16
16.8
2.32
3
东 河
0.26
2.16
2.4
2.52
部分
4
东黄河
0.83
填没
5
李大河
2.47
1.06
1.41
3.2
42.9
4.94
合 计
15.76
4.05
4.49
4.03
81.48
14.76
1、雨水量:
雨水量计算公式:Q=ψFq
其中,ψ:径流系数,取综合径流系数0.7
F:雨水汇水面积(ha)
q:暴雨强度(L/s.ha)
常州市暴雨强度计算公式:
3727.44(1+0.742 LgP)
q=—————————————
(t+15.88)0.88
其中 P:重现期,取1年
t:降雨历时,t=t1+ mt2
t1:地面集水时间
t2:管中雨水流行时间
m:延缓系数(管道取2)
以管道系统排水的地区一般集流时间短,设计降雨历时统一采用60分钟。
根据上述公式,1年一遇60分钟降雨强度为29.8毫米。
2、雨水排放:
根据相关规划,三个园区地面标高都为6.9米。电子科技产业园外围北有新桃河、东李大河、西有藻江河。出口加工区北有沿江铁路河、南有新桃河、西有藻江河、东有东河。国家环保产业园区北有建新河、南有沿江铁路河、东有万家河。雨水通过雨水管道排入附近河道。
3、雨水管道水力计算
本次雨水管道计算依据原雨水管道规划、相关水系规划进行计算。管道计算考虑外河在高水位(百年一遇,5.8米,吴淞)的情况下进行计算。为方便计算,本次规划对三个园区的主要雨水管道进行了编号,详见各园区雨水管道规划图。
对电子科技产业园的原管道规划进行计算,对不满足的管道进行了调整,计算成果见附录1。
对出口加工区的原管道规划进行计算,计算成果见附录2;本区内原雨水管道规划基本满足本次规划需要,只需在主要道路上需增设雨水管道Y2,详见出口加工区雨水管道规划图。
对国家环保产业园的原管道规划进行计算,对不满足的管道进行了调整,计算成果见附录3。
在附录1~3中:
d:管道直径,单位:毫米
R:水力半径
n:粗糙系数
c:谢才系数
I:水力坡度
V:流速,单位:m/s
Hf:沿程水头损失,单位:米
Q:流量,单位:m3/s
4、管材
本区雨水管道均采用轻型钢筋砼管。
5、管道布置形式:排水管采用深埋的方式,避免管线交叉,同时为其他地下管线预留竖向空间。
雨水管网工程量统计表
表5-2
序 号
管径(mm)
管道长度(m)
备 注
400
2750
500
2080
600
4270
700
5745
800
8080
6
900
4835
7
1000
3960
8
1100
2010
9
1200
5455
10
1300
3420
11
1400
2065
12
1500
1525
13
1700
910
水环境是传输、储存和提供水资源的水体,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场所,因此,建立良好的水环境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影响,水环境的破坏已成为当今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在城市水环境中主要的问题还是洪涝灾害、水体污染、水土流失、河道淤积等。因此,在解除洪涝灾害的基础上,尚须加强对水污染、水土流失等进行综合治理,以保护城区水环境,提高整个防洪体系的社会效益。
水环境好坏取决于水质状况。要使河网水质改善,根本出路在于治理污染源和截断排入河道的污水管,将污水引入排污总管,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在实现“雨污分流、污水达标排放和污水总量控制”的同时,调水换水也是改善城区水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结合新北区城市防洪工程,调进较清洁水,进入园区河网,以增加河道水环境容量,搞活河水,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河网水质。
水环境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水土流失。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改变了原地貌,增加了一些裸露地表,加之雨水、风的侵蚀及水面面积的日益减少,致使区内水土流失严重。因此,进行水土保持规划,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循环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水土保持规划的主要措施有水利工程措施和生物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措施有:对河道进行拓浚整治的同时,河道两侧预留岸面,在岸面修建集水沟和泄水槽,以防止岸面水土流失;对河道进行护岸(坡)处理,以防止河坡冲刷。本区已建和规划建设的硬质型护岸和生态型护岸对河道两侧水土保持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生态型护坡为水陆生态系统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它在治理水土污染、控制水土流失、加固堤岸、增加动植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调节微气候和美化环境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作用。生态型护坡除了具有吸收污染物、净化水质外,还能为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繁衍和嬉戏的场所。生态型护岸与景观文化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人们“亲水、近水和入水”的愿望,将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优美的休闲娱乐场所。
除了水利工程措施和生物工程措施外,政府还应加强广泛宣传活动,提高全民的城市水土保持意识,并出台相应的各种保护性措施。通过对市区水污染、水土流失等综合整治,增大市区水环境容量,美化市区水环境,将园区建成一座靓丽的现代化生态工业区。
规划需新开河道4.05km,拓浚河道4.49km,填没河道4.03km。新建驳岸14.76km,绿化带29.52km。
工程永久占地144亩,临时占地已计入河道整治综合单价,不另行计算,房屋拆迁870m2。
工程管理建设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管理是工程正常、安全运用和充分发挥效益的关键所在。
