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局2004年工作思路
2004年,我们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两个率先”总揽全局,牢固确定与时俱进的观念,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的机制,切实把握与时俱进的方法,不断强化与时俱进管理,抢抓新机遇,凝争先之心,聚拼搏之力,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努力实现全区经济的新跨越。
一、主要奋斗目标
(一)总量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0亿元,增长25%。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69.7:26.3;财政收入23.7亿元,增长30%.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工业目标:工业总产值380亿元,增长40%,其中自办规模以上218亿元,增长45%;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60亿元,增长40%,其中自办规模以上217亿元,增长45%;工业实现利税29亿元,增长40%,其中自办规模以上19.4亿元,增长40%。
(三)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增长50%,其中自办112亿元,增长50%;工业投入85亿元,增长60%。
二.重点工作任务
围绕全年奋斗目标的全面超额完成,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着力培育工业新经济增长点,加快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一是培育一批新经济增长点。对梅特勒-托利多、生化千红制药、不二精机、旺达包装、华源蕾迪斯、新东化工、诚达化工等54个、总投资54.33亿元的上年竣工工业项目全力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切实帮助解决其在竣工投产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使其尽快投产见效。对国力钢铁、东昊化工、东风汽车、发利达电子、普勒赛斯精密机械、龙宇颜料、东嘉棉麻、亚邦集团、第八纺织机械、常科彩钢板等141个新增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工业企业加大扶持培育力度,使其尽快达产增效,确保新增销售99.65亿元,占全部新增销售的85%以上。二是发展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加大对大企业、大集团的培育力度,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集聚,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各类工业园区为板块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增强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确保年内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70家,其中当年新增26家;培育销售超20亿元的国力钢铁、常林股份工业企业2家,销售超10亿元的常恒集团、华源蕾迪斯等工业企业4家,销售超5亿元的龙宇颜料、新东化工、伟创力电子、诚达石化、东风汽车、常隆化工、小松工程机械等工业企业12家以上。到“十五”期末,培育销售超10亿元以上的中天钢铁、旺达造纸、八纺机、安德利聚酯、科勒动力、柏玛微电子、兴荣高科、常茂生化、迪讯科技、东昊化工、建滔化工、现代(江苏)工程机械、国电常州电厂、新湖石化、华源蕾迪斯、伟创力、太平洋印刷、太平洋电力等大企业、大集团26家以上。三是推进一批工业园区建设。以区划调整为契机,以规划为龙头,明确产业定位,鼓励园区优化扩张和裂变组合,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园区新格局。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着力提高园区单位面积投入产出水平。力争化工园区、电子园区、环保园区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21亿元、11亿元和4亿元,乡镇、街道工业园区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使工业园区的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四是改制一批国有集体企业。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构建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加快一批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步伐。上半年完成武进铁合金厂破产终结程序,在破产期间尽快委托中天钢铁公司先进行生产自救,节约改制成本,为新企业接盘后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年初对武进水泥厂进行全面审计,提出改制方案,报区政府审核;诚信铸锻厂待法院判决后,进行全面审计,提出公开拍卖方案;年初完成区供销社及其下属企业的改制;对区内一批国有集体企业改制进行培训指导。
(二)着力壮大道口经济,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一是壮大道口经济。加快长城路商务区建设,积极推进星北、府琛、银座、富都、友邦、明都、移动通信等商务楼的开发建设,争取一批交付使用;重点抓好江南五金机电城、塑料化工市场、月星二期、长贸二期、现代礼品城、罗吉士建材超市、河海灯具等专业市场的建设进度,争取2-3个市场建成开业;加快推进奇瑞、现代、丰田、东风、悦达等汽车4S店的建设,争取早日开业,形成常州北部中高档汽车专营区;同时加强罗溪道口、薛家道口市场群体的规划建设。力争全年市场交易额达到66亿元,比上年增长38%。二是建设物流高地。全面启动录安洲深水码头、综合物流园区一期、江苏烟草常州物流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完善嘉迅物流中心、常州港石化码头、件杂货码头物流配套设施,增强服务功能,加速构筑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和全程物流服务,加快区域物流中心的建设步伐。三是开发旅游资源。加大对中华恐龙园、太阳岛休闲区等旅游景点的投入,加快龙虎园、飞宏育乐二期及香格里拉酒店、长兴楼酒店、鹤轮大酒店等旅游景点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形成现代旅游休闲区。四是完善社会服务。积极发展房地产业,有序推进成片开发,提高品位,以社会服务中心为重点,扶持社区服务业发展,健全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法律服务及市场中介等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城市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
(三)着力加大全社会有效投入,确保重点项目顺利推进。一是在投资总量上求突破。根据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初步汇总的情况,2004年将组织实施243个项目,当年计划投资203亿元,比上年翻一番多。按投资行业分:农林水利项目8项,当年计划投资1.3亿元;工业项目171项,当年计划投资118.3亿元;基础设施项目24项,当年计划投资56.2亿元;社会事业项目5项,当年计划投资1.9亿元;三产项目9项,当年计划投资1亿元;市场及旅游项目14项,当年计划投资9亿元;房地产项目12项,当年计划投资15.3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地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环境。二是在投资管理上求突破。简化行政审批,提高服务水平,主动帮助投资主体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协调解决项目前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分类指导和管理,全面实施政府投资项目招标代建管理办法,开展项目的效益评估。组织开展好“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组织实施奖”、“优秀项目奖”单项考评。继续落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目标责任制,将全区投资指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强化目标管理,订责任、订措施、抓落实、抓检查,一级保证一级,确保全区目标全面完成。