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抓质量 我区产品质量指数稳步上升
2007年,江苏省共对我区63家生产企业生产的 64个批次的产品进行了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所抽产品所对应的上年销售收入为299129万元,其中检验合格产品所对应的上年销售收入为302480万元,产品质量指数为98.8(全市产品质量指数为97.7)。
“产品质量指数”是评价一个地区产品实物质量水平随着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产品销售收入为权数所反映的产品质量综合合格情况。它是反映地区产品质量水平的重要质量指标,是不同产品合格率的综合水平,其按年度计算的变动率可以用来反映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的变化。
我分局立足部门职能,切实加大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力度,落实八项具体措施。一、认真搞好企业普查,摸清企业产品执行标准、计量和质量管理方面的底数,建立企业质量技术监督档案,实行“服务卡”制度,有针对性地帮扶企业; 二、帮助企业建立“四个”体系,即:建立标准化体系,规避风险,突破技术壁垒;建立计量检测体系,确保计量数据准确可靠;建立质量检测体系,把好产品质量出厂关;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全面提高我区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三、做好名牌培育工作,帮助企业开发创造优质产品,打造名牌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依据职能作用和系统优势建立行政执法与专家服务相结合的后处理机制,加大对不合格企业的服务力度,帮助企业查找问题症结,促使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产品上水平、上档次;五、建立健全认证认可服务体系,完善覆盖全区的咨询服务网络,帮助企业搞好培训,使更多的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 六、完善标准查询服务系统和WTO/TBT咨询服务系统,扩大标准容量和WTO成员国的标准、技术法规及合格评定的信息量,为企业与国际惯例接轨、扩大出口提供快捷的标准信息服务;七、开展亲企活动。分局干部定点联系帮扶企业,在帮扶企业的同时,进一步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八、发挥检验、检测技术人员上的优势,举办管理及经营者参加的质量技术座谈会,请专家进行辅导。帮助企业走规范经营、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通过八项具体措施的落实,从源头抓质量对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拉动作用正在日益显现。尤其是2007年以来,我区的产品质量指数稳步上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9,比全市产品质量指数高了1.1。
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确保食品安全
2007年12月21日下午,在春江镇政府会议室,区质监分局与区农林局一起举办了《新北区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班》,新北区各镇(街道)、农业服务站、蔬菜生产企业等单位的30名同志参加了会议。
本次培训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农林局专家讲解《科学使用投入品确保农产品安全》知识;质监局业务骨干详细介绍农业标准化方面的知识以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意义、方法及过程。
这次培训也是进一步配合国务院、国家质检总局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作宣传方案,对促进我区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确保农产品安全,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有着积极意义。
黄酒选购小常识
黄酒是以稻米、黍米、玉米、小米、小麦等粮食为主要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压榨、过滤、贮存、勾兑等工艺生产的发酵酒。黄酒酒精度低、耗粮较少、富含多种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和对人体有益的矿物元素,营养丰富。
一、黄酒根据其含糖量的高低分为以下4种:
1、干黄酒:“干”表示酒中的含糖量少,糖份都发酵变成了酒精,故酒中的糖份含量最低,总糖含量低于或等于15.0g/L。干黄酒的代表产品是元红酒。口味醇和、鲜爽、无异味。
2、半干黄酒:“半干”表示酒中的糖份还未全部发酵成酒精,还保留了一些糖份。在生产上,这种酒的加水量较低,相当于在配料时增加了饭量,故又称为 “加饭酒”。总糖含量在15.0g/L~40.0 g/L。我国大多数高档黄酒,均属此种类型。如加饭(花雕)酒。口味醇厚、柔和、鲜爽、无异味。
3、半甜黄酒:半甜黄酒采用的工艺独特,是用成品黄酒代水,加入到发酵醪中,使糖化发酵的开始之际,发酵醪中的酒精浓度就达到较高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酵母菌的生长速度,由于酵母菌数量较少,对发酵醪中产生的糖份不能转化成酒精,故成品酒中的糖份较高。总糖含量在40.1g/L~100 g/L。代表产品如善酿酒、即墨老酒等。口味醇厚、鲜甜爽口,酒体协调,无异味。
4、甜黄酒:甜黄酒一般采用淋饭操作法,拌入酒药,搭窝先酿成甜酒酿,当糖化至一定程度时,加入40-50%浓度的米白酒或糟烧酒,以抑制微生物的糖化发酵作用,总糖含量高于100 g/L。代表产品如香雪酒、福建沉缸酒。口味鲜甜、醇厚,酒体协调,无异味。
二、消费者在选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优先在正规的大型商场、超市中购买知名品牌的产品。
2、选购时可从产品名称、产品类型(含糖量)来判别黄酒种类,以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产品。最好不要购买散装黄酒。
3、选购黄酒时,酒液呈黄褐色或红褐色,清亮透明,允许有少量沉淀的产品为佳。如酒液已浑浊,色泽变得很深,最好不要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