本次规划中的河道不单一是某个园区内部的河道,因此在管理上必须依靠新北区水利局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调度,实行首长负责制。本区工程管理应实行二级管理,第一级为常州市新北区水利部门,负责整个三大园区全区范围的防洪排涝、水资源、水环境统一调度;第二级为三大园区各园区主管部门,负责工程的日常运行维护等。建议将河道日常的保洁维护等工作通过招标方式,选择有相应资质、社会信誉较好的公司承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及《常州市河道保护条例》等的有关管理规定,并参照类似工程管理实例,按工程等级和重要程度划定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依法管理防洪设施。。
为了发挥工程的防洪排涝和景观等综合效益,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管理单位需配备一定数量的观测设施和监测设施,正常开展工程观测、监测;同时,还要配备必要的交通与通信设施、生产管理与生活措施等,做好工程日常维护。工程管理的工程量及投资由区水利局统一安排,管理设施经费估列50万元,经费来源主要由区财政预算支出。
1、对水环境的影响
工程建设期间,由于河道疏浚、土方开挖、场地平整、混凝土拌和、围堰填筑、施工场地的雨水径流等原因,产生施工废水,对施工工地附近的水域将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大量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也会对周围水环境产生影响。
施工期间排放的大量的施工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可通过一级或二级处理,处理达标后再排放,以消除对水环境的污染影响。另外,由于施工期时间不长,工程施工场地分散,因此影响是暂时的,在竣工后,不利影响将逐步消失。
2、施工弃渣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过程中由于开挖、堤防整治等原因,将产生弃土、弃渣,若不采取措施,任意堆放,将引起水土流失,影响环境和周围居民的生活。工程施工中应充分利用开挖产生的土石方,剩余的部分置于弃渣场,对弃渣场应修建挡土墙并采取护坡防护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而造成水土流失。
3、施工噪声、废气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噪声主要来自施工机械以及施工辅助生产企业的噪声,废气主要为来自施工现场燃油施工机械、施工车辆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以及水泥、砂石料运输、装卸与混凝土搅拌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噪声和废气污染源可能会对周围大气质量、声环境质量、人群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产、生活等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1、改善了社会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
规划区防洪除涝工程的建设,提高了防洪除涝标准,减轻了洪涝威胁,可以有效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生产条件,可以更大程度的为规划区吸收利用外资提供基础条件,同时,也为居民的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改善了内部的自然生态环境
规划区内的河道按照防洪排涝要求进行断面整治,整治后的河道不仅排水畅通、减少冲刷、蓄水容量增加,而且改变了现状河道部分段脏、乱、差的环境面貌,对规划区的环境条件会有较大的改善。同时,建议整治后的河道,有条件的应进行生态护坡(植树、种草)处理。通过本次区域规划,沟通了水系,增加了水环境容量,有利于水环境条件的改善。
防洪除涝工程结合园区改造、园区绿化、美化和景观建设,河道两岸修建景观护岸平台、沿河公园和绿化带,可大大改善园区生态环境和景观,增加河道的亲水性,营造优美的生活、居住和休闲生态环境,提高园区美化程度和园区品位。
由以上环境影响分析可知,规划工程实施后,对园区区域环境影响有利的方面占主导地位,有利于规划区环境条件的改善,为规划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其环境效益是显著的。而本方案工程实施产生的一些不利影响是暂时的、次要的,并且可以通过相关的措施进行缓解和弥补,以使不利的影响降到最小。
综上所述,本规划方案对环境所产生的有利影响远远大于不利影响,就其对环境的影响来看,本规划方案是完全可行的。
本次规划工程投资主要根据“江苏省水利基本建设工程设计概算编制规定(2000年修改本)、江苏省市政工程计价表及有关规范规定,进行编制河道拓浚、土方开挖、护岸工程及管道工程的投资估算。参照已建工程造价资料拟定有关单价,各类主要工程估算单价如下:
河道开挖和疏浚土方:15元/m3;
内河挡墙护岸:2400元/m;
绿化带:20万元/km;
管道:650元/m;
永久占地:50000元/亩;
房屋拆迁:2000元/m2。
临时工程,即河道拓浚工程排泥场、护岸建筑物的临时道路、仓库、工棚临时占地等,按河道及护岸等建筑工程的8%计列。
其他费用按河道拓浚、护岸等建筑工程及临时工程的12%计列,其他费用指建设单位管理费、勘测设计费、前期工作咨询费、项目建设管理费、工程监理费及工程保险费等。
基本预备费,本阶段取10%。
工程静态总投资12356.4万元,基本预备费1123.4万元,投资估算见表8-1。
园区规划投资估算表
表8-1
项目
单 位
数 量
单价(元)
合价(万元)
一
建筑工程
9360.83
土方工程
1222.20
河道开挖和疏浚
m3
814800
15
河道护岸
m
14760
2400
3542.40
河岸绿化带
km
29.52
200000
590.40
管道工程
47105
650
3061.83
管理设施
项
500000
50.00
永久征地
亩
144
50000
720.00
房屋拆迁
m2
870
2000
174.00
二
临时工程
8%
748.87
三
其他费用
12%
1123.30
一至三合计
11234.0
四
基本预备费
10%
1123.4
五
工程投资合计
12356.4
