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直属卫生单位:
现将《2009年常州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转发给你们,请各单位对照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
1、2009年常州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
2、2009年常州市新北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领导小组名单
3、2009年常州市新北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督导组
4、2009年常州市新北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应急专家组名单
二○○九年三月二十六日
附件1:
2009年常州市麻疹疫苗强化
免疫活动实施方案
麻疹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我市自1978年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之后,麻疹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2000~2004年平均发病率控制在2/10万左右。但自2005年以来,我市麻疹疫情出现回升,近期有加速上升的趋势,防制形势比较严峻。为迅速遏制麻疹疫情的上升势头,落实《江苏省消除麻疹行动计划(2007—2012年)》,有效控制并消除麻疹,决定开展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活动,现就具体实施方案制定如下:
一、目的
迅速遏制麻疹疫情的上升势头,降低发病率,构建长期、稳定的人群免疫屏障,加快消除麻疹工作进程。
二、强化免疫地区和对象
(一)全市所有8月龄—14周岁儿童,即凡是在1994年9月1日(初中二年级以下)~2008年6月30日期间出生的儿童(包括流动儿童),除强化免疫接种前28天内有明确麻腮风、麻腮、麻风、麻疹疫苗接种史者外,不论其既往有无麻疹疫苗接种史和麻疹患病史如何,均作为本次强化免疫对象。
(二)中、小学校,幼儿园的强化免疫实行属地化管理;幼儿园在园儿童接种麻-腮二联疫苗;其余对象接种麻疹疫苗。
三、工作指标
(一)以镇(街道)为单位,各目标年龄组应种对象强化免疫接种率≥95%。 (二)以幼儿园和学校为单位,应种对象强化免疫接种率≥95%。
四、时间安排
强化免疫工作分宣传发动、调查摸底、预约、实施接种、检查验收等几个阶段进行,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一)宣传发动阶段:2009年3月22日前,逐级开展强化免疫活动的动员与培训,完成接种人数的估算、各种统计报表的印发,疫苗预算、采购和落实等各项准备工作;以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政策和意义。
(二)摸底调查和预约阶段:2009年3月27日前,进行适龄对象调查摸底、登记。3月29日前,对摸底登记质量进行核查、做好疫苗冷藏运输、分发工作。填写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应种儿童登记与接种记录表,确定接种对象,并告知接种时间和地点。
(三)接种实施阶段:疫苗接种时间统一于2009年3月30-4月12日进行,4月13日—4月15日为查漏补种时间。
(四)评估验收及资料汇总阶段:各辖市、区和基层接种单位在强化免疫活动后,开展接种率快速评估,并及时汇总填报相关报表,录入电子表格并逐级上报。各辖市、区疾控中心于2009年4月22日前,将麻疹强化免疫活动汇总资料及总结材料报市卫生局及市疾控中心。
五、技术措施
(一)人员培训
各地必须高度重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业务培训,按照逐级培训的原则,辖市、区培训到镇(街道)、村(居)两级,市级参与、指导辖市、区级培训。在强化免疫正式实施前,各辖市、区必须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完成对镇(街道)、村(居)两级所有参加强化免疫活动工作人员的培训。业务培训要就适龄儿童摸底登记、接种点设置、接种准备、接种技术和异常反应处理、安全注射、注射器管理、相关表格填写、汇总等内容进行具体、详细的讲解,以确保强化免疫顺利进行。
(二)目标儿童摸底登记和预约
全面掌握目标儿童人数,提前做好所有应种儿童的调查登记工作,是搞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前提。要求摸底登记儿童数应超过登记在册建卡儿童数。
1、摸底登记方法:(1)入户摸底:农村和城市社区的8月龄~14岁散居及辍学儿童应由摸底登记人员挨家逐户地拉网式摸底调查,将目标儿童分自然村(居委会或街道、楼群)、分年龄组登记在《摸底与接种情况登记表》,同时给家长发放预防接种告知书(通知单),告知家长接种时间和地点,对学龄前儿童应告知家长接种时携带接种证。(2)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摸底:在园、在校儿童由学校教师分年级、分班级提供名单,登记在《摸底与接种情况登记表》,由学校将告家长书统一发放给学生,告知其接种时携带接种证。(3)人口流动较频繁的地区,可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摸底登记方法。
