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常州市新北区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是全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开发思路,社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全区上下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区总目标,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和铁本事件所带来的影响,振奋精神,克难求进,开拓创新,着力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积极推进招商引资,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实现经济社会新跨越奠定扎实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加快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5亿元,比上年增加26.4亿元,增长25.36%,增速比上年加快2.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5亿元,比上年增长5.0%;实现二产增加值91.05亿元,比上年增长28.97%,工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2.21%提高到64.29%;实现三产增加值34.2亿元,比上年增长20%,增速比上年加快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8:67.8:27.4调整为4.0:69.8:26.2,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96%,超过92%的小康目标值。人均GDP达4000美元,超过人均3000美元的小康目标值。财政收入增长迅速。2004年,全区同口径完成财政收入25.62亿元,比上年增长40.34%,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9.62%,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56亿元,比上年增长45.3%,增幅列全市辖市区第一。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0.29亿元,比上年增长23.22%。金融存贷款余额全面增加,但增速由于受宏观调控影响比上年明显回落。全区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117.76亿元,比上年增长7.86%,贷款余额达100亿元,比上年增长22.15%,增速比上年分别下降43.28个百分点和42.8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结构有效调整,水利设施投入继续强化。随着各项利农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农民从事种植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04年,实现一产增加值5.25亿元,比上年增长5.0%;农业总产值10.17亿元,同比增长 6.3 %,其中多种经营产值7.72亿元,同比增长 6.48 %,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 75.9%。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区形成26个农业示范园区,完成调整农业种植面积10000亩,其中优质林果1000亩,花卉苗木1000亩,蚕桑1000亩,糯玉米2000亩,无虫害蔬菜5000亩。新办农业龙头企业3家,龙头企业完成销售5029万元。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继续强化,共投入资金5309万元,完成土石方226万立方米,疏浚河道41条,改造排灌泵站32座,建设集镇防洪工程、软件园防洪工程等共计13.4公里,建设节水灌溉工程32公里,全区水系防范与利用能力全面提高。
三、工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非公经济齐头并进。2004年,全区工业生产增速加快,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对全区经济增长的支持拉动效应更趋强劲。完成工业总产值382.04亿元,比上年增长40.93%,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68.26亿元,比上年增长43.71%;实现利税29.12亿元,比上年增长39.90%;产值、销售和利税增速分别比上年加快9.69、10.44和6.13个百分点。重点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达453家,比上年增加35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达76家,比上年增加27家;民营、三资企业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贡献份额不断提高,规模以上企业中民营、三资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154.28亿元和122.68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和 46.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95.22%,比上年提高近7个百分点,全区私营经济总量位居全市辖市区前茅。全区30家重点骨干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120.97亿元,比上年增长37.4%,伟创力电子、华源蕾迪斯、兴荣高科等9家重点企业增幅超过50%,其中:华源蕾迪斯、常林股份、伟创力电子分别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7.36亿元、15.65亿元、13.49亿元。工业经济新增长点不断涌现,新湖石化、新东化工、茂盛特合金等一批工业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新增工业总产值29.81亿元,对规模工业贡献份额达10.9%。镇、街工业持续高速增长,发展势头迅猛。镇、街道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9.52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38.65亿元,实现利税18.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84%、49.57%、36.74%。
四、 服务业
服务业蓬勃发展,市场建设方兴未艾。年末核准登记各类市场46个,其中消费品市场35个,生产资料市场11个。全年各市场交易总额达 50 亿元,比上年增长 18.9 %。江南五金机电城一期建成开业,总投资3亿元的长江国际塑化城开工建设,总投资9亿元的江苏国际塑化城积极推进,新长江贸易中心、月星国际家居广场成为装饰建材、家居集散地;随着大众、一汽、通用、现代、标志、马自达M6等汽车4S店相继建成开业,已实现汽车销售额14亿元,并形成初具规模的中高档汽车专营区。富都—香格里拉酒店已建成开业,投入总量列全市前十名,锦江国际大酒店、香树湾大酒店、金陵江南大饭店的建设、改造和升星工作已接近尾声,将成为区内餐饮服务业的新亮点。总投资1200万美元的每家玛超市项目签约进区,成为常州第一家经营超市的外商独资企业。天安花园、怀德名园、奥林匹克花园、府琛花园、中创时代广场等楼盘各具特色,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开发新貌,房地产开发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8.68亿元。中华恐龙园全年接待100多万人次,完成旅游业务收入 4600多万元。信息服务、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服务业发展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
五、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再创新高,内部结构更趋优化。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4.55%。各类在建项目380个,比上年减少67 个,平均每个项目完成投资由上年的2243万元增加到今年的
