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工作思路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深入推进之年,省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后五年全省城乡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全面实施四大战略,着力推进八大工程的要求;新北区第三次党代会也明确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目标,通过实施“五大行动”,确保“三年见成效,五年展辉煌”。因此,我们必须开阔视野,加快步伐,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按照“建设精品城市、提供一流服务”的目标,围绕新城建设和产业升级为重点,突出“创新、引领、品牌”等关键词,集聚群智,奋力拼搏,开拓创新,为高新区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有竞争力的规划保障。
一、理念创优,提升综合规划竞争力
城市作为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要素的汇聚地,是经济、社会、文化活动最重要的载体。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她对优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的吸引力的大小,也直接决定了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时间的长短。
常州高新区要想在长三角发展成苏州工业园区和无锡新区那样的“明星城区”,要想在江苏开发区中争先进位,要想在常州辖市区中快速提高份额,就必须进一步创优理念,提升综合规划的竞争力。
1、 潜心研究区域间的统筹协调,增强城市影响力
高新区一定要凭借行政文体中心功能集聚、水陆空铁综合交通功能集聚、近二十年来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以及中华恐龙园拳头旅游品牌等比较优势,使产业结构向高端走,城市功能向高地走,城市品味走向高档,有自信、敢担当、早谋划、快建设,拿出做区域霸主的勇气和豪气、统筹引领区域的发展。
2、 精心谋划城市主题功能、增强城市凝聚力
“二次创业”的号角,加速了常州高新区从工业园区向综合性新城区升级转型的进程,常州高新区的主题功能也必须尽快从制造业主导向现代服务业主导转变,更加注重适应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带来的国际化功能需求,更加注重适应人口大量增加带来的社会事业功能需求,更加注重适应“闲暇时代,休闲社会”带来的休闲旅游购物功能的需求,更加注重适应第二产业向2.5产业升级带来的科技研发、特定服务、展示销售、三方物流等功能的需求。
3、 大力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
以绿化和碧水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环境体系,犹如城市的血脉经络,血脉通畅度是魅力的体现。以绿色发展和环境可持续为重要内涵的环境竞争力,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各项指标中的权重还在逐步加大,生态环境的建设是环境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和关键内容。加快建设以沿江、沿河、沿路的城市大型生态绿化带为骨干,以小黄山旅游休闲区、环球创意恐龙城和国家森林公园为龙头,以藻江河滨水特色风光带和东支河文化旅游风光带为纽带,以城市公园和街头绿地广场为点缀,同时特别重视滨水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大手笔、大气魄、高标准、高水平地建设水绿相依、鸟语花香的花园式城区。
4、 深度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增强城市的感染力
文化内涵犹如城市的精气神,是城市的灵魂,处处彰显内涵的城市让人身心振奋,神清气爽,充满活力。
一要在“三创三先”的江苏精神、“勤学习、重诚信、敢拼搏、勇创业”的常州精神感召下,结合“高新”“创新”“江河”“江南”等特质,深度挖掘常高新的特色文化内涵,塑造高新区精神。
二要以孟河历史文化名镇建设为契机,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和发扬光大,为常州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出积极贡献。