2、摸底调查时,应重视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以及边远地区儿童的登记。对发现的7岁以下未建卡、未完成常规免疫疫苗接种的儿童,应予以登记,补建卡、证,并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单位应对摸底登记结果进行核查、汇总,填写《摸底与接种情况汇总统计表》,并根据摸底儿童数、接种点数,计算各接种点每日可接种儿童数,以工作日为单位制定详细的接种实施时间表,上报县级疾控中心。
4、市、县级督导人员要对摸底调查质量进行评估,对未达到要求的地方进行补充调查或重新开展摸底登记工作。
(三)疫苗运输和后勤保障
疫苗的储存、运输要符合有关法规、规范的要求,凡不符合冷链储运要求的,不得储运疫苗类药品,建立严格的疫苗储运管理制度。为保证疫苗冷藏储存、运输质量,开展强化免疫前,各类冷链设备应保持制冷系统的良好状态。市级负责强化免疫所需疫苗、注射器在强化免疫活动前送达各地。辖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要做好各种物资的分配计划,保证疫苗、注射器合理分配和相关材料的印刷、分发,避免浪费。各辖市、区应在强化免疫活动前,将疫苗、注射器等物资下发至乡镇。镇(街道)、村两级应在开展接种前2~3天做好疫苗、注射器、表格等物资的接收和储存工作,并记录收、发情况。
由于本次强化免疫活动应种儿童多,工作量大,各地要切实做好人力、物资、车辆等方面的后勤保障工作。为应对可能发生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各辖市、区应做好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准备急救药品、救护车等抢救器材,随时处于待命状态。
(四)现场接种方式、接种点及人员配备
1、现场接种方式:以定点接种为主,同时辅以巡回接种、入户接种等方式。散居儿童的接种一般应安排在乡镇卫生院等预防接种单位内进行;在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内设置接种点,对在园、在校的适龄儿童进行接种。对于未到接种点接种的儿童,要采取再通知、再动员等措施,确保所有应接种儿童到指定地点接种。边远地区如有少量漏种儿童可采取入户接种等方式上门补种。接种期间如发现未登记在册的目标儿童,应作为应种儿童进行登记、接种,并计入应种汇总数。
2、接种点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预防接种单位一般应利用预防接种门诊设置强化免疫接种点。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要在卫生部门指导下,选择适宜的、符合预防接种条件、能保证接种安全有效的场所,如学校医务室、办公室、空教室等处设置接种点,禁止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室内开展接种。各接种点应合理设置等候、登记、接种、观察、疑似异常反应处理等功能分区,按要求配备接种工作所需的消毒器材、体检器材、肾上腺素等急救药品、安全注射器材等;要有醒目的标记,张贴强化免疫宣传画、横幅、接种禁忌告知等;并切实维持好接种现场秩序。
3、接种点人员配备:每个接种点应配备现场组织员、现场记录员和现场接种员等3类工作人员,现场工作人员数量要根据每天预约的接种对象数量进行适当调整。现场组织员一般由村(居)委会干部、学校班主任或校医担任,负责应接种儿童的通知、接待及接种现场的组织工作,并负责在现场向儿童家长宣传强化免疫相关政策和知识。现场记录员由乡村医生或防保医生担任,负责询问儿童健康状况、有无禁忌症,对可疑发热儿童测量体温,对无禁忌症的应种儿童进行核实和接种登记;对已接种儿童进行标记。现场接种员必须由经过培训且考核合格,具备预防接种人员资质的医护人员担任,负责对应种儿童进行接种,并在接种前再次询问儿童禁忌症情况。接种现场还必须备有急救药品,配备1-2名临床医生负责疑似异常反应的处置。
(五)设立巡回搜索组
在农村或城市社区,根据人口数量设立巡回搜索组,在强化免疫集中接种的后期,分片包干负责搜索所辖区域的适龄儿童,并通知儿童到指定地点接种。在集贸市场、车站、码头、城郊结合部都要设立巡回搜索组,反复巡回搜索未接种的适龄儿童,通知其到指定地点接种。
(六)现场接种
1、核实接种对象。接种工作人员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核对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确认是否为本次强化免疫对象。对于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者,工作人员应对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告知预防麻疹的相关知识,并在接种薄和接种证上记录。对于应缓种者,医疗卫生人员应交代补种的地点和时间。
