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条线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紧紧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使我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呈现出创先争优和科学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促进就业,普惠民生,大力实施保民生工程
我局积极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全力做好企业用工保障服务工作。1-9月,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422人,完成目标105.69%;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62人,完成目标153.39%,再就业援助328人,完成目标164%,企业人才引进6618人,完成目标94.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市定目标范围内。有效保证了全区就业形势健康、稳定发展。
1、契合需求,多措并举,扮好“红娘”。
(1)开展调查摸需求。围绕更好地服务于我区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两大支柱产业及创意、光伏、生物医药、新能源车辆等四大新兴重点产业企业,开展全区企业用工需求情况进行调查。
(2)上门走访解实情。组成“企业用工保障上门服务小组”,对区内星宇车灯公司、黄海客车公司等40多家星级企业、重点企业、缺工较多企业进行专访,现场提出解决建议,帮助企业化解用工矛盾。
(3)“春风行动”化需求。开展全区用工保障“春风行动”,截止10月底,已举办招聘会42场,提供需求岗位26752个。组织侨港澳资企业等10次专场招聘会、8场网络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11526个,近5000名应聘者与用人单位达成用工协议,开辟了“火车站企业招聘直通车”,利用“12580求职通”平台,及时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企业用工服务信息。
2、分类施教,提升质量,当好“培训员”。
全区开展了维修电工等12个工种,50多个班级12915名学员参加的各类职业培训。
(1)职业培训“助航”,提高劳动者就业素质。根据全区产业结构特点,开设了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工种培训,像春江的化工操作工,孟河的注塑工,西夏墅的刀具工等职业培训的开展,使培训更加“合口味”。对大学毕业生、“两后生”(城乡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进行了就业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的效应。
(2)创业培训“启航”,就业天地更宽阔。以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区、镇两级创业培训服务体系建设,为劳动者成功创业提供良好服务。逐步实现培训和后期跟踪服务网络化,以高校为主体对在校学生和全区各类有创业意向人员进行创业意识培训,对持有本区户籍有创业愿望的各类人员,进行“创办你的企业”(SYB)的培训。
(3)创新培训“模式”,让培训“见成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培训方式方法,采用校-政-企联合操作模式,使亚邦集团的维修电工技师培养、黄海客车的电焊高级工培训取得明显的成效。另外还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岗位要求的紧密挂钩。
二、主动给力,激发活力,大力实施人才集聚工程
截止年底,预计人才总量达到10.42万,其中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3043人,领军型海归创新创业人才159人,海外人才总数达到994人。
1、人才工作有新突破,创新创业人才加速集聚。
(1)突出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协助举办“龙城英才计划”推介会,大力引进海外领军人才。发挥人才开发资金的作用,累计全区受理人才开发资金申请80余家单位189人次,预计发放各项资助450余万元。
(2)加快培育壮大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坚持实施项目引才、工程招才责任制,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和重大工程建设急需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依托常州人才网《常州市高层次人才管理系统》,开展我区高层次人才摸底调查,全面掌握我区的高层次人才情况,为高层次人才工作决策提供依据。
(3)搭建全区“政校企”合作平台。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共同举办“政校企合作恳谈会”,区天合光能等18家重点企业负责人与校方相关院系领导参加恳谈。上半年,我区四大园区分别与南京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成功签约,共同建立“就业创业、产学研合作基地”。
2、人事工作有新举措,人事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1)强化公务员规范化管理。认真学习贯彻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依法加强公务员规范管理。严格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组织实施2011年度全区党政机关考试录用国家公务员工作。
