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常州高新区科技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的决策部署和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目标任务,在市科技局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加快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打造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总体目标,强化“五个突出”,全力推进以创新企业为主体、创新平台为支撑、创新资源为纽带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奋力推动全区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
1.突出创新布局。常高新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拟将采取“一核四驱动”的战略布局。“一核”为科技创新核心区,由原国家批复的高新区区域、新龙智慧城市科技园、创意产业基地组成。创新核心区将以研发、孵化、科技中介等知识服务业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产业技术研究院、创业孵化器等高端产业研究与成果转化机构,以及技术交易市场、人才市场、战略咨询等中介机构,形成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区。“四驱动”将按照“一区一战略产业”的要求,以智能制造为主线,打造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光伏和生命健康等四大产业基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强产业技术创新组织,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转化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形成1~2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150亿元。2015年,我区将进一步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积极对接国家和省相关规划布局、政策体系,完善区实施方案,制定出台我区的相关配套政策,全面推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2.突出创新主体。重点推进一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示范效应强的骨干企业项目向上争取资源,特别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等重大科技项目。全年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数90项,争取省级以上科技经费金额1亿元。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为企业提供自主研发、成果转化、管理水平、财务规范处理、产学研合作、研发机构等全方位的专业服务与指导。推进研发机构建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扶持区内有研发实力的企业申报区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重点研发机构提档升级。全年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扎实开展江苏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区域示范工作,完善知识产权激励政策,加大对专利质量的引导,重点提升企业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和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建设,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进一步强化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带动作用,鼓励优势企业并购重组,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专业化创新协作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同时,推动企业加快在主板、“新三板”及区域性场外市场挂牌上市,培育上市科技企业的常高新板块。
3.突出创新平台。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孵化器,力争申报市级以上孵化器3家,全年孵化载体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探索孵化服务的新模式、新业态。研究出台促进孵化器发展的扶持政策,建立孵化器及孵化器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引导孵化器提升能力。探索推进新型产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进项目产业化和团队引进。中科院遗传资源研发中心(南方)年内开工建设,推进再生医学和现代农业前期团队项目。浙大常州工研院完成省级孵化器申报;年内拟再建研究中心1个,引进团队5个,完成专利申请50项,预计实现全年销售5000万。加快常州印刷电子产业园及国家级创业孵化中心新基地建设,争取年内产业园完成主体建设,常州印刷电子产业院中试装备进场调试,全年累计注册团队6-10家并完成入驻。大力推进产学研和国际合作,利用“5.18”、省科洽会以及科技镇长团、联想学院江苏分院等平台,深入开展产学研活动;通过中英科技桥、中俄创新中心等渠道,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4.突出要素融合。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重点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创业孵化器、技术转移机构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发展技术交易市场、人才市场等知识服务型中介机构,以及法律、财务、项目评估、管理咨询等科技中介机构;引进第三方专家团队进行咨询评估,提出政策性建议;探索实施服务绩效评估,对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分别建立服务绩效评估和评价体系,完善优胜劣汰的行业发展机制,指导制订服务规范和标准,逐步推行实施,提升服务水平,形成公共资源向优质高效的服务机构倾斜的政策机制。科技服务业总收入达21亿元。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和“科技创新人才引育云计划”,围绕重点产业布局,通过深化与中科院、浙大、川大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的合作,依托科技镇长团、境外招才引智工作站等平台,吸引高端人才集聚高新区;实行“人才+项目”培养模式,鼓励人才与企业开展“嫁接式”合作;支持企业在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等高端人才集聚地设立“引才联系点”,多种方式“柔性”使用或引进创新人才。全年获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创新类)1名,企业博士集聚计划2名,市科技企业家培养计划50名。
5.突出改革创新。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实现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开展调研摸底,积极承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6条试点政策,推广实施4条先行先试政策。梳理区内现有各类扶持政策,统筹有关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集成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发展。改进和完善对各产业专题园区的考核机制,进一步树立创新驱动发展的鲜明导向。加大对各产业专题园区在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等方面的考核力度,促进各产业专题园区更大力度地推进创新和提升效益。
推进改革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我们将在市科技局的坚强领导下,按照本次会议的部署,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高新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局面,奋力争当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