三是在重点项目推进上求突破。从总投资超1000万元以上的234个工业、三产在建项目中,选择铁本钢铁、国电常州电厂、科勒全球动力设备(常州)、建滔化工、旺达纸业、大成集团、安德利聚酯、莱尼电气线缆、现代(江苏)工程机械、塞米微尔电子、泰国三友机器制造、太阳岛休闲项目、常州移动通信、4S汽车店等30个左右作为区重点项目加以推进。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加大考核督查力度,建立健全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建立重大项目和重点外资项目绿色通道制度,协助企业办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等项目前期报批报建手续,及时跟踪检查乡镇、街道、专题园区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切实帮助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确保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四是在争取上级支持上求突破。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选择规模大、竞争力强的重点企业和民营骨干企业,争取有更多的企业列入上级“双高一优”项目、技术创新项目和国债项目。对一批有经济实力的中小企业和有增长潜力的企业,特别是优秀民营企业,认真组织项目申报,争取更多的项目获得省、市贴息支持。争取工业项目省级贴息341万元,比上年增加124万元,市级贴息280万元,比上年增加121万元;争取三产项目省、市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贴息200万元以上。
(四)着力强化安全生产,严防重大事故发生。一是健全责任制。针对全区安全事故居高不下的严峻形势,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主要领导追究责任制,严格实行“一票”否决。二是加大普法宣传。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网络和群防群治网络,普及安全生产法律知识,设置安全生产举报电话,举办法律法规专题讲座和学习班,形成全社会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围。三是严格执法。把2004年作为新北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年,开展联合执法和专项执法。针对2003年全区162家化工企业经省、市验收考评不合格的87家企业,加大监管力度,尤其对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整改不力或拒不整改的、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未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执行并经多次教育不改的单位和相关人员,坚决依法查处,该关停的坚决关停。四是开展专项整治。围绕安全监督管理的重点,组织开展好矿山、建筑、化工、交通等专项整治工作,消除事故隐患,堵塞管理漏洞,防止重大事故发生。
(五)着力完善目标管理,搞好规划编制和调查研究。一是完善政府目标管理内容。把沿江开发目标、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全市开展“三个第一”和“六个前十名”的竞赛活动的有关内容纳入全区目标管理体系,组织编印好《常州市新北区2004年目标任务》(蓝皮书)。二是强化目标考核。改进目标考核评比办法,在目标的分值、奖励的设定上体现分级分档的原则,充分发挥目标管理的激励作用,完成《常州市新北区目标管理考评细则》的修订完善,进一步营造“以发展论英雄,以进度论成败,以实力论地位,把对经济绩效的表彰奖励作为第一导向”的良好氛围。三是做好规划编制。按照国家、省、市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十一五”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区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新观念,在认真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常州市新北区“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同时开展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工业支柱产业发展规划、服务业发展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专题园区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四是搞好调查研究。围绕事关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积极进行超前研究,提出政策建议。重点开展以提高土地效益为重点的经济增长动力机制、以企业属地管理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和以人为本的居民收入增长措施等课题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供区领导决策参考。
(六)着力优化统计服务,切实做好价格监管。一是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推出新举措。通过扩点建户,完成全区600家农村住户、100家城市住户的统计调查工作。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通过建立健全部门统计制度,及时有效地进行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二是统计调查分析服务争取新作为。针对经济问题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和专项调查,多出“短、平、快”的调查分析报告;针对各级领导关注的问题,充分利用统计资源优势,力争在结构分析和比较分析上有所突破;针对全区经济的目标任务,提供准确、及时的统计数据和预警、预测统计报告。三是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实现新突破。实现区局与乡镇、街道统计站的联网直报;推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联网直报;加强统计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局域网建设,提高统计效率和服务水平。四是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建立健全区乡镇统计网络和部门统计网络,规范统计行为,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高质量地组织好全国经济普查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五是积极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价格环境。严格收费管理,完善“收费许可证”、“付费登记簿”和收费价格公示制度,提高收费透明度,杜绝各种乱收费行为。六是严格价格监督。积极发挥价格监督网络和价格监督员的作用,加强价格监管,从严查处涉农、涉企和教育等系统的乱收费行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七)着力加强自身建设,争当廉洁高效排头兵。首先,坚持把学习放在首位继续加强。组织全局同志认真学习好、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从自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出发,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增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能力。其次,坚持把“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作为目标与时俱进。通过充实调整,优化组合人员结构;通过建章立制,规范个人行为,调动积极性,发挥创造性,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当好市场主体的服务员,争做党政领导的好参谋。第三,坚持把行政效能建设列入重点常抓不懈。牢固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大力倡导求实、务实、落实之风,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在真抓实干上下功夫,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组建一支团结向上、奋发有为的经发队伍,争当廉洁高效的排头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