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街道农业服务站、畜牧兽医站、水利农机站:
为了贯彻落实《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业源普查工作的通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省农林厅和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印发<江苏省第一次农业、渔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省农机局和省环保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农机排气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市农林局《关于印发<常州市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认真做好全区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特制定《新北区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新北区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国发[2006]3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7]37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07]125号)、《关于转发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业源普查工作的通知》(苏农办环[2007] 3号)、省农林厅和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印发<江苏省第一次农业、渔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苏农环[2007]7号)、省农机局和省环保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农机排气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等文件的通知》(苏农机管[2007]29号)、常州市农林局《关于印发<常州市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常农发[2008]6号)等有关要求,为做好我区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摸清全区农业污染物排放基本情况,实现农业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控制,结合本区实际,编制本实施方案。
一、普查目的
农业污染源普查是摸清农业污染底数直接而有效的途径,也是农业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通过全区农业污染源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主要农业污染物的区域分布特征、类型和产生、排放量及其去向;了解我区农机排气污染源及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染源情况。通过对设立在我区的种植业污染系数测算基地的持续监测和检测,提供污染物产生、富集和流失系数。以农业污染源总量普查和污染系数测算相结合的方式,为我区农业污染源污染防治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普查时点、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时点
普查时点为2007年12月31日,时段资料为2007年度。
(二)普查对象
主要普查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农机排气污染源,对象为分散农户、专业户、养殖场和农机拥有者。
(三)普查范围
1、种植业污染源。主要针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的主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农膜和秸秆等污染源的普查,以地块为基本单元抽样调查,抽样比例为0.6%。
2、畜牧养殖业污染源。以舍饲、半舍饲规模养殖为调查对象,针对猪、奶牛、蛋鸡和肉鸡等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和污水开展普查,生猪≥50头(出栏)、奶牛≥5头(存栏)、蛋鸡≥500羽(存栏)、肉鸡≥2000羽(出栏)的全部养殖户。
3、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主要普查鱼、虾、蟹等在规模养殖条件下饵料、渔药、肥料等污染源的产生情况,养殖面积≥5亩的池塘养殖户和养殖水体体积≥1500立方米的工厂化养殖户。
4、农机排气污染源。主要普查区内主要农田作业机械(包括拖拉机、变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机动植保机)的拥有者,主要为分散农户、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和农场,开展农机排气污染调查。
(四)普查内容
1、种植业污染源:主要普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情况。
肥料:包括化肥、有机肥两大类。化肥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有机肥包括商品有机肥、人畜粪便、土杂肥、厩肥、沼肥等。调查内容:肥料名称、有效成分及其含量、施用量、施用方法、施用时期等。
农药:包括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等。调查内容:农药名称、剂型、有效成分及其含量、农药用量、施用方法、施用时期等。
农膜:主要普查地膜使用情况,调查内容:地膜厚度、覆盖面积、使用量、回收量等。
