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委、市政府对高新区发展的要求,高新区争先进位的要求,结合“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2012年目标任务为:继续建设一流财政局。1.确保预算平衡,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居全市前列。2.全力保障发展建设资金供应。3.确保财政运行安全。4.完善财政管理制度,改良财政工作方法。
为完成上述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管理,保障资金供给
一要把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目标作为财政的第一要务来抓。进一步完善抓财政收入机制,健全目标分解与考核机制,有效调动各方征收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协税护税体系建设,完善财税信息共享平台功能,充分利用好涉税信息。
二要把完成土地出让金收入目标作为关键工作来抓。土地出让金收入是我们建设新城区、经营新城区的重要资金来源,是我区实施“城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依托。要积极参与土地的收储、经营性土地的出让工作,加强出让金的征收工作,确保收入目标的完成。
三要把协调融资和向上争取资金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区级融资平台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增强其融资能力;积极探索多种投融资渠道,加快向社会资本、资本市场融资步伐。要充分利用各条线现有政策,在农业致富、农村致富、农民致富方面、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在产业化建设方面,积极配合区相关部门,争取上级资金的最大支持。为新城区建设和完成三年建设计划创造条件。
(二)优化结构,确保重点项目
重点保障5个三年行动计划和明年重点建设工程的资金需求。一是经济发展方面要紧紧围绕创新型园区建设、510计划,整合财政专项资金,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和重点,加大对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发展、人才发展等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二是社会事业方面要围绕教育发展规划、基层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等方面统筹资金,在保障运转的基础上,研究投入规模和投入承担的合理机制;三是新农村建设方面要围绕失地农民城保、新农保、新农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水利建设等重点方面测算安排好资金。真正使财政资金在发展经济、保障社会稳定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围绕实现“国际化城市功能、生态化环境”的目标,依据区城乡建设三年计划和2012年城乡建设会议上确定的12大重点工程,全力筹措资金,确保工程按进度、按时序的资金需求。
(三)抓住要害,完善财政监督办法
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性资金的大量投入,要求财政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已经刻不容缓。一是要加强财政监督体系建设。逐步健全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绩效评估相结合、涵盖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机制,完善相关部门合力、局与分局联动、各处室共同参与的大监督格局。二是要加大政府投资项目评审力度,将项目管理工作延伸到规划设计、预算编制环节。完善重大项目全过程跟踪审查制度与程序,强化审查力度,加大对中介咨询机构的再评价与管理力度。三是要推进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对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支出进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切实加强项目预算管理,并为预算公开做好基础工作。四是要完善各项财政资金管理办法,细化实施细则,加大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规范操作程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五是要加快“项目库、专家库和中介库”的三库建设,为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和评价结果运用工作奠定基础,以实现财政资金高效运用。
(四)理顺体制机制,强化国企监管
进一步理顺国企管理体制、机制。一是协调国企资源整合、资本重组,探索融资新品种,拓宽融资新渠道。二是督促国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探索加快发展的新途径。三是完善和规范国企考核评价制度、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促进国企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五)完善相关政策,为做好管理工作服务
政策和制度,是我们工作的标杆,加强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才能保证工作不出偏差,提高工作效率。2012年,要着重研究和完善以下政策制度。1.区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暂行办法;2.区属国有企业资产处置管理办法;3.城维费管理办法;4.政府投资项目评审办法;5.修订企业扶持政策;6.疏理并完善财政内部各项管理制度;7.进一步研究完善园区财政体制。
(六)凝心聚力,建设一流队伍
围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发展服务”的财政文化主线,加强团队建设,提升全员素质,营造和谐环境,切实提高工作和服务的效率。
首先是加强全局党建工作。带领全员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及省、市党代会精神,把大家的精神凝聚到发展和支持发展上来。进一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高职工特别是中层干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办好全员读书活动。拟精选部分政治理论、财政金融、文化修养、道德情操、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书籍,定期组织员工共同学习、交流和探讨,提升大家服务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再次是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如文体比赛、拓展旅游等,以此提振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四是关心员工生活和思想。对员工及其家庭成员在生活上出现困难的,组织进行慰问;对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工作上表现积极的同志,要予表扬、后备干部培养、发展入党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充分体现组织的关心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