3286万元,增长46.5%,其中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 240个,比上年减少81个,亿元以上项目45个,比上年增加1个。当年新开工面积 312 万平方米,当年施工面积670万平方米,当年竣工面积 293.2 万平方米。投资结构优化,在各类投资中,工业投资增长较快,完成投资67.27亿元,比上年增长29.62%,占投资总量的53.87%,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圣戈班宏发、科勒动力、东昊化工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工业企业相继开工、建成和投产,形成工业经济增长阶梯,高新区、春江镇、西夏墅镇、纳科微电子等单位列全市工业后劲前十名。广达热力二期的竣工投产和国电一期的开工建设,将会缓解电力紧张状况,能源自给能力进一步增强。房地产投资增长迅猛,完成投资17.3亿元,比上年增长 50.2 %。有效投入的迅速增加,使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活跃,并为全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可靠基础。
六、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克难求进,利用外资质量提高。全年完成协议注册外资额5.5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帐额2.25亿美元。高新区、薛家镇、三井街道、纳科微电子等单位列全市外资到位前十名。当年新批外资项目104家,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达34家。利用外资质量有所提高,引进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如美国德州仪器、查特深冷设备,日本倪达摩尔科技、依诺克金属制品,法国圣戈班等一批产业链龙头项目和产业板块核心项目。引进内资成效明显。全年共引进内资企业1079家,注册资金达12.25亿元,其中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企业235家;500万元以上的企业67家。对外经济持续活跃,自营出口快速增长。2004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3.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69%,新获自营出口权企业、外贸公司45家,累计达200家,完成自营出口达6.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2.49%。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机电、轻工、纺织服装和精细化工。
七、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基础设施继续完善,环境治理有效推进。建成辽河路、嫩江路和黄河西路等框架性道路工程;组织实施空港产业园和出口加工区骨干道路;完成了天山路、科勒路等一批项目配套工程以及长江路、黄河西路、汉江西路等九条新建道路的绿化,全年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26.5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面积51.2万平方米,重点实施了百草苑、新龙小区、新魏花园、富民小区和百馨苑5个安置小区建设,开工建设安置房建筑面积212.7万平方米,竣工145万平方米。配合市有关部门加快推进江边污水处理厂、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录安洲开发和夹江大桥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省级社区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省、市两级验收。环境治理有效推进。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共审批建设项目环境登记表1530个,环评表176个,环保投资达1.31亿元。高新区环境管理体系顺利通过了复核评审,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复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授牌和省级园林城市考核验收。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关闭污染企业8家。
八、科技进步与教育事业
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2004年,通过努力探索和实施高新区“二次创业”重点工程,不断优化技术创新环境与条件,加快搭建专业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常州高新区博士后工作站经人事部正式批准,成为全市首家区域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和支持企业产学研活动,有效推进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常州软件园、常州“三药基地”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全年引进科技孵化企业65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经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8只,申请专利300余项。实施省、市级科技计划大幅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173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45.3%,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技术创新能力列全市前十名。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撤并顾村小学等7所村小;新建北郊中学、泰山小学均按时竣工投入使用;投入2000多万元,对农村中小学、幼儿园食堂及设施进行全面改造,有效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新桥中学、国际学校通过省三星级高中验收评估;区青少年业余体校成立。年末各类学校 55所,在校学生5246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5%,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0%。
九、社会保障与人民生活
社会保障成效显著,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全区养老保险扩面新增参保人数44137人,征缴基金17170万元,养老金社会化发放100%,全年新增岗位858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 %以内。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富民”政策的有效实施,农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取消农业税及附加和种粮直补等措施的执行到位,农民负担不断减轻,生活质量持续改善。全区共30.25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4.7%。全年发放低保金594.6万元, 3282户低保家庭计7857人从中受益。完成草危房改造799户;改造镇村道路72公里,重建、加固农桥35座,建成DN100以上自来水管道648公里。卫生文体事业迅速发展,服务设施得到改善。组织完成8个试点村的“清洁村庄、清洁家园、清洁河道”活动,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体系建设,健全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系统。民营华山医院正在建设中;区文化艺术活动中心落成并投入使用。建设国家级全民健身工程1个,省级健身点1个,市级健身点2个。计划生育工作扎实开展,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全年共出生人口 3859 人,人口出生率 9.71‰,人口自然增长率0.88‰,计划生育率98.8%,期内综合避孕率88%,年末户籍总人口40.21人,比上年增长 2.42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17667元,比上年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68元,比上年增长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