本区防洪排涝工程效益以排涝效益为主,并兼有环保效益等,工程属社会公益性质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只进行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国家整体角度出发,分析项目的全部费用和效益,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原则上应采用影子价格,考虑目前市场价格与影子价格已非常接近,故经济评价中采用现行价格,不至于会影响评价结论。
本工程属社会公益性质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由各级财政拨款投资,在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时,采用10%的社会折现率。
1.固定资产投入
采用工程静态总投资12356.4万元,工程于2006年开始,2010年完成,工程投资分年度进行。
2.年运行费
根据《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结合工程特点,年运行维护费按50万元计算。
本工程属社会公益性质的水利建设项目,具有综合效益,其中大部分效益属社会公益性质,难以量化,仅对其中部分可给区域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潜在影响的除涝效益进行计算。
1.直接效益
工程直接效益是体现在工程实施后,由于排涝标准提高而减免的工程保护区经济损失。目前规划区排涝标准较低,达不到20年一遇。规划区在工程全部完成后多年平均减淹面积资产值约总额2.5亿元(2005年价格),受淹损失率采用3%,洪灾综合直接经济损失为750万元,故防洪工程直接效益为750万元。
2.间接效益
间接效益指工程后可减免的间接损失,间接损失按直接损失的30%计,为225万元。
故工程多年平均防洪除涝效益为975万元/年。
3.灾害损失增长率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也将增大,因此效益的计算应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率。结合规划区经济发展情况,本次计算灾害损失增长率取5%。
本工程实施后,其效益除以上可以量化的直接效益外,还体现在社会效益上,主要有:
⑴ 工程实施后,提供了防洪排涝的安全保障,可改善投资环境,为园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⑵ 工程实施后,遇到设计洪涝标准时,能保障城区居民的财产、生命安全,使人民安居乐业。
⑶ 本工程实施后有效改善城区的水环境,具有环保效益。
⑷ 减少每年因洪涝抢险及水环境整治投入的人力、物力。
1.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工程计算期包括建设期和正常运行期,建设期为5年,运行期取50年,总计算期为55年。社会折现率取is=12%。国民经济费用效益流量计算见表9-1。
资金流量表 单位:万元
年 份
投 资
效 益
2006
1236
0.00
2007
3706
322.48
按工程总体效益的30%计
2008
338.61
2009
2472
711.07
按工程总体效益的60%计
746.62
2011
50
1306.59
以下各年按工程总体效益的100%计
2012
1371.92
2013
1440.52
2014
1512.55
2015
1588.17
2016
1667.58
2017
1750.96
2018
1838.51
2019
1930.43
2020
2026.95
2021
2128.30
2022
2234.72
2023
2346.45
2024
2463.78
2025
2586.97
2026
2716.31
2027
2852.13
2028
2994.74
2029
3144.47
2030
3301.70
2031
3466.78
2032
3640.12
2033
3822.13
2034
4013.23
2035
4213.89
2036
4424.59
2037
4645.82
2038
4878.11
2039
5122.01
2040
5378.11
2041
5647.02
2042
5929.37
2043
6225.84
2044
6537.13
2045
6863.99
2046
7207.19
2047
7567.55
2048
7945.93
2049
8343.22
2050
8760.38
2051
9198.40
2052
9658.32
2053
10141.24
2054
10648.30
2055
11180.71
2056
11739.75
2057
12326.74
2058
12943.07
2059
13590.23
2060
14269.74
评价指标:国民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为13.97%,大于社会折现率12%;经济净现值位ENPV为2341万元,说明建设本工程除可满足社会折现率的社会盈余外,还可得到超额社会盈余2341万元;经济效益费用比1.25,大于1。因此,可以认为工程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2.敏感性分析
为了预测本项目在经济上可能承担的风险,对影响较大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从两个方面进行变化分析:①工程投资变化-10%~+10%;②效益变化-10%~+10%。计算成果见表10-2。
内部收益率
经济益本比
EIRR(%)
EBCR
基本方案
13.97
1.25
投资效益变化
⑴
投资上升10%
13.1
1.14
⑵
投资下降10%
15.02
1.39
⑶
效益下降10%
13.11
1.13
⑷
效益上升10%
14.91
1.38
由上表计算可知,各敏感性因素发生变化时,其国民经济内部收益率均大于社会折现率12%,经济效益费用比均大于1,说明工程抗风险能力强。
3.综合评价
本工程仅计算防洪除涝的经济效益,国民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3.97%,大于社会折现率12%,经济净现值位2341万元,经济效益费用比1.25,大于1。由敏感性分析可知,当社会折现率为12%时,投资增减10%或效益增减10%本工程各方案的益本均大于1。因此,可以认为工程在经济上是可行的,抗风险能力也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