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局环保工作紧紧围绕实现“两个率先”、富民强区目标,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要求,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不断加大环保监督执法力度,突出以2005年环保各项责任目标书要求的为工作重点,加大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大力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全面部署,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有效解决了一些环境遗留问题,全区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05年工作总结
(一)、加快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在区政府全面部署下,今年度开展了全区性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按照年初环保目标责任状中目标,着力推进各项重点工程建设。
----加强对藻江河流域的综合整治力度。编制了《新北区藻江河综合整治方案》加强了对整治工作的领导,分解了责任目标,明确了要求措施,有力地推进了综合整治工作。针对藻江河沿岸47家重点排污企业,认真进行排查,区分各类情况,提出不同的整治对策。完成了百丈植绒污水处理厂、常州植绒材料厂等5家企业处理尾水要接入江边污水处理厂接管工程;对擅自恢复生产的3家植绒企业申请强制执行;督促西源污水处理厂和新区江边污水处理厂尾水接入市排江总管;藻江河流域8家印染企业完成“二升一”提标工作;12家重点排污企业安装COD在线自动监测仪,并与市局联网。从近期检查情况看,藻江河水质已有明显改观。
----开展各项专项行动检查。对环境问题最多,环境信访最严重、最尖锐的化工区整治中,我们会同建设、水利等部门和春江镇逐步封堵了企业私设排放口,督促了企业的污水接管工作,现对江边化工区78家企业逐一排查,对投产的56家企业实施接管,对9家企业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对6家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在“查处违法行为,保障群众身体健康”专项行动中开展检查350(厂)次,对27家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督办了18家重点企业的整改情况。积极推进太湖流域化工企业整治,按照市统一部署,完成了148家企业的基本情况调查,并对调查情况进行了初步汇总。在电镀行业专项检查中,对全区22家电镀企业,逐一进行了现场检查,对其中11家超标排污的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在对魏村水厂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中,对取水口3000米范围内污染企业逐一排查,查清36家重点企业,主要是化工、电镀和拉丝企业,对2家有问题的企业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对区内的5个有固定源的企业会同公安部门进行放射源管理专项检查,共检查19次。
----对重点行业进行重点整治(水泥、化工、印染、电镀、造纸五大重污染行业)对五大行业和其他如拉丝等企业共176家进行排污申报,其中:化工104家,电镀22家,印染6家,水泥2家,造纸1家,其它(拉丝等)41家。对9家企业(化工5家,电镀2家,印染2家)进行了行政处罚,对9家(化工)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
----完善管理政策,强化企业管理。完成了新北区污染事故应急预案调研初稿,提出了我区废气重点单位名单及监管措施,制订了新区环境违法行政处罚裁量标准。同时我局严格要求生产企业规范排污行为,在组织企业自查和排污申报的基础上,专门组织人员对每家企业进行现场核查,对发现的问题,将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要求和处理意见。
(二)、推行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服务经济建设发展。
在规范建设项目环保管理,严格控制新污染源产生的同时,我们围绕服务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积极推行“服务承诺制”完善项目审批通道,简化审批程序,积极探索完善符合新区特点的环保审批管理制度。
----推行环境建设项目承诺制。我局从10月起决定对企业申请所报的对环境基本无影响或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项目全面实行承诺告知制。即这类对环境基本无影响或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企业在签订建设项目环保行政许可告知承诺书后,先期办理项目工商登记手续,再于3月内补办环保审批手续。实行承诺制后,大大了环境审批效率,方便了企业办理手续,优化了投资环境,加快建设项目的办理速度,逐步探索出了符合新北区特点和环保审批制度。同时我局还对引进的重大外资项目开通“绿色通道”,随到随审,及时批复。目前我局环保审批承诺时间比国家规定缩短了三分之二。1-10月份项目1360个,其中环评审批 185个,竣工验收66个,拒批或劝退67个。较好地执行了建设项目环评审批 “三同时”制度。
----积极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服务,在项目的前期洽谈、现场考察服务过程中提供环保咨询意见,积极为项目进区投资创造有利的环保条件。配合项目建设单位向上级环保部门进行项目的报批, 近年来我区引进的重点项目如BP石膏板、东京制纲、法国无缝钢管、纳科电子等均在我局的积极协调和指导下圆满完成了项目环保报批手续,并顺利开工建设。
----规范管理,完善建设项目会审制度。重大项目坚持集体研究,依法决策,认真执行审批工作的权限和程序等规定,规范审批行为,严格依法行政,会同区工商分局、区经发、招商等部门,进一步协调好项目审批中有关问题,加强横向联系沟通,及早主动介入,把关不设卡,特事特办,急事快办、难事巧办。
