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视点
2006年江苏名牌产品申报工作早启动、早谋划
5月24日,我分局召集有关企业举行了2006年江苏名牌产品申报工作座谈会,共有15家企业的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传达了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江苏名牌产品管理办法〉的通知》(苏质技监质发[2006]79号)和《关于印发〈2006年江苏名牌产品申报评价指南〉的通知》(苏质技监质函[2006]8号)精神,详细讲解了2006年江苏名牌产品申报的要求和程序。并对有关企业提出了几点希望:希望有关企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打好申报江苏名牌产品的基础;希望有关企业维护好江苏名牌产品的声誉,持续保持产品的发展态势。最后,针对有关企业对申报要求、程序的疑问进行了答疑。
质监部门布置强制性认证产品专项整治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关于开展强制性认证产品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国质检认联[2006]118号)精神,根据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统一部署,我分局从2006年6月19日到2006年9月30日,对新北区市场上5类28种产品和5类28种产品的生产企业开展专项整治。本次专项整治的范围主要是电线电缆、照明设备、电动工具、家用及类似用途设备、电路开关及保护或连接用电器装置等5类28种产品。专项整治的内容主要有:1、严厉查处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内应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而未获得认证擅自出厂销售和进口的产品。2、严厉查处虚假认证、擅自变更获证产品或更换关键部件材料等行为。3、严厉打击伪造、冒用认证标志、认证证书等违法行为。通过本次专项整治力争以点带面,标本兼治,着力治本,以阶段性成果带动长效机制的建立,促进强制性产品认证市场的全面规范。
液化气瓶要办“身份证”了
6月1日,我分局正式启动气瓶使用登记工作,目前我区范围内6万只在用气瓶,都得领“身份证”。
国家质检总局于去年颁发了《气瓶使用登记管理规则》,并于同年10月1日起施行。根据此规定,凡符合使用登记的气瓶,将会拥有一个使用登记代码永久标识。今后,无论是过户、还是报废销毁,这个永久标识都不会改变。今后,使用者可以登陆相关网站,通过输入使用登记代码永久标识,来查询在用气瓶的相关资料及安全状况。
目前我区有11家气瓶充装单位,约有6万只气瓶,包括液体气瓶、工业气瓶、车用气瓶等。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今年年底前,气瓶使用登记率应达到80%以上.
这次登记中,有6类气瓶不予登记:一是无制造许可证单位制造的气瓶,二是擅自变更使用条件或者进行过违规修理、改造的气瓶,三是超过规定使用年限的气瓶,四是无法确定产权关系的气瓶,五是超过定期检验周期或者经检验不合格的气瓶,六是其他不符合有关技术安全规范或国家标准规定的气瓶。
在此提醒市民,如果市民家中还有自行掏钱购买的正常在用气瓶,建议市民通过出售等方式,委托气瓶充装单位进行管理。需要使用时,可以向充装单位租赁。
知识窗
市长质量奖成为深圳的“金字招牌”
“让市长质量奖成为引导企业自主创新、以质取胜的一面旗帜”。 2006年6月8日,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用六倍的激励打造深圳市长质量奖这块“金字招牌”,将奖金额从50万元提高到300万元。据悉,该项奖已成为深圳市政府各种奖项中奖金额度最高的奖项。 深圳市市长质量奖是一项与国际接轨,具有先进性和权威性,由深圳市政府设定的最高质量荣誉。自2004年6月启动以来,已成功评选了两届,有4家企业获此殊荣。此次市政府提高奖励金额的做法将在进一步增强奖项的辐射影响力,实现“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的历史性跨越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认清责任 形成合力严格监管
从2006年6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会议上获悉,截至5月1日,我国已经有22大类158种产品被纳入强制性产品认证(3C认证)目录,指定认证机构已经颁发3C认证证书222853张,获证产品涉及的企业数为44740家。据统计,我国目前已经颁布实施的3C认证实施规则73份,指定认证机构14家,指定实验室136家。在已经颁发的3C认证证书中,国内产品208541张,国外产品14312张;获证产品涉及的企业中,国内企业42619家,国外企业2121家。
国家认监委主任孙大伟出席会议并讲话。孙大伟说,今后各相关部门一要高度重视3C认证工作,严格管理,站在维护国家和消费者利益的角度,做到责任、人员、措施和投入四到位,不断提高认证质量和水平。二是要形成合力,各部门、机构、组织,坚持统一管理、共同实施的机制。三是要坚决落实规章制度,政府监管部门、指定认证及检测机构、广大从业人员和获证企业都要对照法律法规,认清自己担负的责任并认真履行。
牙防组风波”带给国内企业惨痛教训
全国牙防组被指责不具备认证资格后,一批国产品牌牙膏因此受到牵连,损失严重。此次事件警醒国产品牌牙膏生产企业,应当切实学习跨国企业的管理经验,强化依法经营意识,以此保证企业的健康成长。 全国牙防组成立于1988年。1995年对一家跨国公司的牙膏进行了认证,至今共认证了9种产品。看到国际品牌牙膏通过全国牙防组认证促进了销售,一批国产品牌牙膏也开始跟进。“我们不去认证,意味着我们主动放弃一部分消费者。” 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梁英奇说。全国牙防组不具备《认证认可条件》规定的认证资格,其认证活动受到质疑。而正因产品包装上印有相关标识,一些国产品牌牙膏在全国牙防组认证风波中受到冲击,厂内产品被迫封存,市场产品遭受撤柜。据统计,目前仅两面针公司库存含“全国牙防组认证”标志的包装材料就有10个规格品种,可生产牙膏1100万支,库存成品142.5万支;含“全国牙防组”标志包装材料共18个规格品种,可生产牙膏1705万支,库存成品355万支。同时,一些部门对两面针公司采取了撤柜、查扣、处罚等处理。 相对于国内企业,一些跨国公司在这次风波中损失较少。据一些曾经在某国际品牌牙膏企业工作的业内人士透露,这个跨国公司曾大打“全国牙防组认证牌”,借“权威认证”大受其益。而当我国有关认证认可条例出台后,这家公司迅速做出调整,取消了相关标识。“跨国公司的这一举动,并没有引起国内同行的注意。”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跨国公司的一个小小变化,背后往往意味着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但国内企业却不够敏感。”他说,这起事件还暴露了国内企业的合法经营意识的缺位。早在去年,个别地方工商部门就开始查处相关产品了。跨国公司往往从一个销售点发现的问题,查找整个产品存在的缺陷,进而迅速根据法律、政策的变化调整战略战术。而国内企业往往不相信法律,更相信“桌面下的交易”,采取的手段是一种“救火式”的“摆平”。结果本想“抄近路”获得大效益,却支付了更大的学习成本。这位业内人士说,在依法生产、经营方面,国内企业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他们一般不会主动去研究国家法律、政策的变化,只有当其行为遭遇了法律的“红灯”,才知道自己“错了”。而跨国公司有内设机构专门研究法律、政策的变化,主动利用法律来保护企业发展,同时规避了相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