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局2005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局上下努力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年度目标任务,大力弘扬“三创”精神,狠抓队伍和作风建设,强化各项工作举措,努力推动全区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一、主要责任目标1-9月完成情况及全年预计
1、地区生产总值: 1-9月,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82亿元,同比增长24.53%,完成年度目标的75.99%,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7.08亿元,同比增长27.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76亿元,同比增长19.76%。
2、工业经济:1—9月,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79.79亿元,同比增长33.27%,完成年度目标的76.42%;产品销售收入372.63亿元,同比增长35.23%,完成年度目标的77.79%;工业实现利税24.06亿元,同比增长13.95%,完成年度目标的66.1%;工业实现利润15.47亿元,同比增长17.11%,完成年度目标的71.29%。其中自办列统规模以上工业1-9月完成总产值232.87亿元,同比增长39.76%,完成年度目标的79.21%;产品销售收入完成231.56亿元,同比增长39.16%,完成年度目标的79.03%;实现利税14.61亿元,同比增长14.29%,完成年度目标的68.27%;实现利润9.7亿元,同比增长14.55%,完成年度目标的69.78%。
1-9月,完成镇(含街道)工业总产值245.63亿元,同比增长38.41%,完成年度目标的73.98%;产品销售收入239.89亿元,同比增长41.4%,完成年度目标的75.2%;工业实现利税15.24 亿元,同比增长19.37%,完成年度目标的62.72%;工业实现利润9.19亿元,同比增长24.47%,完成年度目标的64.27%。
3、固定资产投资:1—9月,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9亿元,同比增长22.64%,完成年度目标的74.63%,其中工业投入71.79亿元,同比增长24.09%,完成年度目标的82.05%,其中:区自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2.92亿元,同比增长27.64%,完成市下达年度目标的86.49%;工业投入70.95亿元,同比增长51.07%,完成市下达年度目标的92.14%。
根据前三季度主要经济目标完成情况,结合当前经济运行态势,预计2005年全年:
1、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2亿元,同比增长24%,完成年度目标的101.9%;
2、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500亿元,同比增长30.88%,完成年度目标的100.6%,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完成485亿元,同比增长31.7%,完成年度目标的101.3%,工业利税完成35 .5亿元,同比增长21.91%,完成年度目标的97.5%;其中自办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300亿元,同比增长37.61%,完成年度目标的102%,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完成298亿元,同比增长37.27%,完成年度目标的101.7%,工业利税完成21.5亿元,同比增长25.66%,完成年度目标的100.5%;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2亿元,同比增长30%,完成年度目标的100%,其中:工业投入91亿元,同比增长35.3%,完成年度目标的104%。区自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0亿元,同比增长41.43%,完成市下达目标的109.2%,其中:自办工业投入90亿元,同比增长51.95%,完成市下达目标的116.9%。
二、重点工作任务开展情况
(一)高起点、高标准完成区“十一五”规划编制及相关各项工作。
一是在听取市发改委意见和深入吸收前期专题调研成果的基础上,初步编制完成“十一五”总体规划(讨论稿)。二是创新规划编制方法,广泛邀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提高公众参与度;配合区委、区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区“十一五”发展战略研讨会,进一步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三是精心组织实施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组织做好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10个重点专项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四是起草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和说明等两个重要文件,为明年1月份“十一五”规划提交区人代会审议做好准备。
(二)政策扶持、优质服务,推动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
一是着力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深入现场,跟踪服务,积极推进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全区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75个,计划总投资达138亿元,计划投入60亿元,到目前为止已累计投入56.5亿元,占全部工业投入的71%。德州仪器、恩梯恩精密轴承、普勒赛斯精密机械、江南水处理设备等54个项目竣工投产。这些项目将为下一轮的经济增长带来强劲动力。
二是积极推动乡镇工业集聚发展。切实抓好春江化工、西夏墅纺织、孟河汽摩配和薛家机械等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申报省、市财政贴息。
