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常州市新北区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是新北区实施沿江开发战略,加快推进“两个率先”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建设“两个率先”先行区、实现富民强区的目标,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紧紧抓住招商引资这一中心,紧扣结构调整这一主线,抢抓沿江开发新机遇,大力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年的各项工作,努力化解了“非典”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常州高新区跻身全国先进开发区行列。
一 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全年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4.1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增速比上年加快3.7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速度近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亿元,比上年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70.6亿元,比上年增长27.71%;第三产业增加值2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5.2%,比上年提高0.74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6520元,超过人均24000元的小康目标值。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共完成财政收入18.25亿元,比上年增长30.46%,占GDP比重达17.5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中央级收入9.07 亿元,比上年增长29.39%,地方级收入 9.18亿元,比上年增长31.52%,财政支出8.63亿元,比上年增长21.18%。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08.76亿元,比上年增长51.14%,贷款余额81.81亿元,比上年增长64.95%,存贷比达75.22%,比上年提高6.29个百分点。
二 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特色产业快速壮大。按照新统计口径,全年共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5亿元,比上年增长4.6%,实现多种经营产值7.25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75.9%。农业产业化初现成效,全区农业结构调整面积累计达8.26万亩,百亩以上规模种养殖户达105户,农业企业达60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达26个,初步形成了甜玉米、芦荟、林果、珍稀菇等主导产品。依托种子更新、技术更新和知识更新,有效推进了冬作设施农业和良种推广体系建设,共推广省工、节本、高效农业新技术6项,申报无公害生产基地4.5万亩,申报无公害产品标识3只,全区有5只品牌被评为“常州市名优农产品”。全年赠送1000户农户《当代农业》和《常州农经知识》,帮助农民提高现代农经技术知识,投入资金380万元,在部分贫困村建成三座10万只规模养鸡场,并免费提供200户贫困农户畜禽林果苗种,扶持贫困农户增收脱贫。农业基础设施得到继续完善,共投入水利资金4200万元,累计完成土石方206万立方米,改造中低产田1.3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0.6万亩,重点疏浚河道19条,新建防渗渠57千米,扩改建排涝站、电灌站、泵站12座,配套大小沟渠建筑432座,灌溉和排涝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三 工业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速度效益双双提升。全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
271.08亿元,比上年增长31.24%,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56.25亿元,比上年增长33.27%,实现利税20.82亿元,比上年增长33.77%,产值、销售、利税增速分别比上年加快7.47、5.39、5.54个百分点,实现了产、销、效同步快速增长。全区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达418家,比上年增加61家,其中销售超亿元的企业49 家,比上年增加18家,规模工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96.35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91.4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实现利税16.21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完成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达72.4%,比上年提升1个百分点。重点骨干企业支撑强劲,全区30家重点骨干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86.5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常林股份、华源雷迪斯、小松工程机械等8家重点企业增幅超过50%,其中常林股份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5.1亿元,成为我区首家超15亿元企业。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梅特勒-托利多、龙宇颜料、诚达化工等一批工业项目年内相继竣工投产,新增工业总产值19.78亿元,对规模以上工业贡献份额达10.1%。民营经济迅速壮大,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9.33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7.1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97%和38.8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0.6%和50.8%。乡镇工业持续高速增长,发展势头迅猛。全年乡镇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1.09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9.56亿元,实现利税13.5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48%,46.12%和47.6%。
四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年末核准登记各类市场49个,其中消费品市场23个,生产资料市场11个,全年市场交易额42.06亿元,比上年增长27.07%。高速公路以南专业市场群初显规模,月星国际家居广场、新长贸中心、歌顿品牌服饰市场和新农机市场相继建成开业,世纪广场、明都汽车城和金田汽车城等一批汽车交易及零配件服务市场渐成气候,总投资4亿元的五金机电市场、三达交通市场、现代礼品城正处于紧张建设阶段。旅游业发展步上快车道,服务项目逐步完善,占地300亩的园博园如期建成,隆重举办了第三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中华恐龙园和园博园双园合壁,成为我市旅游板块新的亮点,全年接待140.93万人次,完成旅游收入5053.87万元,比上年增长31.89%。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共投入商品房开发资金11.53亿元,比上年增长20.85%,天安花园,蓝色港湾成为新理念的经典小区,怀德名园、府琛花园、SOHO现代城代表了现代品位住宅的发展方向,奥林匹克花园打破“城乡”界限,成为新的家居亮点。
