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区侨办2010年工作总结
2010年,全区侨务工作在新北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侨办的具体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区大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开展“侨务工作服务年”活动为抓手,重点突出为侨服务,努力推进侨务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为推动“北部新城”建设作出了贡献。
一、服务发展大局,侨务引资引智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创业推进机制不断完善。针对海归企业在创业初期普遍存在资金不足、人才短缺、与社会各界沟通较少等不利因素,加大了对海归创业人才的扶持和服务力度。一是搭建人才集聚平台。4月份,区侨办与区人力资源中心合作举办首场海归创业企业公益招聘会,全区共有43家海归创业企业参会。我办为参会企业统一制作招聘展板,并通过常州日报、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常州人才网等媒体发布招聘会信息,2000多人到展会现场应聘,198人现场与用工企业达成初步意向。二是搭建资金、项目合作平台。积极搭建海归企业融资平台,联系上海天亿投资(集团)、常州投资集团等投资公司与海归创业企业接洽,共考察了三高生物、鸿源动力等9家单位的12个项目,有6个项目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积极推动项目合作,成功促成海归企业—常州网视领航与溧阳电视台的项目合作,该项目的实施,帮助该企业突破了在江苏推广的瓶颈,有效地推动了公司业务的拓展。加大对区内侨属企业孵化器——常州华冠高新技术创业服务有限公司的扶持,牵线多位创新、创业人才进行参观考察,共促成7家企业与其签约并入驻。三是搭建互动沟通平台。2月份,举办海归创新创业人才迎春座谈会,海归创新创业人才和市区相关办局领导80余人共同“聊收获,话发展”;3月份,组织区留学归国创业人员促进会20多位海归企业家进行互访交流活动,并向海归创业企业赠送了清华大学MBA教材《高技术创业管理——创业与企业成长》等书籍,帮助他们了解初创型企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5月份,组织区留学归国创业人员促会20多位会员参观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8月份,组织近20位海归召开畅谈会,交流经验,拓宽思路;建立了海归人才交流QQ群,实行“呼叫式”服务,帮助海归金燕平找到已40年不见的表哥贾自新,共为海归们解决房公证、签证咨询、子女转学就读等问题近40个。目前,该群已成为海归人才反映问题、互通信息、交流心得的主要平台。
(二)侨务引智工作进一步加强。今年以来,我办把侨务引资引智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了重点联系海外人才库,目前共有重点联系海外人才25名,通过电子邮件向他们介绍常州高新区的发展近况,通过“以侨引侨”,新引进了3名创新型海外人才。积极鼓励侨眷参与引资引智工作,通过他们牵线搭桥,促成8家领军型海归创业企业在我区落户。接待海外华侨华人科技社团和专业人士到我区参观考察,2月份,接待了美国威尔资生物医药公司董事长杨博文一行,陪同他们考察了我区创业服务中心和方圆制药、太平洋美诺克、常茂生化等企业;9月份,承办了2010年“创业之桥”活动,100多位海外人才到区内考察、与企业接洽,达成初步项目合作意向17个;全年共接待海外人才260多位,推荐了135个项目申报第六、七批领军型人才项目,促成48个领军型人才项目与我区签约,4位创新人才落户在我区落户。11月下旬,与省市侨办一起出访南非、埃及,拜访了南部非洲浙江商会、埃中友好协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拓展海外引智平台。
(三)加大海归创业人才宣传力度。今年,重点加强了海归人才成果的宣传。全市“海归创业月”活动中,我区有20家海归创业企业参加成果展示,孙晓慰、赵善麒、徐飞、范嘉苏等4位海归创业人士分别接受了常州电视台《智者归来》的专访。海归赵善麒被推荐成为《华人时刊》2010年第2期封面人物,并以《宏图制止,成于细微——记“绿色GDP卫士”》专题进行了介绍。5月26日常州日报《对话掌门人》专栏刊发了对我区第一位海归创业者孙晓慰的专访:《领先一步,得益于交叉学科的研究》。8月份,李月中、徐飞分别获得“中国侨界贡献奖”的创新成果奖和创新人才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表彰。市侨办《侨之声》专栏对我区海归创业领军型人才赵善麒、范嘉苏进行了专题报道。通过对海归创业人才的集中宣传,我区海归人才示范效应得到凸显。
二、服务侨界和谐,多措并举稳步推进
(一)积极落实侨务“关爱工程”。开展了虎年“迎新春、暖侨心”系列活动。对全区3名归侨、12户困难归侨侨眷家庭进行了慰问,发放慰问款物合计6500元;邀请全区3名归侨和4名侨眷代表参加全区各界人士迎新春联谊会。区内各镇街道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爱侨活动。西夏墅镇、三井街道等单位组织了三胞眷属迎新春、中秋、国庆座谈会,春江镇、薛家镇等开展为侨眷侨属送春联活动,罗溪镇邀请侨界代表参加正月十五同心同德元宵晚会活动。端午、中秋、国庆节前,通过上门走访、邮寄月饼、发祝福短信等方式对全区150余名侨界群众进行了慰问。通过这些活动,关爱了侨界群众,温暖了侨心。继续跟踪服务“侨帮侨”项目,省、市、区、镇四级部门扶持“侨帮侨”项目以来,我办及时跟踪项目进行情况,土地调整、大棚搭建、栽中菜苗等环节安排专业人员进行上门服务,谢玉新家庭5.5亩大棚今年1月份全部投入使用,全年收入3万余元。归侨温丽香爱人过世后,我办及时上门探望并送去花圈,宽慰老人。