-----规范环评市场,服务企业发展。为进一步规范好环评市场,我局经过与市环保局多次协商讨论,目前根据江苏省2004年环评单位资质运作情况,将质量好、服务到位、编制质量高的5家环评单位名单及联系方式挂牌于行政审批窗口,供企业挑选。同时我局还将定期公布环评单位编制环评情况,以便规范环评市场。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积极引导新建项目向建有配套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工业园区集聚,另一方面加快结构优化升级,严格执行国家产业者,加快清理印染、电镀等污染重企业,指导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改造,对新建化工项目设备投资总额在2000万元以下化工项目,扩建、改建项目设备投资原则上不低于500万元原则上不予批准。对效益低、污染严重的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颜料染料中间体项目,对产生恶臭或刺激性气体的项目严加限制。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精品项目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提升沿江开发的产业品质。
(三)、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化日常污染源监督管理。
----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努力完成排污费征收任务。我局加强了对排污单位的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监督管理,提高污染源监督监测频[FX:PAGE]次,对重点排污单位实施季节性停产。根据市局下达的排污费征收任务,及时进行分解,层层落实,完成了今年征收任务的 %。
----加强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推广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环保产品认证,从源头上降低或消除污染,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逐步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和清洁文明的生态工业体系。在去年列为省循环经济试点的小松常林等四家企业的基础上,今年又增加了千红生化、明惠印染、亚邦齐晖兽药等六家企业。以点带面,推广先进技术,培育循环经济。
今年我局还加大了对企业污染治理、循环经济等环保技术指导,为企业之间生产废弃物相互利用搭建好平台。如长江钛白粉厂通过指导将
----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由于我区范围广、企业多,一些企业环保意识薄弱,由其污染引起的厂群纠纷时有发生,我们把群众来信来访视为重要的环境信息,及时调查落实,做好信息反馈,妥善处理了一些纠纷。特别是今年投诉的部分企业排放恶臭气体的投诉,我局将此作为污染监控工作重点,目前我局根据调研情况已将第一批重点气体排放企业范围确定,并且针对这类企业我局也已初步确定了防治措施。今年来,我局共受理环境污染信访案件389件(其中集体性群访11件):市、区政府转办34件,市环保局转办22件,我局直接受理128件,网上12369信访205件,处理结案380件,处理率为97%。对根据信访查出的违法企业6家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
--加强环境监测科研工作。今年我局还配合省市对全区农村地表水的水质情况进行了全面监测,并将超标断面一一分析,为今后有的放矢开展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同时根据市局统一部署,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配合市局做好排污许可证颁发工作,今年共发证 家。
(四)、积极推进规划编制工作,强化污染源头控制工作。
今年我局大力推进了各项环境规划编制工作,目前沿江开发的区域环保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已基本编制完成,预计11月份可召开专家评审会。新北区“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业已与常州市环保研究所签订编制合同,预计11月底可编制完成,12月初可召开专家评审会。通过对江边工业区的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规划指导,不断调整原有存在的布局问题,为今后我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发展方向奠定基础,使我区的发展更具后劲。
(五)、充分利用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区环保意识。
我局与有关乡镇街道、企业组织了、环保四进、环保标语上墙竞赛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环保宣传活动。目前通过努力,共有20所学校创建成区级绿色学校,已全面完成区政府今年蓝皮书中下达的任务。同时我们还推荐罗溪镇创建今年的市级环境优美乡镇,新桥镇 村、西夏墅镇 村分别创建今年的省市两级文明村。
(六)、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狠抓队伍建设。
结合今年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我局大力开展了“文明单位创建”和“行风建设”等活动,切实加强全体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操守教育。认真制定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使廉政建设责任明确,与全局每位同志都签订了党风廉政承诺书。同时建章立制,健全了党风廉政建设监督体系。认真落实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推行了建设项目环保管理和环境监理政务公开,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行风建设。
今年以来我们围绕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老污染源治理工作还急需加强。目前老污染源的治理工作还不能及时跟上区域发展的步伐,乡镇老污染企业整治难度很大。特别要从总体上解决江边化工区的矛盾,还有很大难度。二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境纠纷、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污染企业偷排和私自上生产线等问题时有发生。三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对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的思考。四是环保执法手段和技术力量仍然薄弱。这些问题,我们都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面对并切实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