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农口各个条线的全体同志,紧紧围绕实现“两个率先”、富民强区的目标,坚持城乡统筹的工作思路,坚持贯彻“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工作方针,牢牢把握工作重点,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努力完善工作制度,农业和农村工作呈稳步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 9.6 %,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多元,同比增13 %以上,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体系逐步完善,防洪抗灾保安全功能日益增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明显。
2005年农口主要工作回顾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务实奋进,开拓创新,“三农”工作得到了全面提升。具体工作体现为以下三点:
(一)围绕农民增收目标,积极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三化一转移”步伐,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在抓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提高农民收入。一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健全农民负担监督机制。为全面监测农民负担情况,建立农民负担监测点,下发了涉农收费公示卡,严格按照2005年省物价公报公布的涉农收费范围和标准,严禁超范围、超标准收费。严格控制“一事一议”和“筹资筹劳”,春定合同执行中,全区157个村,没有一个村搞“一事一议”,连续保持了农民负担政策性零收费。二是深化农村改革,努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按照三大改革的要求,首先在三井缫家村进行了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依据资产界定、确定股民、明晰产权、合理分配的原则,量化资产,定权定股,按股分红,促进增收。其次,在巩固原有协会基础上,积极促进协会带领农民进市场、产品进商场增收入。三是开展就业培训和推介服务,努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对全区10万多户农户逐户进行调查,登记造册,并建立了资源信息库。在依托区人才交流中心和镇劳动服务公司的同时,引进了绿意公司在本区设点,专业从事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就业推介工作,印制了近3万份《农村劳动力转移免费服务卡》,发放到有就业意向的农民手中,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构建了新的平台和载体。四是切实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村务公开率全面达标,村务公开进一步规范,强化了财务预决算和村帐镇代管工作。全区157个村,2005年预算总收入1.03亿元,预算支出为8817万元,结余1483万元,到目前为止,村组两级净资产达12.85亿元。
(二)围绕现代农业建设,有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抓好稳定粮食生产、有序推进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大动物防疫检疫力度、提高农业执法水平等工作。一是注重发挥三项更新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在认真执行粮食直补、减免农税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三项更新工程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首先,大力推广良种。全区19万亩水稻,使用9998和9915,面积达9.98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52.25%,同时示范推广银玉2084、5356,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其次,选择性地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在稳定肥床旱育秧和抛秧稻面积的基础上,推广直播稻等轻型栽培技术,全区直播稻面积达11.17万亩,占59%,其中水直播2.42万亩,旱直播8.75万亩。第三,全力推广机插秧。围绕农技与农机相结合的思路,把插秧机的引进、培训、推广、示范作为重点内容来抓。在组织参观学习外地机插秧的同时,又在孟河镇黄山村召开机插秧落谷和机插秧栽插现场会,帮助农机、农技人员掌握相关技术要领,今年引进插秧机18台,总保有量达40台,机插面积7500亩,经测产,今年机插稻理论单产644.53公斤,比平均单产高40公斤。第四抓好病虫害防治。针对今年水稻条纹叶枯病、灰飞虱特大发生的现状,加大防治力度,及时下发了防治技术指导意见,组织农技员帮助开展防治工作。经努力,我区灰飞虱虫量在全市控制最低。 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的规模和水平。全区农业结构调整面积累计达8.49万亩,设施栽培面积为1、5万亩。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全区各级突出抓好项目农业的发展。项目农业是产业化的基础,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一批优势项目得到巩固和壮大。如百丈新世纪果树栽培有限公司实施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35万元,目前已通过了省级项目验收;西夏墅圣王果蔬有限公司的无花果示范基地项目和新桥华东粮油鲜切花示范基地项目已成功申报市级优势项目。区级农业产业化补贴项目达41个。项目农业的发展,奠定了我区优势农业项目的基础。同时农业招商引资也取得重大进展 ,利用连云港市农业招商洽谈会和上海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平台,组织19家农业企业30余种产品参展,积极推介农业资源优势。农业标准化建设继续发展,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6个,面积6.15万亩,产品21只,区无花果标准化示范区已被批准为省级标准化示范区,无花果种植加工标准也上升为江苏省地方标准。