三是完善企业技改贴息资金政策。编印了《产业政策汇编》,修订完善了《高新区(新北区)工业技术改造项目贴息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并制定了《高新区(新北区)工业技术改造项目贴息专项资金导向目录》,建立了新北区工业技术改造贴息项目评审专家库,对企业申报项目进行专家评审。
四是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起草了《提升民营经济综合竞争力实施纲要》,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到2007年底,全区民营经济主要经济指标比2004年翻一番。积极争取省、市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组织了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清洁生产、产业集聚、人才培训等各类项目20多个申报省、市扶持专项资金。
五是加强生产要素协调服务工作。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集聚,增强规模经济实力。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用地、用电、用汽、财税政策等矛盾问题,召开银企合作座谈会,积极引导企业及时调整生产,合理错峰、避峰和限电。
六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清洁生产。坚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技改节能降耗,培植一批资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竞争能力强的清洁生产企业,推动全区产业结构调整。组织了生化千红等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认定工作,并为天拓建材、盛世建材争取了新型墙体材料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先后两次邀请中德生态城市项目办公室德国专家来区指导清洁生产工作,并组织有关专家对3家企业的清洁生产进行了市级审核。
全区工业经济将在节能环保的新旗帜下实现规模上台阶,预计全区工业总产值达500亿元。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一是生产服务业发展迅速。长江塑料化工交易市场一期建设完工并试营业,目前已完成销售收入约7亿元,上缴税收1000多万元,市场二期即将开工建设;江苏国际塑化城一期8万平方米开工建设,预计年内完成投资约1亿元;积极推进保税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将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物流服务。
二是特色消费服务业渐成气候。富都商贸(香格里拉)饭店、金陵江南大饭店等五星级酒店的开业,加上年内即将完工的锦江国际大酒店、金城大厦等高档酒店、写字楼项目将进一步增强、提升我区的高档商务服务功能;长江自由贸易中心、月星家居两大专业市场交易平稳;汽车销售继续保持高增长,全年预计完成销售1万台以上,销售收入超15亿元,上缴税收总额超2000万元,奥迪、福特4S店等一批项目建成开业;餐饮业发展迅速,预计全年餐饮企业完成销售收入约2亿元;两大超市销售保持平稳增长,吉买盛1-9月份销售收入8908万元,每家玛7-9月份实现营业额 2900万元,欧尚、大润发超市项目、五星电器项目顺利签约,太阳城正式与铜锣湾签约,填补了我区大型百货的空白。
三是旅游业发展增势强劲。恐龙园1-9月份,入园人数128.4万人,营业收入约5118万元;春江镇新华村创建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验收通过,成为全区农业旅游新亮点。
四是房地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富都商务楼、中创时代广场结构封顶;滨江明珠城、新城府翰苑、长兴好日子家园等房地产项目陆续开盘并开工建设,优质居住环境吸引了全市市民的眼球,预售情况火爆。
(四)理顺管理体制,增强企业投资服务功能。
一是以企业投资服务中心机构调整为契机,完善、明确工作职能与职责。提出《项目投资协议书》会审制度和以《项目推进任务书》为推进实施依据的操作方法。
二是会同区行政服务中心建立了报建代理制度。召开了报建代理员工作会议,对项目报建代理员进行业务培训,明确了对区重点项目落实专人进行报建代理的实施方案。督促镇、街道及园区办建立项目推进专门机构,形成全区企业投资服务网络。
三是积极协调、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协调解决相关困难。重点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规划用地、提前开工、环保、消防、竣工验收等问题。配合铁本项目善后工作联络组,设法解决守候人员的生活问题,维护局面稳定,等待项目重组。受理企业投诉和企业求助,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出现的问题。
(五)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稳定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一方面,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工作。组织区内18家企业参加境内外融资上市工作培训班;申报常通高科和延申生物药业两家公司整体变更设立股份有限公司;落实了江苏常通高科、延申生物药业、千红生化等企业上市前的企业改制辅导;为银河电器争取年内实现香港中小企业科技创业板块上市做好基础工作。
另一方面,稳步推进企业兼并破产和改制工作。基本完成了常州荣立机械有限公司对常州诚信铸锻厂的兼并工作;完成了武进水泥厂依法破产的前期审计、评估及资料准备工作,并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完成了区供销社下属企业常州新区物资回收公司的歇业关闭清算工作,并对新北区食品总站进行了改制前期准备工作;对国际学校的股东、股权结构进行调整,并对学校内部人事制度改革进行了调研和指导。
(六)完善目标管理体系,深化投资立项审批改革。
一是组织编印《常州市新北区2005年目标任务》蓝皮书,修订了《常州新北区目标管理办法》和《2005年度常州高新区(新北区)目标管理考评细则》。
二是把全市开展的“三个第一”和“六个前十名”竞赛活动的有关内容继续纳入全区目标管理体系,把全区开展的“高扬创业大旗、塑造团队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中“创业立功”竞赛的考核评比工作与目标管理年终考核相结合,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做好评优评先工作。