五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再创新高,重大项目明显增多。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77%。全年各类在建项目447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321个,比上年增加209个,亿元以上项目44个,比上年增加19个,总建筑面积645.4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5.6%,其中新开工面积355.71万平方米,当年竣工面积106万平方米。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工业项目投资完成51.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63%,占全区投资比重51.77%,计划投资超百亿元的铁本钢铁,计划投资超亿元的韩国现代工程等一批大项目相继开工,华生制药、大贸车灯二期等一批项目进入试产,新东化工一期、旺达包装等一批项目陆续竣工投产,全区形成了筹备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良好经济增长后备阶梯。农村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农村投资共完成35.57亿元,比上年增长217.45%,其中三井、龙虎塘等5个镇(街道)投资总额突破5亿元,河海、薛家等8个镇(街道)投资增幅超100%。技改投入大幅提高,全年技改投入共完成35.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28%。
六 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对外经济持续活跃。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74家,比上年增长74%,新批合同外资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9% ,实际利用外资2.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0.97%。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引进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达51个,比上年增加13个,其中包括一期投资4亿美元的美国INTEL8寸晶圆等3家总投资超亿美元的项目。工业项目优势明显,技术、资本密集型项目明显增多。在新批外资企业中,其中工业项目162家,占批准总数的93.1%,相继引进了韩国现代、泰国三友汽车、东风汽车、美国科勒等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投资额大、技术含量高的大项目。乡镇、街道招商成绩斐然,当年合同利用外资达4.47亿美元,占全区总额的50.75%,其中春江、新桥等3镇(街道)合同利用外资突破5000万美元。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全年自营出口达4.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96%,其中三资企业自营出口完成3.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21%。新获权的自营出口企业、外贸公司达57家,累计达149家,其中新增出口额500万美元以上企业14家,累计达23家。
七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0.51亿元,比上年增长271.86%,建成市政道桥工程22项,其中市政道路16条,总长15.4公里,河海路、黄河路、长江路已建成通车,基本形成“一环三纵七横”的城区道路主体框架。“六厂一站”公用设施源头工程建设顺利推进,高新分区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和日处理3万吨的江边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投运。全年改造村镇道路23条,总长55.37公里,完成安家桥等三座乡镇主干桥梁的重建和120座乡镇农用危桥的改造加固工作,基本实现了行政村道路黑色化。全年累计完成拆迁项目60个,拆迁面积达303.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33.5%。全年新增绿化面积20公顷,全区整体绿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完成了中心广场、汉江路景观绿化改造工程和河海东路、黄山路北段等16条新建道路的绿化施工,形成了道路两侧、中心广场和居民住宅区三管齐下的绿化格局。环境绩效持续改进,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环保投资达9400万元,环保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共关停6家污染企业和污染生产线,工业污水排放达标率达100%,创模、创建ISO1400国家示范功能区通过国家级调研,达到环保经济双赢局面。
八 科技进步与教育事业
技术创新扎实推进,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创业中心第三基地和冲电气软件研发中心,组织引进科技类孵化企业62家,申报省级工程中心1家,“三药”基地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三药”科技产业基地。高新技术项目的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共组织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9家,申报省高新技术产品、软件产品、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等各类科技计划110项,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2个,开发重点新产品35个,成果推广36项。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3.3%,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技术创新评介中,,我区增长速度排名第三位,荣获先进国家高新区称号。教育改革稳步推进,教育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成功引进了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启动了飞龙实验小学及泰山小学建设,撤并农村小学12所,完成了1所省示范初中,2所省实验小学和2所省示范幼儿园的创建工作。年末各类学校65所,在校学生5.5万人,专任教师2866人,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升学率96.4% ,高中毕业升学率95%。
九 社会保障与人民生活
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全区养老保险扩面新增13100人,医保参保职工新增4023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累计5725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缴率达到100%,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稳定在100%。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6500个,净增就业人数15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80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66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改造贫困户危房114户,农村改厕完成5131只,较好改善了农村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居住环境。卫生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176个,其中卫生院12个,卫生技术人员738人,20个农村卫生室创建成为合格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全年新增1个全民健身工程,6个省级全民健身点。积极应对非典疫情,强有力实施了各项防治措施,使我区成为“防非典安全区”。计划生育稳步推进,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全年共出生人口2363人,人口出生率5.8‰,人口自然增长率0.6‰,计划生育率98.5%,期内综合避孕率98%。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39.25万人,比上年增长2.5%。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5754元,比上年增长8.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879元,比上年增长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