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大局,以突出一个中心、加快二个转变、提高三个水平、形成四个格局、构建五个新体系推进农业农村工作新发展。具体是,突出一个中心:突出农民增收为工作中心。加快二个转变:转变农业发展思维定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三个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提高农业设施水,提高科技贡献水平。形成四个格局:形成农业高科技生产新格局、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农业发展与环境生态协调新格局、农技推广新格局。构建五个新体系:构建现代农业生产新体系、构建装备新体系、构建科技滋长新体系、构建现代农业组织经营新体系、构建农产品安全保障新体系。 二、明年主要工作 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抓重点、攻难点,统筹兼顾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 (一)结构调整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积极组织开展万顷良田建设项目的实施。同时一是加快“双百万亩工程”建设进度。围绕“双百万亩工程”建设年度任务,加快罗溪、春江标准化粮田建设。二是加快农业园区建设。坚持特色兴园、科技兴园、加工强园、机制活园、合力建园。三是加快高效规模农业发展。加大高效农业扩面宣传引导,做到以点带面,推进一村一品建设。继续以四个千亩农业园建设为主体,积极引进项目,规范土地流转,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同时,以建设常州北部新城为契机,以服务于城市的蔬菜、花卉产业为方向,集中扶持发展蔬菜、花卉专业园,重点发展菜根香生态农业园、春海农业园、晶花种植园等,以专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带动全区高效设施农业的迅速发展。四是继续加大农业标准化建设。在继续加强宣传、培训,开展“三品”认定的基础上,将继续规范生产记录和销售台账等档案建设,增强农产品质量追溯能力;积极开展基地准出制度,实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示范企业建设,逐步提高全区农产品质量;继续引导农业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备案标准、注册商标、打造品牌、争创名牌,逐步实施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强化种植业产品农药残留、畜产品违禁药物残留和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检测工作,提高全区农产品上市前的自检率,把好农业生产的质量关。 (二)精心谋划水利建设。坚持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着力增强水利体系的整体功能,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全面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是修编《新北区水利规划》。由于京沪高铁、常泰高速、西绕城公路、川气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开工,太湖输水通道新孟河拓浚将要上马,原有水系格局被打破,势必对《新北区水利规划》作适应性调整。二是高标准抓好河道沟塘清淤。整村推进村庄沟塘清淤25个行政村,土方120万方。河道疏浚16条,确保水环境长效管护。三是精心谋划区级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强势推进三河抢险、新龙河拓浚、藻港河西支清淤等工作。临江东、临江西排涝站、藻港河、德胜河、新孟河的石驳护岸和李大河拓浚、机电园吕三河拓浚、录安洲加固工程尽快发挥效益。四是高度重视防汛工作。重点是沿江险工隐患、园区、集镇防汛。 (三)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促进三大改革。按照“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指导和服务工作,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引导农民依法签订书面流转合同,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签订、履行的指导,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为土地流转提供流转信息、合同签订、政策咨询、价格评估、纠纷调处等服务,为流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有发展、要规范、可持续”的要求,一手抓组建、一手抓规范。通过政策引导,大力推行“一品一社”,并以“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的“四有”标准,通过搞好业务培训、规范运行机制、出台扶持政策、落实税费减免等措施,使我区的合作组织发展再上一个台阶。三是稳步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结合高效农业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探索不同类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取得经验,加快推进步伐。四是积极完善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重点是根据现有资产存量,调整股权和股本,钆清并公布集体资产家底。推进已改制股份合作社规范运转,引导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组建联社,联合开发,增强实力。五是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方式创新;切实加强农村对农村“三资”管理的指导、监督和服务。围绕当前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现状,引导各地着眼于长效管理,因地制宜,落实措施,强化管理,一手抓示范村创建,一手抓薄弱村治理。 (四)完善新农村建设。着力打造村庄整治品牌,继续开展以“三清一绿”、“五化三有”达标村和小康家园示范村为目标的争创活动。一是继续抓好推进。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明确目标任务,坚持整治标准,在全面开展大环境整治的同时,重点抓好村主干道、活动中心、家前屋后的“三乱”清理及绿化的查漏补缺,力求达到“干净、整洁、自然”的效果。二是着力强化长效管理。建立健全村庄整治的长效管护机制、激励机制和考核督查机制,对保洁人员实行“定人、定任务、定标准”的责任制,消除管理盲点,提高保洁效果。做到整治一个、建成一个、巩固一个。三是进一步引导多元投入。特别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推动民营企业和农村结对共建小康家园,形成“企助村、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生动局面。四是积极引导提升内涵。探索村庄环境整治与园区建设、产业开发等结合的形式和途径,注重挖掘村级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加快整治向经济发展、功能配套、打造特色地和提高村民素质等方面延伸,整体提升全区村庄环境水平。 (五)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坚持和深化“夯基础强体系、抓防疫保安全、上规模促发展、调结构提质效”的工作方针,认真落实生态养殖、科学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关键措施,保持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畜牧业规模养殖发展。把发展规模养殖、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作为2010年畜牧业保供增收的重点来抓,生猪规模养殖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优化畜禽规模养殖结构,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在全区范围内深入开展生态健康养殖示范试点活动,按照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生态优良化的要求,建成5个以上规范程度高、辐射能力强的高标准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二是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科学防控。在坚持强制免疫、常年免疫、程序免疫的基础上,继续组织三大集中免疫行动。确保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0%以上,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80%以上,杜绝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流行。三是加强动物检疫监督工作。严格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监管,规范开展活畜禽产地检疫和生猪定点屠宰场检疫工作,依法推进动物防疫合格证条件审核、村级防疫员(协检员)和动物诊疗许可管理,全面推进以免疫识读器为手段的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