(二)积极做好侨企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呼叫式服务热线及侨界人士QQ交流平台的作用,及时为侨企排忧解难。共帮助常州环能涡轮动力有限公司协调落实常州市人才招聘会展位、帮助侨属企业江苏足迹涂料有限公司协调了企业房产登记、帮助华冠电气集团与交警大队协调门口停车事宜、帮助常州鸿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刘向波协调女儿转学事宜、帮助常州楚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雷向东办理购房公证等咨询、问题40多个。组织9家侨资侨属企业参加了中科院常州中心《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专题培训。
(三)积极发挥侨界人士参政议政作用。积极鼓励侨界人士参政议政,今年两会期间,我区侨界人士共提出议案、提案29件,孟河镇侨台小组长郭海德提出了《关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新北孟河名镇的建议》、《关于小黄山的保护、利用、开发的建议》等5个提案,很好地反映了侨情民意,给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了的参考,目前,这些提案、议案正在协调落实之中。
(四)积极维护侨界群众权益。今年来,区侨办从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入手,通过领导协调、法律途径等多种手段和途径较好地维护了归侨侨眷在财产、社会保障及救济等多方面的合法权益,全年共受理群众来访5次、来电12次,回复办结率100%。4月份,接到西夏墅镇侨眷包虞桂查询祖房的来信来访,我办及时向市、区房管局、西夏墅镇了解政策和具体情况,并专程赴武进档案馆帮助其协查相关资料,弄清了来龙去脉和问题的所在,并通过向包虞桂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一个即将激化的矛盾得以妥善处理。今年,区内高铁场站建设、万顷良田工程涉及拆迁户较多,我们及时把涉侨相关拆迁政策告知相关镇,并为涉侨家庭做好协调工作,保护了侨界群众的权益。
(五)积极引导做好捐赠工作。我区“孟河医派”创始人之一丁甘仁先生之长曾孙女、香港东区议会主席丁毓珠女士去年回乡祭祖后,身怀对家乡人民的深厚感情,回到香港后提出为家乡做一些慈善事业。我办积极牵线搭桥,最终确定捐赠10万元给孟河中心小学,设立丁毓珠女士助学奖励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奖励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9月初,组织侨界人士20多人赴大别山金寨县天堂寨镇开展“爱心助学——情系老区”主题帮扶活动,为学校捐赠电脑8台、投影仪9台,鼓号队现金6000元,总价3.7万元,用实际行动支持老区教育事业发展。9月中旬,新北区首个海归企业——常州瑞择专题助学基金在浦河实验学校发放,共资助该校12名贫困学生。罗溪镇侨属企业南港港机慈善基金共捐赠30.25万元,通过区团委扶持贫困本科生15名,每人资助现金3500元;通过区民政局扶持低保户家庭的本科学生20名,每人资助5000元;另外用于扶持本镇贫困学生、残疾人事业、修路等共计15万元。
(六)不断丰富侨界文化生活。3月份,组织全区中小学参加第十一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比赛,全区共有26所学校的582篇优秀作文被推荐参赛,获得一等奖11个、二等奖、三等奖各25个,有59位老师获指导奖,单位获大赛组委会组织奖;4至5月份,开展侨界群众“读好书、荐好书”活动,向侨界群众赠送《2010年上海世博会官方导览手册》,收到侨界群众推荐的好书23本,读书感悟23篇,在全市的评比中,有3篇获重点推荐奖、8篇获推荐奖,获奖率占全市近50%,单位获优秀组织奖。8月份,推荐了10多位侨界群众的30多张照片参加“百幅照片看常州”活动。
三、大力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工作水平
(一)不断加强思想建设。今年,我们组织了两次侨务干部、侨联常委、委员、侨台小组长的专题学习,重点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上级侨务部门年度工作思路、区委书记在全区党建工作暨作风建设大会上的讲话、《政府工作报告》,让侨务工作者始终保持正确的思路和工作的方向,不断深化对侨务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二)建立“三合一”网络平台。根据区委、区政府要求,上半年,我办认真开展“三合一”网络平台建设工作,按时完成了涉及侨办的2项行政许可权力的清理审核和上网审批运行工作。6月28日,平台正式运行。
(三)不断加强侨宣工作。上半年,共被《华人时刊》、《挚友》、《常州日报》、《常州晚报》、《常州统战》等主流报刊杂志用稿21篇,被中国新闻网、江苏侨网、常州侨网、常州侨联、高新区外网等网络媒体用稿90余篇,全面地宣传了我区的侨务工作,扩大了侨务工作的影响。
二O一O年十二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