秸秆:调查内容包括秸秆产生量、直接还田量、露天焚烧量、随意丢弃量、饲料利用量、燃料利用量、堆肥利用量、材料利用量等。
2、畜禽养殖业污染源:主要普查猪、奶牛、蛋鸡、肉鸡在规模养殖条件下污染物的产生情况。普查内容:畜禽种类、养殖组织模式、存栏量、出栏量、饲养阶段、畜禽体重、采食量、精粗饲料主要成分含量,粪便和污水产生量、清粪方式、利用方式、利用量、排放量,粪便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方式、处理能力、运行时间和运行状况。
3、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主要普查鱼、虾、贝、蟹等在规模养殖条件下污染物的产生情况。普查内容:养殖种类、养殖方式、养殖模式、养殖产量、养殖面积、饵料、肥料、渔药的使用量、使用方法、使用时期、养殖排水情况。
4、农机排气污染源:主要普查农田作业机械(包括拖拉机、变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机动植保机)按时间和机型的分类保有量,测算主要农田作业机械分类排放系数、分类机具的年加权平均功率值和年平均工作时间等相关参数,根据相关公式来计算农机排气污染物的年排放总量。
(五)污染物系数测算点
地表径流水体总磷、可溶磷、总氮、硝态氮、铵态氮以及毒性高、用量大、难降解的1-2种农药(根据作物施药的具体情况确定,以下同);地下淋溶水体总氮、硝态氮、铵态氮、1-2种农药;农田地膜残留量。
三、普查技术路线与步骤
(一)普查技术路线
1、农业污染源普查
采取分类抽样与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参考农业统计资料,测算全区农业源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
根据我区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的区域布局,在综合考虑影响农业源污染物产、排因素的基础上,分类普查、监测农业污染物产、排数量,获得我区主要类型农业污染源的产、排污系数。
依据各类农业污染源在产排负荷中所占的比重,明确全区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构、普查规模、普查重点,核算农业源污染物产、排数量。
2、农机排气污染源普查
按照实验室检测、现场监测与排放系数测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区级指导、地方配合的原则确定普查的技术路线。
按照普查分类标准,统计区内农机分类保有量,经审核后逐级上报省农机排气污染源普查办公室。
(二)普查步骤
1、全面培训阶段(2008年元月1日~2月29日)。成立新北区农业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落实普查经费,开展宣传,组织动员;制订普查方案,明确各类农业污染源的数量及分布情况,开展普查培训,建立普查工作队伍。要求所有指导员和普查员熟悉普查方法、普查表格的指标解释、填报方法等知识。
2、普查试点阶段(2008年3月1日~3月15日)。组织指导员和普查员以现场会形式,在2个镇8个村开展普查试点,分地区和内容开展普查试点工作。
3、全面普查阶段(2008年3月16日~4月30日)。组织所有指导员和普查员对全区所有污染源进行普查。
4、检查审核阶段(2008年5月1日~5月15日)。按照一定比例对普查表格进行抽查审核,镇级指导员对辖区内的抽查比例为5%,区级指导员对所负责的镇抽查比例为2%,对不合格的普查数据,该普查员所有普查的数据重新调查录入。
5、普查汇总阶段(2008年5月~6月)。对各镇、街道上报数据进行汇总、审查、录入数据库、验收,上报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农业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6、报告编制阶段(2008年7月~12月)。对汇总数据进行校核、加工、分析,编制总体报告。
7、总结发布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0月)。建立农业、渔业污染源数据库,开发利用普查成果,总结验收普查工作。
四、普查工作方法
(一)种植业污染源
以本区范围内所有乡镇和分散农户为调查对象,以乡镇为基本单位填报乡镇种植业基本情况普查表(表N301)。分散农户采样以乡镇农户数量的0.6%抽样比例,填报农户典型地块基本情况调查表(表N302-1)、农户典型地块肥料施用情况调查表(表N302-2)、农户典型地块农药施用情况调查表(表N302-3)。具体调查、抽样方式和填表要求按照农业污染源普查培训教材实施。
(二)畜禽养殖业污染源
依据养殖组织模式的不同,将畜禽养殖业分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三类。规模化养殖场是指饲养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参照国家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养殖小区是指在统一规划区域内,由多个养殖业主共同组成、按照统一操作规程养殖、管理的养殖方式;养殖专业户是指畜禽饲养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的养殖户(参照国家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符合污染源普查规模要求的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全部普查,统一填写畜禽养殖业污染源普查表(表N305)。具体调查、抽样方式和填表要求按照农业污染源普查培训教材实施。
(三)水产养殖业污染源
依据养殖规模和经营权属的不同,将水产养殖业分为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两类。规模化养殖场是指养殖水面在一定的面积以上(参照国家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的水产养殖场;养殖专业户是指除规模化养殖场以外养殖规模在一定面积以上的水产养殖户或养殖单位(参照国家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符合污染源普查规模要求的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全部普查,其中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填写水产养殖基本情况普查表(表N306-1)和水产养殖投入品使用情况普查表(表N306-2);网箱养殖、围栏养殖等养殖方式填写水产养殖基本情况普查表(表N307-1)和水产养殖投入品使用情况普查表(表N307-2)。具体调查、抽样方式和填表要求按照农业污染源普查培训教材实施。
