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全区经济调结构、促转型,积极抢占新一轮制高点,全面启动专题科技园区建设,打造国家创新型经济示范区;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发展纲要实施,打造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提升区;全面构建国际标准的科技孵化器发展体系,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行区;全面整合优质社会化科技资源,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服务集聚区。
二、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全面启动专题科技园区建设,打造国家创新型经济示范区
牵头组织做好创意、光伏、生物医药、新能源车辆四大专业园区发展规划。
1. 完成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创建启动的基本布局。首先,以组织体系建设为基础,完善管理架构。一是成立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园区建设中的重大决策与考核等问题。二是科技局作为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的具体操作者,协助推动建立创意、光伏、生物医药、新能源车辆四个专题园区的组织机构,负责管理日常事务。其次,制定完善“一个方案、两套规划”。一是编制我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方案。以全市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方案为基准,编制高新区建设国家创新性园区方案,最大限度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为打造国家创新型园区奠定基础。二是编制四大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依据全区创意、光伏、生物医药、新能源车辆产业创新发展特色,分别制定四大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再次,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体系及办法,明确建设方向。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出发,围绕推进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加快建立导向明确、指标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着力引导全区上下在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过程中脚踏实地。最后,创新完善政策体系,激发创新活力。梳理现有政策,协调、联合相关部门出台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期内各促进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如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各园区扶持政策等),建立完善的与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相适应的科技政策体系。
2.以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为载体,强化功能支撑。围绕重点产业,加快研发平台、孵化平台、知识外包服务平台和投融资平台建设。创意产业:推进省产学研重大创新载体和创意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OKI的软件测试平台和卡龙的二维无纸动画制作平台的服务能力。推动建设江苏省常州市高新区快速模具研制公共服务中心。光伏产业:推进天合光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启动对光伏孵化器建设方案。监理具备国际认证资质的光伏产品检测中心。生物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太平洋美诺克与第四军医大学共建江苏生物抗体工程与药物创制研究院,积极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省重大研发机构。推动亚邦齐晖、康辉医疗器械建设院士工作站和省重点实验室。重点支持方圆制药承担的常州生物医药孵化器建设。加大已建常州高新区生物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推介工作和平台管理工作。新能源车辆产业:依托黄海客车、高博能源等建设纯电动汽车研发与工程化平台。推动星宇车灯、福莱姆建设车灯及车用电子产品、汽车涂料省级重点试验室。依托华冠信龙建设电气电子控制设备专业孵化器。依托市汽车摩托车配件行业协会,新泉内饰件、星宇车灯等国家认证重点实验室建立江苏省汽摩配件分析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3.以科技项目实施为抓手,巩固创新优势。围绕创意、光伏、生物医药、新能源车辆等重点产业,组织实施100项重点科技项目。重点推进一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示范效应强的骨干企业项目,争取上级科技资金1亿元以上。积极引导创意行业的常州金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基于3D流技术与嵌入式可逆复用技术的全流程网络游戏引擎”、光伏行业的佳讯光电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的“兆瓦级太阳能光伏发电逆变器” 等申报省科技支撑项目,促进同泰生物药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兽用狂犬疫苗”、黄海客车的“纯电动12m客车的研发与产业化”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壮大千红生化、华润包装等一批在核心技术及重大产品自主创新方面进入国内一流或国际先进行列的高新技术企业,打造长吉生物、冷源动力等一批快速发展和竞争优势明显的高科技成长型企业。
4.以创新型骨干企业培育为重点,放大产业优势。围绕四大产业园区建设,做强做大80家创新型骨干企业。一是突出重点,加强对拟上市企业的服务。强化骨干企业优势。全力支持、推动千红、康辉等规模企业上市。二是巩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后劲。继续做好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申报工作,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市创新型企业)20家,高新技术产品40个。三是落实好科技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好技术开发费用加计抵扣、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按15%征收等政策,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四是加强综合科技服务。为企业在整个创新活动过程中提供投融资等技术、人才、资金方面的服务。
(二)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发展纲要实施,打造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提升区
围绕创意、光伏、生物医药、新能源车辆等重点产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制定并组织实施《区域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全面提升我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1.实施知识产权创造培育工程。从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乡镇入手。一是培育专利申请大户。采取以宣传为先导、政策为引导、服务为主导的培养方法,充分调动企业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培育10家以上年申请量在50件以上的专利大户。二是培育重点产业战略对象。在不同产业领域尤其是创意、光伏、生物医药、新能源车辆等重点产业,开展对创意产业方面的软权著作权,生物医药产业的原料药和中间体的新产品、新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产权战略性研究。三是培育重点乡镇。根据街镇知识产权发展现状,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培育西夏墅、三井等3家以上年专利申请超300件的乡镇。