2、接种前告知和健康状况询问。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麻疹疫苗的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同时,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对可疑发热儿童应测量体温,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由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在告知书上签字。对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的学生,可提前下发接种前告知书,并请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签字。
3、实施接种并做好登记。对受种对象实施疫苗接种,并做好接种登记,所有接种必须保证疫苗在冷藏保存条件下进行,儿童接受接种后必须休息观察30分钟后方能离开接种点。学龄前儿童应将接种记录登记到预防接种证上。无证或未带接种证者,应做好记录,强化免疫结束后及时予以补证或补登。在实施现场接种期间,实行日报告制度,以县(市、区)为单位每日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上一日接种人数、疫苗使用、疑似异常反应监测等情况。
4、严格安全注射措施。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在疫苗接种中、接种后严格执行安全注射规定。本次强化免疫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注射器领发、使用和销毁要进行登记,指定专人管理。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必须放入专用容器,统一回收交由指定单位销毁和处理。
5、麻疹疫苗接种禁忌症及缓种原则。
下列情况之一均为麻疹疫苗接种禁忌症: (1)患有严重疾病、急性或慢性感染者、发热者。 (2)有过敏史者(特别是对鸡蛋过敏者)。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缓种麻疹疫苗: (1)已注射免疫球蛋白者,至少应间隔4周以上方可接种麻疹疫苗;在接种麻疹疫苗后,至少间隔2周后方可注射免疫球蛋白。 (2)强化免疫期间如遇有28天内注射过减毒活疫苗者,可暂缓接种,并在间隔28天后再补种麻疹疫苗。
(七)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理
在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过程中,一旦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和卫生部有关要求,及时进行报告、调查、诊断和处理。如出现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或其它不良反应的,应立即按照《江苏省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卫生应急处理预案》进行报告和应急处理。
六、督导
各地要成立由卫生、发改和改革、财政、教育、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督导组,采取巡回和定点督导相结合的方法,对强化免疫活动进行督导,以确保强化免疫质量。督导内容包括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实施、社会宣传、人员培训、后勤保障、摸底调查以及现场接种质量等。在接种前进行督导时,应重点督导应种儿童摸底登记、宣传、培训、物资和接种的准备情况;现场接种阶段督导时,重点了解摸底调查质量、现场接种工作组织情况、知晓率等情况;强化免疫后期评估阶段督导时,重点进行接种率快速调查、资料整理、汇总和报告质量等情况。各级督导组应在督导活动过程中,将督导结果及时反馈被督导单位,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妥善解决。
七、评估
强化免疫现场接种前,各级督导员应对前期宣传动员、摸底登记进行评估,开展家长知晓率调查和儿童摸底调查质量评价。
强化免疫现场接种完成后,各辖市、区应组织开展强化免疫接种率快速评估。快速评估的重点是容易被漏种的人群和区域,如集贸市场、工矿企业、流动人口聚居地、边远地区和常规免疫管理薄弱的区域(如城郊结合部)。市级组织对县级的接种率进行快速评估,每个辖市、区一般抽查1个镇、1个街道、1所城镇托幼机构、1所农村小学、1处集贸市场或城郊结合部。市级督导人员参与快速评估,并随机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评估。
1、抽查常规免疫管理难度较大的1个镇和1个街道,各抽查1个村(居)委会,每个村(居)委会随机入户调查10名儿童,每个镇(街道)共调查30名儿童,其中8月龄~2岁、3~4岁、5~6岁(含6岁以上辍学儿童)年龄组各10名。
2、抽查1所城镇托幼机构和1所农村小学,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个班,每班随机调查数名学生,每校调查30名学生。
3、在集贸市场、车站或城郊结合部开展非入户调查,随机调查30名适龄儿童,分别在8月龄~2岁、3~6岁、7~14岁年龄组各调查10名。
