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冲刺之年,更是我们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抢占“二次创业”制高点的起步之年。今年以来,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紧紧围绕全年开放型经济各项目标任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继续加大“走出去”工作力度,全区开放型经济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现将我局今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今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010年,全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7家,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外资12亿美元,同比增长6%,完成年度计划的100.1%;实际利用外资8.08亿美元,同比增长7.85%,完成年度计划的101.1%;累计审批因公出国(境)团组110批,出访人数299人(次);完成自营出口51.1亿美元,同比增长49.2%,完成年度计划的124.6%。
(二)“十一五”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区共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56家,完成协议注册外资52.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2.2亿美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28.8%;自营出口174.42亿美元,完成目标任务的290.7%。
二、今年“三外”工作主要特点
(一)利用外资增长较快,项目质量显著提升。
一是新批项目形势喜人。2010年,我区共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7家,其中共有75家办理工商登记手续,同比增长92.3%。在今年新增工业项目中,用地项目共有19个,累计投资总额4.97亿美元,用地面积1330.7亩,平均投资强度为37.3万美元/亩,而2009年同期我区仅有1个新增用地项目,无论是用地项目的数量、规模还是投资强度,均有了大幅提高。
二是重大项目取得突破。2010年,我区共新批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7个,同比增长23%,其中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15个,同比增长275%,主要项目有:总投资达9300万美元的协鑫光伏科技项目,总投资相当于2亿元人民币的宏发纵横新材料并购项目,总投资4亿美元的龙湖地产项目,总投资1.2亿美元的君悦置业项目,总投资9000万美元的忠信玻璃纤维项目,总投资3750万美元的库柏防爆灯具项目,总投资4000万美元的朗盛皮革化学品项目。
三是增资扩股贡献维稳。2010年,我区共有44家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股,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外资5.59亿美元,同比增加17%,占总数的46.5%;单次增资超千万美元的项目有18个,主要有:瓦卢瑞克无缝钢管增资13033.6万美元、嘉博置业增资4998万美元、天合光能增资3500万美元、君悦置业增资3000万美元、瓦姆勘探开发设备增资2929.2万美元、舜龙重工机械增资2400万美元、高博能源材料增资2000万美元、韦米克电子设备增资1930万美元、协鑫光伏科技增资1600万美元、世茂房地产增资1223万美元、天合光能科技增资8800万美元、森萨塔科技增资3000万美元,东京制纲增资1780万美元。
四是外资到账速度加快。2010年,我区实际到账外资8.08亿美元,同比增长7.85%,其中当年新批和当年增资项目共到账外资6.24亿美元,到账率达52%,占全区到账外资的76.3%,到账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企业有12家,分别是:瓦卢瑞克无缝钢管到账8999万美元、世茂房地产到账7623万美元、雅居乐到账7371.6万美元、嘉博置业到账7301.3万美元、东福名城到账4804.1万美元、君悦置业到账6000万美元、嘉腾置业到账4248.3万美元、康辉医疗器械到账3992.9万美元、佳兆业到账3689万美元,天合光能到账3500万美元、协鑫光伏科技到账3100万美元、天合光能科技到账3000万美元。
五是用地项目规模提升。2010年,我区共有19个外资工业项目新增用地,总投资4.97亿美元,共计用地面积1330.7亩,平均投资强度为37.3万美元/亩,主要用地工业项目有忠信玻璃纤维总投资9000万美元,用地251亩;协鑫光伏总投资9300万美元,用地97亩;韦米克电子设备总投资4900万美元,用地100亩等。相比2009年,无论在用地项目的数量、规模还是投资强度上,均有了大幅提高。
(二)对外贸易大幅增长,出口结构日益优化。
一是三项指标实现“双超”。2010年,我区进出口总额达到86.7亿美元,同比增长54%,分别高于全省、全市18和6个百分点;出口达到51.1亿美元,同比增长49.2%,分别高于全省、全市13和6个百分点;进口35.6亿美元,同比增长61.3%。我区出口额已占全市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进出口、出口和进口三项指标均位列全市首位。
二是重点企业带动明显。2010年,全区有出口实绩的企业已达849家,其中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企业87家,同比增长52.6%。天合光能全年出口额突破15亿美元,继续稳居全市首位;华润包装材料、千红生化、森萨塔科技等重点出口企业保持了快速增长,重点出口企业对全区出口总额的贡献愈发突出。
三是出口结构不断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优化,全区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实现出口37亿美元和18.9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比重分别达到72.5%和37%,出口商品结构愈发优化;二是市场结构改善,对美国、欧盟等传统出口市场分别增长了68.2%和51.9%;对东盟、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分别增长了46.1%、44.2%和63.3%,新兴市场逐步成为了新的增长极。
三、今年开展工作的主要做法
今年我局结合“学习先进找差距,改进作风促发展”主题活动的开展,紧扣“实际到账外资8亿美元”这一创建目标,通过“夯实招商基础求持续,拓展招商渠道求突破,有效服务企业求双引”具体措施,全面提升了我局工作水平。