三要以高新区形象标识系统建设和重点精品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高新区文化内涵和特色文化要素在建设中落地。
5、 有力统筹城市的资源要素,增强城市持续力
资源要素是城市的能量源泉,犹如人体血糖ATP,持续稳定适量的血糖供应,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发展。只有土地资源、水电气能源、体制机制创新等核心资源要素的有效统筹供给,才能使城市获得集约发展、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要千方百计突破土地资源瓶颈。通过挤(制定合理的门槛,促使项目集约用地)、腾(低效项目腾地为高效项目,腾笼换凤)、换(乡村的集体建设用地挂钩置换为城区镇区的建设用地)、进(紧邻城区的工业区“退二进三”升级为生活区),拓展建设空间,获取土地资源。
二要积极探索市政供给和设施建设新机制。统筹市政供给,以园区为单位和主体,打包向专业部门申请供应,统一定价、统一建设、统一结算,避免企业单打独斗、各自为政。为避免市政设施建设不同步于道路建设,造成道路经常被开肠破肚的老大难问题,可以探讨由政府在道路建设时,先行同步投入建设市政设施,由专业部门在需要时回购。
三要切实加强政策研究,力促制度创新。苏州无锡高新区都有自己专业的政策研究院,而我们仅有一个办公室下属的政策研究室,当下应该组织专门机构,重点研究招商选资策略、土地高效利用策略、新农村建设政策、拆迁征收安置补偿政策、“退二进三”实施政策。建议成立高新区综合规划决策委员会,统筹协调城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议成立高新区数字综合信息中心,以基础地理信息为基层数据,统筹高新区各类专题数据信息,为高新区的决策提供情报。
二、实施五大行动,建设精品城市
抓住城市转型升级发展这条主线,紧扣区“十大重点建设工程”和五个“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转型高新区”、“绿色高新区”、“文化高新区”、“和谐高新区”、“智慧高新区”五大规划行动,引导功能升级,创造高品质空间,打造精品新城。
(一)转型高新区建设行动
1、 主动作为,促进城市功能高端化发展
高端城市功能可以引导高品质资源要素集聚,而高端城市功能形成需要眼光超前、主动建设、积极引导,才能领先一步、高人一筹。
(1)深化高新区城乡主体功能
围绕新城功能,进一步强化高新区金融、商务、商业、物流等关键现代服务业功能布局规划,合理引导,形成各具特色的主题功能板块。高水平建设新龙国际商务城,为新型金融、电子商务、文化科研、商业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入驻创造条件。
(2)优化北部新城板块功能
策划S122以南、德胜河以东118平方公里区域的整体结构、功能配置与用地布局,在更大范围内整体、长远地思考70平方公里北部新城的功能需求、空间结构和城市形态,谋划北部新城的可持续发展。深化新龙国际商务城低碳规划、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规划以及金融集聚区、公共服务中心、中心湿地景观等系列详细设计。放大国家森林公园和大型农庄的特色旅游带动效应,策划新龙北侧居住板块的新型旅游地产项目。
(3)细化北部新城五大板块功能
细化研究北部新城中市行政文体中心、新龙国际商务城、高新商务街区、环球恐龙创意城、天合国际太阳城五大板块的角色分工、功能分配、规模控制、业态组合、空间管制等关系,做到分工协调、有机组合、联动一体。
2、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结构深层次转型
积极研究产业政策和资源调控政策,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和核心,进一步把握产业空间的进退策略,优化空间资源利用。
(1)“进”一步,发挥空间资源引领作用
以“两高一低” (产值高、附加值高、污染低)产业发展为导向,通过“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构筑城市集聚发展平台,深化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产业园区和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商务业空间布局,整治提升滨江化工区。开展长江港、机场空港两大综合物流园区详细规划,细化实施策略。
(2)“退”一步,开拓空间资源优化路径
结合新北区主体功能布局,优化土地资源,开展新北区旧城更新、土地转换政策研究,探讨龙虎塘市场群搬迁更新,龙江路以东横山路以西的工业区“退二进三”,为加快旧区改造提供可操作的思路。
(二)绿色高新区建设行动
1、构建高新区绿色生态网络