(2)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完成了27次全区领导干部集中学习培训工作。5月份在河海大学完成了全区2010年度83人新进人员能力素质提升的培训班。另外,在抓好公务员培训的同时,以5+x培训为抓手,多次组织公务员培训,提高了公务员的学习能力。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组织开展了2011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截止10月,核定教育系统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5609.7334万元。完成学校岗位设置2948个和岗位设置后2905人聘用人员的工资兑现。
三、主动监察,维护权益,促进劳资关系和谐稳定
1、稳定劳动关系,积极开展劳动监察。共受理劳动监察投诉、举报268起,案件按期结案率100%,涉及劳动者2万余名,为劳动者追讨工资等款项约1015万元。开展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春暖行动”,进行劳动合同签订的集中专项检查,共检查企业40余家。对蕴尔芬服饰、龙城船舶等单位因拖欠工资引发的突发性劳资纠纷群体事件启动了应急预警机制,及时参与协调,妥善处理,共为劳动者讨薪720万元。依法受理了金狮车业、旺达纸业等单位十人以上的集体投诉案件,帮助双方协调劳资矛盾,和谐劳动关系。对雷利电机科技等六家企业发生集体罢工事件,进行了沟通和引导,化解劳资矛盾,达到双方共赢。针对日村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停产,职工反映铅中毒进行集体上访的群体事件,配合春江镇政府做好职工的政策解释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及时化解了劳资矛盾。
2、维护劳资双方利益,依法处置劳动争议。在坚持贯彻仲裁巡回庭制度、仲裁公开庭审制度的基础上,依托部门联动机制,开辟绿色通道,对于因用人单位欠薪逃逸所引发的集体争议案件,快速有效的引导劳动者进入财产保全程序,并及时组织开庭审理,最大程度确保劳资双方的权益得到切实维护。结合工伤认定调查,非标准工时审批工作,推行“一线工作法”,深入企业,深入基层,到困难的企业去排忧解难,为企业提供业务和政策咨询。截止2011年9月,全区立案受理的仲裁案件数为515起,涉及标的4951.27万元,案件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1.4%。
四、突破难点,夯实基础,提升全区社会保障水平
1、突出重点,社会保障功能作用效果显著。积极宣传《社会保险法》,认真做好《社会保险法》实施前的宣传、培训等前期准备。深化社会保险推进力度,切实提高养老保险覆盖率。截止2011年9月底,我区征缴单位7851家,参保职工175035人,征缴养老金9.7亿元,完成扩面净增17333人,完成年度考核目标的346.7%;完成了2011年度7620家参保企业16.8万名参保职工的社保缴费基数申报和调整工作。完成了11488人退休手续领取养老金。
2、突破难点,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将城乡养老保障一体化列入了三年行动计划中,做好新农保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接轨的前期准备工作。截止2011年10月,全区新农保参保人数10.46万人,其中缴费人数6.4万人、老年养老补贴3.1万人、领取养老金0.67万人,新农保参保率已达到99.3%,基础养老金发放率达到100%。
3、为民解困,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1)抓好低保救助托底。共发放城乡低保经费2600万元,发放了低保对象等五类困难群众物价补贴800万元。提高特殊困难残疾人生活水平,对1623名无固定收入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救助经费855万元,对5000户低保边缘困难家庭发放年终生活救助金500万元。
(2)做好困难群众大病救助。对680名大病困难群众落实了医疗救助,共发放医疗救助金383.9万元,人均救助5645元。为全区1517名残疾人康复、居家安养和无障碍设施进家庭服务,全区助残金人数为1681人,发放金额共约204万元。
(3)实施精防康复救助工程。为全区638名精神病患者免费提供服药,根据其家庭状况低保、低保边缘和一般家庭,分别给予医疗费用全额、80%和60%的补助,有效解决了我区精神病患者长期以来看病难看不起病的社会问题,较好地防范了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案件的发生。
(4)落实“爱老助老”工程。对全区名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尊老金268万元。成立了区老年大学。孟河镇“康而寿养老服务中心”二期工程竣工,增加200位老人住养老服务中心。投入200多万元对薛家爱心老年公寓进行了消防系统升级改造。对90周岁以上老年人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达到100%。
(5)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红会精神,实施困难帮扶。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开展了“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将保暖内衣、大豆油、大米等各类慰问物资发放到区内敬老院,超过500位老人受益。招募并组织志愿者陪同新北区福利康复中心36位老人游览环球恐龙城;组织志愿者义诊队在百草苑社区宣传疾病预防知识并为200余名居民测量了血压,促进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