一是凝聚合力服务招商。今年以来,为了充分整合、利用全区各类资源平台,服务于招商引资大局,我局建立并深入推进了五大运行机制。一是建立了语言招商局和产业招商局分工协作机制,针对产业、语言招商局并立,职能存在交叉重叠的状况,制定出台了《区招商局分工协作机制暂行办法》,明确了各招商局的职能定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切实避免内部无序竞争,合力推进招商工作;二是建立了区招商局与镇(街道)、园区联动协作机制,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外经贸工作区镇(街道)联动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区镇联动的主要内容、协作机制和工作要求,确保区镇联动有序开展;三是建立了区镇外经贸工作联席会议推进机制,定期召集各镇(街道)、园区等有关部门分管领导参加外经贸工作联席会议,督查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狠抓区镇联动的实际成效;四是建立了商务局(招商局)与镇(街道)、园区蹲点联系挂钩机制,明确一位局领导,挂钩联系一个相关单位,并要求定期走访,加强联络,互通信息;五是建立了区商务局与项目审批部门纵横向沟通机制,我们已经与区内各局办、各直属机构驻区单位建立了纵横向对接机制,加强了在发改立项、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环保审批、工商登记等各方面的业务交流,争取有权部门提前介入,为项目审批争取时间和通道。
二是整合各类招商资源。今年以来,我局已初步完成了四类招商资源的梳理和整合工作。一是整合了行业协会资源,对全市现有的各类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团体进行了搜集和汇总,形成了《常州市工商业学会、商会及行业协会名录》,并组织各招商局结合自身招商重点,开展走访对接活动;二是整合了现有中介资源,根据《委托代理招商管理办法》的规定,汇总了各招商局上报的招商中介名单,以便于全局统筹管理,放大功效;三是整合了驻点有效资源,我们已经初步完成了北京、上海两地的潜在招商对象和中介咨询公司的汇总工作,将尽快形成拟拜访企业名录,组织驻北京、上海经贸联络处开展实地走访,并探讨通过邮件、短信等手段,开展数据库营销,谋求与精准客户建立长期有效的战略合作关系;四是整合了招商宣传资源,汇总了全局现有的PPT、投资指南、产业调研报告等各类宣传资源,并将结合不同产业项目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的综合运用此类宣传资料,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是构筑信息管理平台。今年以来,我局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局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构筑了七大信息管理平台,分别是:外资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管理平台、年销售超3000万民企基础信息数据库管理平台、在谈外资项目信息数据库管理平台、名片资源信息数据库管理平台、政务督办管理平台、因公出国(境)信息数据库管理平台、外经贸工作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平台。通过七大平台,局内员工可实时了解区内重点项目进展情况、企业运行情况和全局工作开展情况。同时,便捷了与各镇(街道)、园区等相关部门之间、对口服务企业之间的纵向沟通联系,形成了全区外经贸工作全面、快速、高效的信息沟通网络,为深入推进区镇联动、创优涉企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狠抓招商活动成效。今年以来,我局按照“承接上海、提升港台、强化日韩、主攻欧美”的策略,采取“小分队、专业化、多频次、快出击”的方式,积极“走出去”招商引资。全年在欧美、日本、香港等地举办了十余场产业招商活动,深交了一群老朋友,结识了一批新客商,拓展了一批信息源,进一步提升了我区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并有效推进了德国贺尔碧格、康辉医疗纽交所上市、日本长濑化学等一批重大招商项目。同时,精心筹备“2010中国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积极组织产业发展成果展示,广邀“新、精、高”客商参会,狠抓重大项目推进,举办了“常州•台湾科技园区交流会”和“常州天合太阳城投资说明会暨光伏产业发展论坛”两场专题活动。会议期间,我区共有14个外资项目落户,总投资达24.4亿美元,注册资本9.7亿美元,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在重大外资项目引进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在洽谈会上签约的泰国正大能源化工甲醇烯烃项目,是我区首次成功签署的外商投资超10亿美元的重大外资项目。
五是深入推进产业招商。今年,全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动员大会召开后,我局迅速贯彻落实大会精神,明确了将光伏、创意、生物医药、新能源车辆等四大新兴产业作为招商重点对象,深入推进产业招商,主要作了以下工作:一是明确各局产业定位,明确由招商一局对应工程机械产业、招商二局对应城市产业、招商三局对应生物医药产业、招商四局对应光伏新能源产业、招商五局对应新能源车辆产业、招商六局对应化工新材料产业,要求各招商局结合自身产业定位,开展精准招商;二是组织开展产业调研,要求各招商局和两个内设处室,结合自身产业招商定位,分别选择课题开展调研活动,加深对国内外该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的了解。目前,各招商局已完成了产业调研报告的编写,全局员工对产业发展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提升;三是组建产业专家库,由各招商局积极推荐100位业内人士为我局提供产业咨询,形成了产业专家库,为我局深入开展产业招商提供了可靠保证。
六是积极开展驻点招商。“前移招商阵地、扩大招商效果”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今年以来,我局按照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的《常州高新区驻北京、上海经贸联络处管理考核办法》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了北京、上海经贸联络处的人员配备、工作职责,目标考核,管理制度,公开选拔上海经贸联络处主任,并在全局范围内选派5名招商骨干赴上海开展驻点招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七是创优涉企服务环境。今年以来,为了进一步加快项目推进速度,创优涉企服务环境,我局建立了三项服务制度。一是建立了“大项目”领导挂钩制度,将现有工商登记注册外资超1000万美元的重大外资项目进行梳理,明确一名区领导、一名局领导对应一个大项目,组建一个工作班子,实施一推到底的责任制度,确保外资大项目早注册、早投产、早见效;二是建立了“一对一”结对服务制度,将全区正常运营的672家外商投资企业全部分解到各招商局,责任到经办人,进行对口服务;三是建立了“找差团”督查整改制度,组织各招商局,定期走访各镇(街道)、园区和区内企业,及时协调、解决限电、开工、生产中的各类问题,切实加强整改,优化投资环境,增强招商引资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