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区文化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国家文化部、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结合新北区社会事业的总体发展规划,特制定《新北区文化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期间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回顾
(一)管理机构逐步健全,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区政府相继批准成立了区文化市场管理所、区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和区青少年业余体校。区财政投入115万元将高新科技园内原发展大厦1—2层改建为区文化艺术活动中心;2000年以来,全区已新建国家级和省级全民健身工程各1个,国家级乒乓长廊1个,省级全民健身点20个,市级全民健身点4个,区级全民健身点15个。
(二)特色文化效果明显,艺术创作成果喜人。
圆满完成了全区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编辑出版了《人杰地灵》一书,集中反映了全区民族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主要情况。孟河镇于2004年底被江苏省文化厅授予“江苏省特色文化之乡—孟河镇书画雕刻之乡”的荣誉称号,分别有2支团队和1个家庭被评为首批“常州市十佳特色团队”和“常州市十佳特色家庭”。先后有作品获第五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江苏省首届群文工作者随笔征文大赛一等奖、江苏省第四届少儿艺术节银奖、常州市第六届小戏小品曲艺征文大赛一等奖和常州市少儿艺术节少儿文艺大赛一等奖。
(三)文物保护稳步推进,文化市场日趋规范。
“十五”期间,已完成全区3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2个文保单位的抢修工作,第3个文物保护单位—孟河费伯雄故居的抢修工作也已将于近日启动。区文化市场管理所成立以来,配合市文化市场办,加大了对全区文化市场尤其是农村演出市场和网吧、游戏机室等重点场所的稽查力度,确保了全区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群众活动丰富多彩,各项工作勇攀新高。
以一年一度的全民健身周活动、小戏小品大赛、音乐舞蹈大赛、送文化下乡等活动为抓手,在全区上下营造浓厚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氛围,先后举办了全区乒乓球比赛、全区象棋比赛、全区老年人健身操展示、全区书法、美术、摄影展等一系列活动。河海街道先后被授予全国全民健身周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和江苏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的荣誉称号;三井街道也被推荐申报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区实验中学被授予“全国射箭重点学校”,并成功承办了全国重点学校射箭锦标赛、全国重点体校射箭锦标赛等重大赛事,区射箭、射击选手多人次在国际大赛中获奖。
二、“十一五”期间,全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加大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力度,增强文化体育服务经济和社会的水平,全面提升文化体育形象,充分发挥文化体育工作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全区文化体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总体目标:围绕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切实增强文化体育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预见性、科学性,努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体育工作亮点,形成文体事业兴旺发达、文体市场健康繁荣、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的发展新格局。
主要任务:
(一) 积极搭建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平台。
结合新北区经济发展和区位优势,积极筹划和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重点办好文化体育下乡、社区文化体育节、企业艺术节、文化旅游节等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用积极向上、健康有益、雅俗共赏的优秀文化作品不断满足全区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形成有一定规模、数量的文艺特色乡镇(街道)、特色社区、特色家庭和特色团队。注重普及和提高相结合,使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百姓。培养和造就一批群众文艺创作骨干,繁荣群众文化艺术创作。
(二) 全面推进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1、“十一五”期间,按照省、市有关基层文化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基层文化建设,花力气抓好乡镇文体站标准化建设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大力推进,期内全区各镇(街道)争取建成2个标准化文体站。
2、加快区域性文体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借助区域内常州市博物馆、图书馆、体育中心等重大文体设施的辐射作用,结合城市改造和城市绿化,重点在区内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化体育功能区。以新北区中心公园为龙头,全区各镇(街道)至少各建有1个综合性活动广场,为全区广大群众提供活动和休闲场所;继续建设新北区级全民健身点,期内再建设40个区级点。
3、进一步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以文化馆、图书馆、基层文体站、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校园网、有线电视网为依托,建设基层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
4、重点打造“沿江文化体育带”。主要内容包括:(1)在春江镇新华村规划建设常州市休闲体育中心、网球村、江苏省飞碟训练中心;同时完善已建的国家级全民健身工程;(2)充分挖掘孟河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孟河镇建成“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
(三) 继续加大民族民间文化工作保护力度。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对区域内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予以保护利用。“十一五”期间,重点做好市级试点项目—万绥猴灯的保护工作,并在全区开展调查摸底,分级建立试点,初步建立重点保护项目目录、运行机制和工作体系。同时,保护和修复好以万绥东岳庙大殿、东岳庙戏楼、费伯雄故居为主体的万绥文物区,并积极修复和扩建区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遗存,并结合《绿色生态新北规划》,有计划地进行旅游引导性开发。
(四) 初步构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坚持“活动和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原则,初步构建面向群众的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指导、宣传教育、竞赛活动、体质测试的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至“十一五”期末,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人口总数的60%以上;实施国民体质监测和成年人体质测定,市民体质状况优于全市平均水平;继续加大全民健身点、公共体育用地等建设,使全区公共体育用地达到人均1.4平方米以上;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按每1000人1人标准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
(五) 着力培育竞技体育特色项目。
以备战16届省运会为阶段性目标,完善区青少年业余体校管理体制,并以区少体校为龙头,认真抓好体育传统项目校、后备人才试点校和青少年俱乐部的布点建设,在有条件的学校作重点项目布局,逐步形成重点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业余训练体系,拓宽体教结合的渠道并扎实推进,努力培育竞技体育特色项目。
(六) 努力确保文化市场健康繁荣。
建立健全娱乐市场、音像市场、演出市场、艺术培训市场、网吧市场等十大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十一五”期间,区内积极引导和培育大规模综合娱乐场所、大型音像制品专卖店;基本实现无赌博机型、机种存在;逐步使全区正版音像制品、正版图书占有率达到100%;建立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演艺场所及演出经纪机构;网吧市场按照统一规划、规模控制的原则,向规范化、连锁化、主题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全区按1万人设置一家网吧的标准拟定总量,同时坚决取缔“黑网吧”。
三、实现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目标的主要保障措施
(一) 加大投入,改善设施。
“十一五”期间,要加大财政和社会对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这是确保“十一五”规划如期实施的重要保证。一方面,要确保文化事业经费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尤其是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予以必要的经费保障,对立项兴建的公益性文体设施确保资金到位,确保全年财政支出的1%用于公益性文化单位举办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对代表地方特色的艺术表演活动和体现地区水平的艺术精品创作,予以政策倾斜和财力扶持;其次,要拓宽筹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制定并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特别是要鼓励和培育社会兴办文化体育产业,促进全区文化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再次,对现有和将要实施的文化体育经济政策,要不折不扣地予以充分实施。
(二)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先进文化的要求,遵循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自身规律,进一步深化文化体育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新路子、新办法。通过机制创新,一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办体育,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可鼓励部分文化体育事业单位参与经营,积极开拓市场,加快融入市场。努力提高文化体育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增加自身造血功能,增强内在发展动力。
(三) 转变职能,依法行政。
“十一五”期间,要逐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体育管理新体制,政府管理职能将在制定政策、支持重点、指导宏观方面运行,并且在把住市场准入关、依法行政、管办分离等方面具体体现,同时,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使政府从文化体育管理主体的地位中退出,在确保国有文化体育资产保值增值、健全文化体育行业组织、提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同时,让市场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