如遇有儿童在强化免疫现场接种期间不在本地,也要调查但不计入统计结果。接种结果的判定以儿童或者儿童家长回忆,并核查接种记录为准。评估中发现未按要求接种的儿童,应进行登记并通知其家长或老师送其到指定地点进行补种。
完成快速评估后,要及时汇总分析资料,强化免疫接种率低于95%的单位,要认真分析原因,并及时进行查漏补种,确保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
八、资料收集和上报
本次强化免疫活动结束后,市、县、区各级应进行全面总结,包括组织动员、经费保障、宣传发动、业务培训、疫苗供应、冷链运转、摸底登记、现场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督导评价、接种率调查、数据汇总等各个方面,并按要求逐级上报总结报告与汇总报表;同时将本次活动相关文件、宣传、培训、接种报表等资料进行整理存档。
附:
2009年常州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知情同意单
表1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摸底与接种情况登记表
表2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摸底与接种情况汇总统计表(各级通用)
表3 强化免疫接种情况核查表(适用于各级)
表4 强化免疫接种率调查(适用于各级)
表5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现场评价表
尊敬的家长:
您好!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结合膜炎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临床症状,但常合并肺炎、心肌炎、脑炎和肝损害等。近几年,我市麻疹病例数明显上升,给儿童身体健康带来很大危害,而控制和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措施是接种麻疹疫苗。
因此,为迅速控制和降低我市麻疹发病率,保障您的孩子健康成长,全市统一组织安排对8月龄~14周岁儿童开展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不论以前是否接种过麻疹疫苗或患过麻疹,均作为本次强化免疫对象(但最近28天内有明确麻腮风、麻腮、麻风、麻疹疫苗接种史者不作为强化免疫对象),请您主动带孩子至指定的接种地点进行麻疹疫苗接种,接种单位不收取任何费用。
接种前家长应如实向医生反映小孩的既往病史和近期身体状况;有无家族疾病史和以往疫苗接种反应史,如果您的小孩有发热、患有严重疾病、免疫缺陷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有过敏史者(特别是对鸡蛋或新霉素过敏者)不得接种。空腹和疲劳时不宜接种,防止出现“晕针”。
接种后注意休息,不要做一些较为激烈的活动;多饮开水、注意保暖。小孩睡眠时应与大人分床而睡,室内禁止吸烟。
极少数人接种后可能出现接种部位红肿或发热或过敏反应等,请在接种后注意留观30分钟,如有任何不适,请及时向接种单位或医生报告和就诊。
接种前小孩有无上述禁忌症或不适,请注明:
监护人签名
接种医生签名
2009年3月
表1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摸底与接种情况登记表
市 县(区) 乡(镇 、街道) 村(居委会)
摸底登记员: 登记时间: 年 月 日 接种员:
编
号
家长
姓名
儿童
出生日期[1](年/月/日)
现住址
(联系电话)
居住状态[2]
既往麻疹疫苗免疫史(剂次)[3]
本次
接种
日期
本次未种原因[4]
备注
本地
流动
有
无
近28天内已接种
不详
[1]出生日期为公历。
[2]居住状态根据户籍是否在本地区作为判定标准。本地打√;本省流动打0,外省流动打3;
[3] 既往免疫史以接种证为准,无证者以接种卡或既往补充免疫记录为准,以上均无者视为不详;包括各种含麻疹成分疫苗;在相应栏内打“√”。
[4]未种原因:接种时外出=1,接种禁忌=2,家长拒绝接种=3,近28天内已接种含麻疹疫苗=4,其它请注明。
-------------市-------------县-------------乡(镇、街道) 填表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应种人数
实种人数
出生
本地儿童
流动儿童
合计
年份
总数
既往免疫史剂次
既往免疫史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9.1-
表3
强化免疫接种情况核查表(适用于各级)
地区
省统计局报告人数(1)
(1994-2004年)年报+(2005年以来)信息系统对象数(2)
摸底登记对象数(3)
实种儿童数
报告接种率1
报告接种率2
报告接种率3
表4
调查地区或单位
强化免疫接种率调查(适用于各级)
散居儿童
集体儿童
调查数
实种数
接种率
表5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督导表
被督导单位: _____ 市(区 )_____ 镇(街道)______ (接种点)
接种点负责人: 工作人员数:
内 容
是
否
一、冷链
1.如果麻疹疫苗和稀释液储存在冰箱中,查看该接种单位最近一个月的温度记录表,确认麻疹疫苗是否储存在2oC~8oC?
2.如果麻疹疫苗和稀释液储存在冷藏箱或冷藏包中,查看冰排是否处于溶化状态?