三是动物防疫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为力争我区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突出抓好动物防疫工作,先后组织开展了春秋季重大动物疫病突击防疫、牛亚洲I型口蹄疫疫苗强制免疫注射、“奶牛”两病检测等工作。通过集中时间突击防疫行动,全区牲畜口蹄疫疫苗一免防疫密度达100%,二免防疫密度达95%。规模养禽场禽流感疫苗免疫注射率达100%,猪瘟、羊痘等重大疫病的防治密度达95%以上。区内奶牛统一实施编号,并建立档案,实施一牛一《档案卡》,如实记录“两病”检测结果、疫苗免疫情况等。对不合格奶牛强制淘汰。四是农业执法工作进一步规范。对全区25家农资经营点开展了争创放心农资商店活动,公布了取缔无证无照经营、哄抬物价和经营伪劣农药的举报电话,并进行了3次农资执法检查。在毒鼠强专项整治上,通过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全区各农贸市场和16家定点经营单位经销台账符合市毒鼠强整治办公室要求。
(三)围绕防洪保安全主题,大力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水利建设方面主要围绕沿江开发、园区建设、集镇防洪、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进行:一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按年初水利工作部署,结合水利现状,稳步推进农水工程建设,突出增强防洪抗灾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水环境保护能力、水利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区区乡两级共投资5300 万元用于水利建设,05年共疏浚河道31条,81.8公里,清淤土方总量169万立方米,重点建设了浦河、南阳河、建新河等拓浚工程。排涝站、电灌站泵改32座,新增动力950千瓦,新增流量12m3/s,重点建设了省庄河泵站工程。节水灌溉19处,长16公里,其中地下暗渠5.1公里、U型渠2公里、衬砌水泥板渠3.3公里。防洪工程建设石驳工程和防洪排水涵洞35处,新建驳岸4.7公里,涵洞5.2公里,石驳石方2.3万立方米,清洁家园及河道长效管护乡村河道29条,全长140.9公里,建立管理队伍45人。二是防汛防旱防台任务完成较好。防汛防旱防台工作是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安全度汛,充分发挥防洪工程的抗灾作用和经济效益,各镇、街道水利部门按照“查全、查细、查实”的要求,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组织力量进行汛前检查,处理险工隐患24 处,同时实施绿安洲大江侧应急抢险抛石护岸工程,编制江心洲安全撤退、铁本园区防洪等各类预案。三是积极开展城市水环境整治工作。根据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要求,分别组织水利行政执法人员对藻江河、柴支浜、港区南河、北河等河道进行水环境违章执法检查,共查出藻港河及其支浜沿线企业污水排放口72口。针对查出的问题,提出违章排污治理方案,同时为彻底改善高新区主河道水环境质量,拿出全面实施柴支浜水环境整治方案,已经市水利局批准,目前正在规划设计中。四是积极实施禁采地下水工作。根据省人大和市人大禁采地下水执法检查的总体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推进地下水禁采封井工作。全区05年应封深井42 口,已封深井 16 口,下阶段将根据市自来水公司管网铺设进程,力争农历年底前基本完成封井任务。
(四)围绕软环境建设,改善机关工作作风。按照“人人都是环境,抓环境就是抓关键,就是抓机遇,就是抓发展”的要求,在认真执行“六项制度”、“五项禁令”的基础上,加大软环境建设力度,努力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创优发展环境。建立局创优发展环境工作制度,细化区六项制度,对涉及我局职能的服务项目,由各处室对照“行政许可法”要求,公示办事程序,全面建立了政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等六项制度,并以文件、网络和上墙等形式公示,有效地提高了办事效率。二是健全管理制度。重点规范农口资金管理办法,对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资金、水利补贴专项资金实行领导小组集体汇审,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在项目申报、归类的基础上,经公示后统一以文件通知形式进行结算,使资金使用形成制度化。三是明确工作责任。以局文件形式下发了“局内部人员工作分工的通知”,对每一位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分工,使责任到人,杜绝相互推诿。确保服务基层工作效果,同时建立全方位的公开监督体系,邀请12位来自服务对象、基层站所等单位的代表组成行风监督员,对局办工作进行监督。四是落实工作措施。年初针对局软环境建设中存在的六点薄弱环节,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全面排查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及三农工作中的难点,共整理出九项需解决的问题及发展重点,经广泛讨论后形成22条整改措施,以责任制形式落实到局分管领导和责任处室,限期整改。整改措施全部向局行风监督员和社会公布,接受全面监督。
对照全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三农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农经工作方面,突出表现为农民增收难度越来越大,实现小康指标仍需加倍努力;农林工作方面,突出表现为农业抗灾能力还不强,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重大动物疫病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水利工作方面,突出表现为水利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城镇防洪体系依然薄弱。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严重困扰工作的发展,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