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局牢牢把握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围绕现代化建设推进年的总体要求,以服务发展和改善民生为中心任务,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整体工作态势平稳有序。
一、重要指标完成情况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500人,下岗失业再就业9679人,再就业援助51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分别净增参保8556、16799、8324人。新增高技能人才培养698人。现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40张,位列全市第一。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以为民办实事项目为重点,全力推进实施民心工程
1.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标准工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由每人每月110元提高至140元,全年增发养老基金1868万元,发放率达100%。建立与全市联动的城乡低保、困难救助、抚恤优待等自然增长机制。其中低保补差标准由每人每月50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570元。
2.完善爱老助老服务工程。圩塘康乐中心三期建设顺利,新增床位600张。逐一对各助餐中心设点选址和推进情况进行现场指导与督促,全面建成10家老年人助餐中心,服务总人数1000余人。
3.加强残疾人保障工程。为全区9300名持证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险,持证残疾人投保率100%,并建立投保动态管理和理赔绿色通道。成立残疾人种植协会,扶持贫困残疾人实现食用菌种植脱贫就业。
(二)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加大人才引育攻坚力度
1.构建多元化人才引进模式。在举办每周固定市场招聘会的同时,打造好无形市场,充分发挥网络招聘功效。积极组织参与“龙城英才”计划活动,组织企业赴西安、武汉等知名高校招聘人才。全区引进人才7838人,其中引进高层次人才627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引进高层次人才总数增长14%,继续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2.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发挥区内大型集团企业培养技能人才主体作用,新增三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完善“校-政-企”联动培养模式。累计开展焊工等26个工种的各类职业培训。开展好领军型人才高级职称评审、大中专毕业生的职称评聘和事业单位专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3.构建多样化人才服务平台。推出常武地区首个用于人力资源信息服务的手机客户端应用,求职招聘、政策法规等信息足不出户即可全“掌”握。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积极发挥人力资源协会优势作用,使人才服务工作与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相结合。
(三)以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为抓手,切实加强民生保障
1.扶持引导并重,全面缓解就业压力。优化就业服务,依托平台推进就业。向区内企业推出免费进场招聘服务;完善“就业e图”服务内容的同时夯实基层平台建设;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逐步实现与金保工程社保、就业系统数据库的对接。做实创业培训,依托活动带动就业。建成市首批大学生创业园,形成良好的创业带动就业的社会导向;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选拔培训工作;完善创业培训学员后续跟踪服务和市级优惠扶持政策的落实,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帮扶重点群体,依托政策促进就业。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提供配套服务。对被认定为就业困难家庭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开展“以奖代补”试点工作,转换新旧培训模式,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2.创新经办模式,提升社保服务能力。城居保养老经办模式不断优化。通过建立统一的经办平台、经办队伍和便民服务点标识,实现参保人员参保缴费、领取待遇、资格认证、权益查询四项业务办理不出村(社区)全覆盖。城乡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全面完成新龙生态林项目、航空产业园项目147个村组17814名农民纳入保障、参保、补缴等业务工作,并为4113名前补人员补缴养老保险费2.17亿元。
3.规范科学管理,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及时评议核对困难家庭经济状况,切实保障城乡低保工作公平有序开展,全年发放城乡低保金3117万元、特殊困难残疾人救助经费1429万元、低保边缘困难家庭生活补助金703万元。不断完善大病困难群众“一站式”医疗救助模式,共救助大病困难群众3033人次,落实医疗救助537万元。对重点优抚对象实现“一站式”医疗结算服务。规范有序开展慈善工作,发放救助金517万余元。
(四)以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为前提,全面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1.劳动监察管理效能得到强化。深入推进两网化建设,扩大示范网格创建范围。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清理拖欠工资专项行动等消除欠薪隐患。构建全省投诉举报联动平台,及时有效处理投诉举报案件。全年共受理投诉举报560起,案件按期结案率100%。
2.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日趋完善。以创建省级示范仲裁院为契机,完善配套性办案规范,依法阳光仲裁。实行仲裁工作全程系统化操作,建立案件分类分级处理机制,开辟“绿色通道”快速处理集体争议案件。全年共计受理仲裁案件1226起,涉及标的1.27亿。其中受理集体争议案件44起,较去年同期增长175%。
3.和谐社区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全面实施行政村(社区)区域优化工作,原有行政村149个、社区45个优化调整为行政村48个、社区60个。社区信息化和网格化工作有序开展,圆满完成全区第十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和第五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全年创成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59个,示范村46个,城乡和谐社区达标率分别为98.33%、95.83%。
4.红十字精神得到弘扬。开展救护培训“四进”活动,在常技师设立全市首个“红十字应急救护员培训”的公共选修课,全面普及急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