(四)农机排气污染源
以全区境内主要农田作业机械的拥有者,普查对象包括分散农户、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普查2007年内所有农田作业机械的保有量,填写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普查表(表S406)。具体调查和填表要求按照《江苏省农机排气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进行。
(五)农业污染源污染系数测算
按照省农业污染源普查排污系数测算方案,为测算种植业污染系数,我区需建立一个污染系数测算径流监测小区、一个渗流监测小区和一个农膜监测小区,在此基础上开展一年的持续采样工作,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检测。检测数据汇总后分别测算出我区种植业的排污系数,最终完成全区监测报告。
五、组织实施
(一)组织机构
区农林局将成立污染源普查农业工作组,工作组由张建坤局长任组长,屠伟庆副局长任副组长,区农业管理服务中心、动物防疫监督所、水利农机处为成员单位,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区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任务的落实、联络、调查、汇总及其他日常工作。
(二)培训指导
从2008年元月起,集中1-2个月时间对指导员和普查员进行多层次培训。元月中下旬,组织人员对镇级指导员进行集中培训,对所有农业污染源普查内容必须全部熟悉;2月,组织所有指导员分地区对普查员进行培训,分条线掌握普查的操作规程和实际普查方法。
培训内容主要是:《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江苏省农业污染源普查方案》及《常州市农业污染源普查方案》的内容,农业污染源普查范围和主要污染物,普查技术路线,普查方法,各类普查表格和指标的解释、填报方法,普查数据录入软件的使用,数据库的管理和普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普查人员在普查过程中遇到问题应及时向当地普查指导员进行咨询解决,普查指导员应经常深入基层进行现场指导,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质量保证
污染源普查机构应当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定,建立农业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岗位,并对农业污染源普查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所有普查指导员、普查员、数据录入员、数据录入审核员等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要严格按照各项要求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保证普查质量。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定,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岗位,对污染源普查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按一定比例抽样检查。所有污染源普查对象必须按时、如实填报普查数据,数据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必须重新调查。
(四)宣传动员
各级农业污染源普查机构要认真做好农业污染源普查的宣传工作,使社会各界和农民、养殖户充分了解农业污染源普查的目的和重要意义,消除农民、养殖户对普查的顾虑,为顺利开展农业污染源普查营造良好的舆论基础。要发动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农业污染源普查,组织、动员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配合,做好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
(五)强化保障
1、人员保障。区农林局将组建污染源普查指导员队伍和普查员队伍,从各镇(街道)抽调8人组建区级普查指导员,并集中办公;各镇(街道)农业服务站、畜牧兽医站、水利农机站各指定1人为镇级指导员,区、镇两级指导员队伍30人。普查员队伍156人,各行政村指定1人为普查员,原则上要求普查员为村会计、村主任或村农技员担任。
2、资金保障。普查所需经费由区、镇两级财政承担,区级经费主要用于:普查的组织与实施,普查方案和技术文件的制定,宣传与培训,设备购置,组织填报试点与摸底清查,现场核查,普查数据汇总、处理与报告编写,验收、总结等。镇级财政安排经费主要用于:普查员入户调查经费和普查员人工工资。
3、物资保障。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组要及早落实普查设备和物资,包括办公场所、汽车、电脑、服务器和网络、数据库软件、普查资料表格等。
(六)普查资料的填报和管理
所有农业污染源普查对象必须按时、如实填报普查数据,确保普查数据准确、真实、可靠。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普查资料的填报和管理工作,对于虚报、瞒报、拒报、迟报,或者伪造和篡改普查资料的,应依法处理。
本次普查所涉及的所有资料,必须按照档案管理条例由专人负责。普查得到的普查对象资料严格限定用于污染源普查目的,不与其完成“十一五”总量削减计划挂钩,不作为对普查对象实施处罚和收费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