2. 努力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水平。一是在四大产业中选择30个有一定技术水平和带动作用的专利成果实施转化,把专利技术转化为市场优势。二是启动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项目试点。明年争取做成2~3家,努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3.积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一是,围绕重点企业:选择20家企业作为知识产权重点保护企业。为每个企业提供一位既是知识产权代理人又是律师的知识产权法律顾问,减少遭遇侵权的风险。配合区法院为每个企业提供一位知识产权联络法官。通过定期进行走访,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围绕重点产业:针对创意产业基地的软件及著作权容易遭侵权的特点,帮助基地争取成为市级以上知识产权重点保护试点。三是,加强专利执法。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专利行政执法“重心下移”后的工作质量,开展各类培训与研讨活动,努力提升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人员素质。联合相关部门督办重大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及司法机关的工作联系,加强执法协作与执法信息交流。
4. 推进知识产权规范化管理。一是继续推进企业专利大户的专利墙建设。为10家企业免费制作专利墙,使受益企业总数超过30家。二是在2009年选择20家试点单位的的基础上,再选20家企业作为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试点单位,建立知识产权书面管理制度。全年争取10家实施软件固态方式管理。三是引进2~3家国内知名专利代理机构,引入竞争机制。四是落实好专利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法规的知识产权导向作用。在高新企业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定以及科技项目立项、评审、成果鉴定、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管理工作中适当增加知识产权相关内容。
(三)全面构建国际标准的科技孵化器发展体系,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行区
重点支持以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重点、符合我区产业发展导向、面向海外留学生创业的专业孵化器的建设。
1.打造孵化器集群效应。围绕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采取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政府支持企业主导型三种形式,抓好专业孵化器建设。一是围绕四大园区建设,以产学研重大创新载体建设为依托加快建设创意文化产业重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围绕光伏产业园启动光伏孵化器建设准备工作,完成方圆制药的市生物医药孵化器的形态建设2万平方米。建设新能源车辆和智能电网为核心的常州市华冠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二是围绕区域特色经济,积极支持三井、西夏墅和孟河建设专业孵化器。三是针对快速成长科技企业和孵化器毕业企业的创新需要,积极探索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
2.突出孵化服务重点。围绕重点产业,以特色产业基地、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创业载体为依托,集中资源优势,重点服务宏微科技、集晟电子等30家孵化企业,促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壮大一批在核心技术及重大产品自主创新方面进入国内一流或国际先进行列的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快速发展和竞争优势明显的高新技术产品和企业。
3.强化投融资对接。建立产业引导基金,筹建区级孵化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30余家创业企业采取融资、担保和仪器设备租赁等方式与投资机构合作,完善创业企业投融资服务体系,降低中小企业的创业门槛和创业风险,使其纷纷向孵化器聚集。吸引海内外高素质人才尤其是领军型海归创业人才来孵化器创新创业,造就一批领军型创业人才和团队。
4.完善孵化服务功能。一是,与常工院等高校共建产业化试验工厂,探索建设承接孵化毕业企业的“科技企业加速车间”,降低企业的初创风险。二是,继续推进创业导师服务,为企业与专家提供面对面的交流机会,为企业提供贴身服务。
(四)全面整合优质社会化科技资源,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服务集聚区
1. 全方位推进产学研合作。以“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合作联动、产业化目标”为原则,以引技术、引人才、引机构为手段。一是围绕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实施校企联盟和科技联络员行动,制定和发布产学研合作指南,实施30个产学研合作项目。二是完善区镇两级产学研活动体系。引导、配合街镇围绕四大产业及区域特色经济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活动8场。三是引进和培育一批新的产学研合作机构。四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生物医药企业参加CPHI展会,组团出访俄罗斯开展国际技术合作。
2.拓展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建设。贴近产业集群,贴近企业发展,着眼于我区科技中介服务的长远性和根本性的突破,整合、集聚区域内外的创新资源,开展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建设,放大科技生产力,打造科技服务业雏形。一是结合高企协会活动,为联盟内现有入驻13家企业和签约的80余家企业家提供区内广阔的中介市场。二是针对四大重点产业,力争引进技术转移机构、律师事务所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超120家。三是集中精力为中小企业提供“附加值”更高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七大类专业科技中介服务,力争为区内200家以上企业提供500项科技中介服务。四是加强服务机构的规范管理,促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逐步形成若干家上规模、上水平的科技中介机构;会同有关部门,择优重点扶持一批基础较好、能力较强、业绩显著、信誉优良的科技中介机构,抓好一批创新型科技中介机构的试点示范。
3. 积极发展产业技术联盟。围绕区内重点产业,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建立1~2个产业技术联盟,建立官产学研金混合发展模式。集聚国内外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提升企业发展规模。通过多种手段发挥产业技术联盟在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信息和政策资源优势,引导和组织产业内重要技术创新主体形成前瞻性技术研发联盟;鼓励形成以重大项目的引进消化吸收、技术跨越式发展为目的的产业技术联盟和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际垄断的产业标准为目的的产业技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