开展高新区绿化水系生态网络规划。以大型河道、城市廊道为主体,依托德胜河、新孟河、东支河、新藻江河、国道、省道以及森林公园、小黄山休闲旅游区等大型开敞空间,组织滨水空间序列和绿化功能带,构建高新区全方位、不间断、立体化的绿色生态网络,营造水萦绿绕的新江南特色环境,提升整体人居环境水平。
2、建设北部新城生态框架
围绕新龙国际商务城、国家森林公园和主要道路、河道景观提升重点工程建设,强化一河一路一景,策划好生态主题空间的功能性项目和重大活动,将文化、生态、休闲、旅游、通勤等要素纳入其中,建设北部新城“两横两纵主骨架、六横六纵大主体、十园百点小游园”的生态框架,形成和谐的城市人居生活与自然生态环境。
(1)两横两纵主骨架
加快建设新龙国家森林公园和高铁生态公园,打造“两横”大型绿色走廊。迅速开展新藻江河滨水特色风光带和东支河文化旅游休闲带建设,打造“两纵”滨水文化长廊。
(2)六横六纵大主体
强化六横(辽河路、黄河路、汉江路、河海路、太湖路、龙城大道)、六纵(东经120、晋陵路、通江路、长江路、龙江路、玉龙路)沿线主体景观建设。
(3)十园百点多绿块
新建香槟湖公园、CBD公园、三江口公园、新龙湖公园、新龙市民公园,提升新北中心公园、市民中心广场、飞龙公园、薛家中心广场、光伏公园,形成10公顷左右的大型公园十个。见缝插针,加大街头绿地和广场小游园建设力度,在北部新城形成百个街头绿地和广场小游园,实现“开门见绿”。
(三)文化高新区建设行动
1、高新区特色文化要素挖掘
研究以创新开放、江河水韵为代表的“新江南文化”。通过提炼,形成彰显高新区特色的文化符号,并将其要素运用到城市规划、建筑和环境设计中,打造独具魅力、特征明显的高新区形象。
2、历史文化保护与光大
开展历史文化名镇规划。挖掘“齐梁文化”“孟河医派文化”,传承历史文化,融入小黄山旅游休闲区开发,创建孟河历史文化名镇。还原民国“市井风情”,建设魏村老街历史文化名村。
3、高新区文化内涵落地
开展高新区形象标识系统规划。整合文化元素,设计高新区的标识系统、城市家俱小品,系统性提升高新区形象。研究文化特色与精品工程的融合,建设具备高新区文化品质的经典功能街区和标志性单体建筑。
(四)和谐高新区建设行动
1、以人为本,研究社区发展
突破单纯以空间为依据划分社区、安排配套的传统做法,研究社区各项配套设施和公共空间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确保各类配套设施数量充足、规模适宜、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建设,适时投入使用。
2、 补弱补软,保障民生优先
建设以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教堂、国际养老等高端设施,建设以新桥中学、龙城小学、河海幼儿园为代表的大批基础项目,弥补民生设施弱项。 建设工业园区便利中心,弥补园区配套不足的短腿。在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鼓励一些企业利用自有余量土地,在不改变工业用地性质的情况下,建设园区便利中心。
3、平安为要,增强防灾能力
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对高新区抗震防灾、防洪、消防、地质灾害、人防工程等进行统筹规划,保障城市安全发展。
4、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
高新区东西部贫富差距十分明显,这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最大拦路虎。要十分重视乡镇发展,要在“万顷农田”、“苏州模式”、“嘉兴模式”、“浙江模式”经验积累基础上,积极探索我区新农村建设的合适模式。
(五)智慧高新区建设行动
1、完善智能化城市网络
智慧是高新区的发展标签、力量源泉,推进智能城市建设研究,加强与移动等通讯部门沟通,将数字信息技术应用到智能城市建设上,尤其在北部新城的智能化建设上,实现各类智能化网络系统的无缝覆盖。
进一步加强“数字高新区”信息平台及各大应用子系统建设,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对接,为区领导和各部门决策和管理提供最全面、最规范、最可靠的信息资源,让空间数字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发挥有效作用。
2、试点推进智慧高新区
开展智慧园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收集、整理各创新型园区基础地理数据、土地使用现状、工商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现状、项目意向、未来规划等相关信息,开发一套以空间数据为底图、其他信息及图片、视频等资料相叠加的信息库,提升园区建设决策和管理水平。
开展智慧新龙国际商务城信息系统建设,建立整合规划和现状为一体的三维虚拟城市,打造以智慧交通、智慧水韵、智慧主题的新型智慧城市。
