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14专题 > 推行志愿服务,践行群众路线 > 各地风采 > 内容
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为、时时可为,志愿精神无处不在
阳春三月,是广州广大志愿者的节日。早在四年前,广州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要以举办亚运会为契机,全力打造“志愿之城”的设想。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万庆良在2012年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全体会议暨市创建文明城市联席会议上提出,要整合广州地区各类资源,把广州建成“志愿之城”。
广州提出,力争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实现全市公众志愿服务参与率达到20%以上,注册志愿者(义工)占常住人口10%以上(人数不少于200万),志愿者人均每年提供志愿服务时间不少于60小时。
自1987年广州开通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中学生心声热线开始,经过27年的发展,广州志愿服务事业已经成为全市参与面最广、参与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公益事业,逐渐摸索出一条“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为、时时可为,志愿精神无处不在”的“志愿之城”建构模式。
批量培育“活雷锋”
广州率先成立了全市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机构——广州市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指导委员会,建立具体指导全市志愿服务的执行机构——广州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推动政府设立专门为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提供资金来源的基金——羊城志愿服务基金,筹办了全国唯一的志愿者专门培训学院——志愿者学院,开发志愿服务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打造全国第一家志愿者专属服务机构——广州志愿者办事大厅,首创实现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组织、爱心资源三者高效对接的沟通平台——“志愿服务广交会”,成功打造“志愿驿站”、“志愿在康园”工疗站、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等一批常态化志愿服务阵地,创新开展“大拇指行动”、金钟奖志愿服务、横渡珠江志愿者方阵、“一奖两会”志愿服务、援塞志愿服务等品牌项目。
近几年,广州市更加大了对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连续举办了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去年还首次以市政府名义颁发“广州奖”和“促进奖”,表彰在志愿服务领域为支持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进一步为批量化培育当代“活雷锋”提供肥沃的土壤。
广州市不断加大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力度。进一步完善文明委领导、文明办牵头,各有关部门参与的志愿服务领导协调小组。成立广州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总队,组织发动各区(县级市)、街道和各级文明单位分别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大力开展“三关爱”、“文明交通”、“大拇指”、垃圾分类、网络“续写雷锋日记”、“国际志愿者日”等志愿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志愿之城”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增强。
满城尽是“绿羊羊”
在广州这座历史悠久又不缺时尚元素的城市里,“绿羊羊”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志愿服务日渐成为广州市民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
2013年的春运,广州火车站里一对母女志愿者的行动感动了现场每位乘客:母亲康金华是一名退休职工,每天参加志愿服务超过15小时,女儿胡嘉蔚则在每天下班后前往广州火车东站为旅客提供乘车引导服务。“我们相互支持、相互学习,休息时间就一起分享和讨论当天服务时遇到的趣事或困难。”胡嘉蔚是“90后”,已经在志愿服务领域活跃了7年多,并组建了微笑指南针分队,经常组织志愿者在地铁、火车站等人流多的地方分散客流。
“广百集团很早就开始鼓励员工做志愿服务了,从最初简单的做好事,到后来的救灾、献血,企业员工也渐渐体会到志愿服务的价值所在,并认识到志愿服务更深层次的含义。另一方面,企业员工多参与志愿服务,不仅能多与外界接触,还能提升社会责任感,对工作也会更加认真。”广百集团团委书记杨丽娟表示,企业员工经常都是“抢”着做志愿服务。据悉,城管、质监、药监、税务、供电、妇联等部门和社团都组建了自己的行业志愿服务队伍。“基本上,只要市民想参加志愿服务,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志愿服务组织和队伍加入。”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丛光辉表示。
广州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所长谭建光表示:“现阶段的志愿组织几乎涵盖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所有群体,适应了目前‘熟人社会’逐渐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实际,尽最大可能为每一个人参加志愿组织、参与志愿服务提供机会。这些富有热情、富于创新、持久发展、服务扎实的队伍,成为广州志愿服务发展繁荣的社会基础。”
登录“志愿时”选服务项目
“我周末要上课,周三下午刚好没课,想去做志愿服务,不知道可以参加些什么项目?”暨南大学的一位黄姓同学拨通了广州志愿者之家的咨询热线,并得到了工作人员耐心的解释:“您可以登录‘志愿时’网站(www.125cn.net),注册后可查询并参与服务项目。我们的项目将为你进行匹配,届时您可以根据我们系统筛选的结果选择你感兴趣的项目。”
“陌生人社会下,单位人变成了原子化、自组织化的人,我们通过‘志愿时’系统将希望做志愿者的碎片化的人组织起来,将碎片化的人和碎片的时间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实现志愿者、志愿组织、服务项目三要素的无缝对接。”共青团广州市委书记魏国华表示,为解决社区志愿服务管理中存在的信息对接不畅、组织管理不到位等问题,2011年年底,广州团市委创造性地将亚运时期的“志愿时”系统转型升级,通过打造“智慧志愿”体系来破解广州志愿服务难题,并接连获得兄弟城市的青睐。
此前,广东省的珠海、汕尾、佛山、顺德等地市已经率先引入“志愿时”系统并投入使用。
记者了解到,曾有市民致电团市委咨询:广州注册志愿者总数超过120万人,各类志愿服务队4364支,每周都会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应该如何参加?“‘志愿时’系统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丛光辉向记者介绍,“其实,现在想做好事很简单,只要在电脑前动动手指,在网上进行项目搜索,就能随时找到距离你家最近的志愿服务活动,报名后被选中即可收到‘录取’短信,告知志愿服务项目的具体信息,非常方便。”
志愿驿站成地标
志愿驿站就是一个缩影。自2012年3月5日实现每天常态开放以来,志愿驿站充分发挥广州城市形象的推广中心、政府公共服务的便民窗口、市民奉献爱心的集散平台、青年社会参与的实践基地四大功能。越来越多民间组织的进驻,让志愿驿站成为凝聚各类志愿者和社会组织的“门店式”孵化基地,实现了社会组织“萌芽—培育—管理—展示”一站式SOP标准作业程序。中山纪念堂志愿驿站,自常态化开放运行以来,陆续凝聚了60多个社会组织,整合了2000多名志愿者力量。
目前广州全市的150间志愿驿站全部建立了党支部和团支部,通过志愿行为传播主流价值观,构建组织枢纽、价值枢纽和服务枢纽,打造传递正能量的驿站文化。目前,全市志愿驿站共有注册志愿者21762名,累计组织了31.9万人次志愿者上岗。由志愿者自发组建队伍对接服务,全年平均开放率为75%,其中89个站点志愿者活跃人数在40人以上。他们除了提供日常的咨询服务外,还开展助残探访、山区助学、迎春祝福各类主题活动150多次,贡献超过62.94万小时的志愿服务,服务市民超过958万人次。
来自各行各业的市民都可以到志愿驿站来参与或体验志愿服务。世贸大厦志愿驿站的构成就非常丰富,有企业家、经理人,也有律师、老师、医生和护士,为居民提供各种细致周到的服务:发放爱心面包、测量血压以及提供法律咨询。
此外,2013年初发布的首份“广州志愿地图”经过一年的细化和完善,点位更多更细致、可参与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