三是改进审批方式,提高审批效率。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立项由审批制向核准备案制过渡方案,只要材料齐全、符合产业政策和投资强度,并且不涉及并联审批,都能承诺在一个完整的工作日内办结;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选址只要符合产业政策和投资强度即时办理。目前,共办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53项,其中工业项目187项,服务业项目24项,计划总投资220.55亿元。
四是根据国家和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对固定资产投资实行备案和核准制度进行了初步探索,制订了实行备案和核准制度的实施方案,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由审批制全面改为备案和核准制作好准备。
(七)大力加强收费监管,营造良好投资软环境。
一是加强收费管理,规范收费行为。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创优级发展环境的五项规定》精神,对全区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中介服务收费进行了多次清理,草拟了《常州高新区关于改进收费管理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及《实施细则》,并积极组织实施;全面实施《常州市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登记卡》制度,并对登记卡的使用情况进行督查,杜绝各种乱收费行为。完成全区收费单位的收费年审、统计、汇总及分析工作,及时办理《收费许可证》变更;加强教育收费、医疗收费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收费项目和标准。
二是加强价格监管,规范市场经营行为。继续加强对房地产价格、外供蒸汽价格、涉农价格的管理,组织开展新北区市场“诚信经营户”的评选活动。
三是强化价格检查,营造良好的价格秩序。积极受理各类价格举报、咨询、投诉,认真调查核实,清退违法所得;做好价格政策宣传和维权活动;加强市场价格检查,维护市场价格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八)精心组织各项普查,搞好统计服务工作。
一是高质量完成了经济普查工作任务。根据国家和省、市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实施经济普查工作。广泛宣传《统计法》和《普查条例》,加强普查业务知识的培训,确保数据质量;完成了数据汇总上报工作,并编写了《关于经济普查工作情况的汇报》和《常州市新北区经济普查法人单位名录》。
二是认真组织实施了人口抽样调查及其他调查工作。组建了2005年区、镇两级人口抽样调查工作机构,建立了全区人口抽样调查网络,制定了区人口调查方案,抽取调查小区,对调查指导员和调查员进行业务培训。目前,人口抽样调查正进入普查的入户登记和对登记质量进行复核阶段。此外,还完成了公众安全感及对政法综治工作满意度百户家庭调查,完成了企业投资与经营环境状况调查等。
三是着力抓好2004年统计年报工作。建立区局内部人员分工负责制及《镇、街道年定报工作考核办法》,确保各类各专业年报的工作进度和数据质量。
四是积极开展统计分析,做好统计服务工作。编印了两会服务材料《新北概览》;发布了《常州市新北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编印了年度统计年鉴;及时编印月度统计小册子,月度和季度统计预警预测分析;配合“十一五”规划编制完成了有关数据的测算工作。
(九)深入调查研究,完成好重点规划和调研课题。
一是围绕事关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完成了《常州高新区(新北区)沿江开发产业规划》(讨论稿)、《常州高新区三年发展纲要》、《新北区化工行业基本情况和发展思路》等课题。
二是配合“十一五”规划要求,撰写了《新北区“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回顾总结与基本经验》、《 “十一五”期间新北区经济发展难点、重点问题研究分析》等专题研究。
三是根据建立区级招商大平台的发展背景,对完善镇、街道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作了深入调研,撰写了《关于完善镇、街道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的思考》。
四是进行了“标准厂房情况调查”、“企业纳税情况”、“能效电厂项目潜力调查”、“江边化工企业情况”、“新北区市场发展战略”等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编制了《高新区“十一五”制造业规划》、《新北区服务业发展布局规划》和《物流业发展布局规划》等重点规划。
五是结合管委会下发的区重点调研课题,除了“十五”、“十一五”两篇课题外,我们还完成了《新北区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与产业竞争力研究》、《新北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新北区市场发展战略研究》、《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管理新模式的研究》等调研课题和论文,为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全局上下紧紧围绕年度目标任务,为保持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国家宏观政策研究的前瞻性不强,对经济难题的研究破解能力不够,在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二是业务学习不够,深入基层调研较少,在协调、解决经济发展突出问题方面,工作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三是对企业、基层的服务手段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展开和细化。对于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在下一步工作中重点克服和改进,努力提高驾驭区域经济和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