开展智慧社区信息系统建设,通过搭建社区公共服务网络,建立社区基本人口、治安监管、商业文体等6大类信息数据库,研发一套基于三维地理环境的虚拟社区漫游,实现社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功能一体化的信息系统。
推进“数字市政管线”全覆盖工程,在前三年建设的基础上,完成全区建设重点区域管线普查并更新各类数据库,实现全区“数字市政管线”全覆盖。
三、持续创新管理,构建三维管理体系
创新是管理的航标塔,标准是管理的主航道,精细是管理的方向盘,实干是管理的推进浆,规划管理要成为典范,就必须是领航者。
1、三维管理,建立坐标。围绕新时期城乡建设对规划管理的新要求,进一步规范规划审批内容,进一步强化人员岗位配置,开展三维规划管理研究,建立行政服务内容、人员机构配置、行政服务程序三者互为对应的三维坐标系统。
2、规范指南,顺畅外联。立足便捷报建单位,强化流程顺畅,积极对接基建报建程序,强化与相关部门对接,变串联审批为同步并联审批,减少报建时限。进一步梳理对外服务指南,制定规范完善的规划报建指南及各类审批表格,并形成规范的格式文书提供给建设单位,方便建设单位填写。
3、精细管理,雕刻城市。围绕建设出精品,加强对每一个规划指标的推敲,如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后退红线、配套设施配置等,少留遗憾。建立精品参照系,积极加强与大院大所的战略合作,优化方案专家评审制度,强化典型项目的引导,积极抓好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如城市轮廓线、城市业态组织、建筑造型、立面、色彩、顶部处理等,建精品城市。
4、创新服务,品牌为先。围绕“创新型服务分局”建设,建立主动服务、动态服务、全程服务机制,全方位保障建设项目推进。发挥特长,主动献策,围绕市“510”工程和区重点项目,加强对企业建设的前期指导,优化方案布局,减少方案磨合期,提高建设档次,提升报建效率。继续推进以“333”服务承诺、“四方会谈”、“省级青年文明号”为品牌的服务行动,展高新人形象。
四、强化内核修炼,树立“典范”规划管理队伍
典范的管理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需要有与之匹配的人才队伍,更需要严密的监督检查与奖惩机制。
1、完善内控机制。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服务的标准化工作,强化案例的通则式判定,变个案为通则。要通过标准化管理、智能化审批系统,建立规范化的规划管理内控机制,让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流程都严格依程序进行,确保审批的公正性。
2、制定规范标准。积极围绕规划管理中遇到的技术规范标准不统一、规划管理操作不规范给规划管理工作带来的难题,进一步加强对非营业性公建配套、建筑面积计算标准、绿化方案审批、广告审批等方面进行研究,制订和完善相关规范和标准,建立公正的规划管理机制。
3、加强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评价的体系和方法,通过规划评价,反馈检讨规划管理的得失,并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有效指导。进一步强化对建设现场的批后管理,及时制止未按规划审批内容建设的各项行为,严格维护规划。进一步通过竣工核实的“双核实、双检查”和档案的检查工作,强化对每一项审批行为的监督检查并及时采取有效救济措施,实现规划管理的“零”失误。
4、廉政常抓不懈。要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贯彻勤政廉政思想,提升认识水平。要建立职务犯罪预防和惩治体系,开展与纪检、检察部门的结对共建,经常性邀请他们讲课,剖析案例,提升预防意识,做到反腐警钟长鸣。要加强对违纪违规行为的处分,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5、建立“典范”队伍。继续积极围绕“创新的高新区,开放的规划”目标理念和“理想、进取、阳光、有为”的规划精神,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激发创造性。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和综合技能提升,有效实施分局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建成与高新区城市建设相匹配的规划干部队伍。要以五个“典范”(创意编研的典范、创新管理的典范、大局联动的典范、品牌建设的典范、规划率先的典范),建立品牌规划团队,成为展示高新区形象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