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区财政系统干部职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对照2012年目标任务和主要工作,克难求进,应变创新,切实履行职责。
1、强化预算执行,确保财政收支平稳运行
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全区财税部门紧盯年度目标和先进地区,月月抓、天天抓,与各镇街道共同努力,全区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2.66亿元,同比增长13.22%,增幅居全市第一,占全市的比重达到21.81%,较上年增加了1个百分点。财政支出结构持续优化,支持经济发展和保民生等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并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其中:“三农”、教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等支出增幅分别为63.09%、31.77%、66.06%、28.39%、33.1%、141.49%。
2、加大服务力度,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一是政策引导。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出台了《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促进金融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入的考核奖励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加大对企业的奖励力度。二是资金扶持。全年共拨付企业扶持资金4.24亿元,会同相关部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4.45亿元,为企业发展“输血壮体”。三是金融服务。组织举办各类银政企对接活动8场次,促进金融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全区银行贷款余额421.69亿元,比年初增长21.17%;全区担保机构担保金额49.55亿元;小额贷款公司累计放贷63.04亿元,贷款余额26.11亿元。
3、关注民生民本,落实各项惠民资金
一是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障一体化。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由每月80元提高到110元,全年共发放养老金7400万元。二是进一步提高新农合补偿标准。人均筹资由300元提高到400元,全年共筹资1.15亿元。住院费用补偿比例提高到50%,重大疾病医疗补偿比例达70%。三是做好困难群众救济工作。全年对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无固定收入重度残疾人、孤儿等特困群众共发放生活补贴3000万元。四是修订完善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政策。进一步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封顶线。五是做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和教师公积金、社保缴费基数的提标工作。六是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年补助基层卫生机构经常性运转经费1.09亿元,确保基层卫生机构正常运行。七是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区财政支农支出1.6亿元,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全面兑付水稻直补资金327.6万元、农资综合补贴1823.81万元。安排341.02万元为全区11.37万农户办理了家庭财产保险。
4、拓宽融资渠道,保障重点工程资金需求
一是拓宽融资渠道,多方筹集资金,保障重点项目资金需求。组织牵头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化工区环境整治、经营性土地收储等重点项目对接,协调推进常高新第三期企业债、黑牡丹中期票据、龙控集团企业债、短融和中期票据发行。在多方配合下,全年共筹集资金184.6亿元,保障了新龙生态林、新龙国际商务城、玉龙路、辽河路下穿、生物医药园二期征地拆迁和三井巢湖社区旧城改造等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二是对42个重点项目进行跟踪审查,规范了跟踪审查操作流程,完善跟踪审查的“进点制”、“反馈制”、“会商制”三个机制,确保财政资金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5、加强财政管理,推进财政管理精细化
一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完成了对区直属公司2011年度综合绩效考核工作,完善了对区直属国有公司的考核办法。二是继续开展“一镇一品”工作。通过“一镇一品”创建工作,提升基层财政管理水平。三是抓好非税收入管理工作。加强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工作,做到应收尽收。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及时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四是强化零星税源征收管理。全年累计征收1.67亿元,同比增长24.02%。
6、抓好作风建设,建设一流财政队伍
一是围绕“赶超先进当标兵,又好又快创新业”机关作风建设主题活动,以践行新时期江苏精神为统领,推进“好班子创建、领跑赢在中层、争当金牌员工”三级联创。二是通过召开全区财政系统廉政警示教育大会,加强对整个系统的纪律和作风建设督查。三是培育先进典型,在全系统开展“全区我最优”创建活动。四是结合“三解三促”活动,加强与基层联系,下村委、下企业,实实在在帮助基层解决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