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各委、办、局,区各公司、直属单位: 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和紫金山天文台预测,7月22日上午9:35分左右我国长江流域将发生本世纪最为壮观的日全食天象。本次日全食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从日食初亏到复圆长达两个多小时,其中全食持续时间最长可达6分钟左右,全食带将覆盖常州及邻近地区。由于日全食期间能见度下降、气温降低,会对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移动通信、城市安全以及高空、野外作业带来一定影响,也可能在部分人群中产生迷信猜测和心理恐慌。为切实做好应对工作,经区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是认真做好应急准备。各单位各部门要针对日全食发生期间因天空亮度骤变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和问题,进一步做好应急预案,细化工作措施,加强应急保障,积极做好各项应对准备工作。交通、城建等部门和通信、电力等单位要及早做好日全食应急工作的安排部署。 二是加强科学宣传力度。各单位各部门要利用此次日全食为科普宣传提供的良好机会,广泛宣传日全食的科学原理、观测方法和防护手段,扩大宣传知晓度和受众面。要重点对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企业做好日全食天象的科学解释和安全防范工作。要组织科普志愿者走进社区、农村和企事业单位,帮助群众掌握科学观测和防护知识,消除部分群众的迷信和恐惧心理。 三是强化应急值守。各单位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值守工作的领导,严格实行领导带班制度,密切关注此次日全食事件,及时掌握相关情况。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妥善处置,同时按程序上报,切实降低和减轻日全食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确保通信联络通畅。各单位各部门要对值班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和维护,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值守人员要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漏岗、脱岗,确保通信畅通,信息传递及时。
附件: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会《日全食对社会影响的专业论证报告》
二○○九年七月十七日
附件:
日全食对社会影响的专业论证报告 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会
2009年7月22日,我国长江流域地区将可观测到百年内最为壮观的日全食天象,包括科学界、教育界以及民间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对这次日全食进行观测和观赏。本次日全食也将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意义 日全食是指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球挡住全部太阳光球的天象,它是人们研究太阳大气的极佳机会。通常人们肉眼所见的太阳,只是它的光球部分,光球之外的太阳大气一色球层和日冕,都被淹没在光球的明亮光辉之中。日全食时,月亮挡住了太阳光球表面,在暗黑的天空背景上,相继呈现出太阳大气分层中的中红色色球和银白色日冕,天文学家可以在这一特定的时刻对相关天文学、物理学等问题进行观测研究: (一)日全食期间可以组织对太阳色球和日冕进行比空间望远镜和其他地面望运镜更多波段(包括可见光波段,红外波段,射电微波波段)和更高分辨率的成像和谱连续观测,从而研究有关太阳色球和日冕大气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组成,甚至其动力学演化,为建立更为精确的日冕大气模型提供准确的观测依据,为恒星物理,日地空间物理、空间天气预报研究提供基础性的第一手数据。 (二)日全食期间可以组织对水星轨道内小行星、近地小天体等的搜索和研究,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近地空间安全等提供依据和保障。 (三)日全食期间可以为引力波及其他基本物理问题的探索寻找答案。在历次的日全食观测中,科学家们都一直孜孜不倦地为这些基础的物理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四)在日全食期间还可以对地球电离层结构和扰动规律进行高时间分辨率的详细观测研究。 因此在每次可观测到日全食的地区,来自中国科学院各天文台站、各高校天文学研究组等都组织了一系列观测,并取得了大量观测结果,极大地推动着相关科学问题的发展。今年的日全食期间,除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以及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将组织相应的观测活动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及有关国家的科学家也将到我国杭州及周边地区从事观测研究工作。 二、科普教育意义 在地球上的同一个城市观测到日全食的机会大约每375年只有l次左右,同时还因为天气的影响,实际能观测到日全食的机会就更小。正因为其出现的机会不多,又发生在人类未知的天上,同时还会引起当地气温下降,湿度上升等异常现象,一些人往往对这种天象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在日全食现象发生前后,充分利用电视,报纸、互联网以及图书、图片展览等现代媒体技术向社会大众进行及时、准确、生动、形象的科普宣传和教育,是破除迷信思想、激发民众尤其是青少年们的科学热情,提升国民科学素质的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而且,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