二、疫苗、器材的供应情况
完成下表
疫苗和器材
现有可用数量
3.本次强免领用麻疹疫苗数量(支)
4.本次强免领用麻-腮疫苗数量(支)
5.本次强免领用一次性注射器数量(支)
接种人数和疫苗使用量
人数、使用量
6.截至目前的接种人数
7.截至目前麻疹疫苗的使用量
8.截至目前麻-腮疫苗的使用量
9.根据接种计划,接种点是否有足够的麻疹疫苗和专用稀释液
10.一次性注射器的数量与强免人数量是否基本相等
三、接种点的组织
11.该接种点空间、采光、取暖等硬件是否符合接种基本要求?
现场是否拥挤?
12.是否安排巡回检查组/督导员负责该接种点的工作?
13.接种点分工是否合理?
14.该接种点是否有足够的桌椅供参与人员使用?
15.接种点是否张贴强化免疫接种的宣传画或标语?
四、接种记录
16.接种点前期是否开展摸底登记?是否挨家挨户摸底?
17.该接种点能否正确登记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接种信息?(核实原始登记的内容)
五、安全接种
18.接种前是否询问儿童的健康情况,并对可疑发热儿童测量体温?
19.接种点的医生是否准备了肾上腺素或氢化可的松等急救药品?
20.接种点的医生能否正确使用注射器?(观察至少2名儿童的免疫接种过程)
21.接种后是否留观30分钟(观察5名儿童)
22.工作实施期间是否发生了免疫接种副反应?
若有,是否按规定及时上报?
六、接种过程
23.接种部位消毒是否正确?(尤其不允许用碘酒消毒)
24.开启疫苗操作是否正确?是否准确吸取和注射0.5 ml的疫苗?
25.注射部位是否是上臂三角肌? 疫苗是否经皮下注射?
七、组织领导
26.是否成立强化免疫领导小组和督导组
27.领导小组成员是否参加了具体活动
28.是否已经完成了相关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工作
29.是否召开了有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参加的强化免疫的社会动员会
30.是否进行了电视、广播和报纸宣传
八、培训
31.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本级强化免疫活动的培训
32.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对乡(镇、街道)、村(社区、居委会)参加人员的培训
33.培训内容是否为强化免疫实施方案的内容
九、注射器使用质量调查
34.强化免疫所用注射器厂家:
35.强化免疫至今已经使用了多少支注射器:
36、你认为强化免疫注射器质量如何:□优 □合格 □差
37.如认为注射器质量差,请说明:
十、家长知晓率
38.根据该接种点位置,在城区、乡镇或市场等地随机调查5名适龄儿童家长对强化免疫知晓情况(针对疾病、接种时间地点、获得信息途径、活动的意义等)如果5人都能够正确回答则选“是”,有1人不能够正确回答则选“否”
督导意见:
督导员 工作单位 督导日期 年 月 日
附件2:
2009年常州市新北区麻疹疫苗强化
免疫活动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茅雪鹤 区社会事业局局长
成 员:朱蓉兰 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卫生局局长
卞优文 区教育文体局副局长
王福平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区卫生监督所所长)
联络员:汪中良 区卫生局局长助理、卫生处处长
臧亚东 区社会事业局教育处处长
张 迅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区卫生监督所副所长)
附件3:
2009年常州市新北区麻疹疫苗
强化免疫活动督导组
为切实加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督导,做到明确任务,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现将新北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督导组分工如下:
一、巡回督导组
朱蓉兰 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卫生局局长
汪中良 区卫生局局长助理、卫生处处长
联络员:沈世来 区社会事业局卫生处科员
二、定点督导组
第一组督导范围:三井、河海、龙虎塘
督导人员:周仲良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科科长
张 杰 区卫生监督所卫生监督科科员
第二组督导范围:新桥、薛家、安家
督导人员:张化龙 区卫生监督所卫生监督科科长
蒋 锋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科科员
第三组督导范围:百丈、魏村、圩塘
督导人员:朱 婷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科科员
谢贵骏 区卫生监督所卫生监督科科员
第四组督导范围:罗溪、西夏墅、孟河
督导人员:张旭初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科科员
宋项杰 区卫生监督所卫生监督科科员
附件4:
2009年常州市新北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
异常反应应急专家组名单
组 长:王福平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副组长:赵志刚 区薛家镇卫生院副主任医师
成 员:周仲良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管医师
朱 婷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师
孟春晖 区河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治医师
杜 康 区三井街道卫生院主治医师
蒋立成 区三井街道卫生院主治医师
徐佰先 区安家卫生院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