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一五”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真抓实干、克难求进,顺利完成“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和增速均位列全区前茅,以不到全区4%的地域面积,创造了全区10%左右的贡献份额。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23亿元,为“十五”期末14.47亿元的2.7倍,年均增速22.1%;实现财政总收入10.95亿元,为“十五”期末2.8亿元的3.9倍,年均增速31.8%;实现一般预算收入5.82亿元,位列全区第一,为“十五”期末1.4亿元的4.2倍,年均增速32.9%。有效投入增速较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累计129亿元。2010年,全部工业总产值167.23亿元,为“十五”期末61.55亿元的2.7倍,年均增速22.1%。截至2010年底,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26家,实现产值91.6亿元、占总产值的54.8%,实现利税9.8亿元、占工业利税总额的66.8%。科技创新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24家,占全区认定总数的13.1%;认定高新技术产品58个,申报专利862项(发明专利203项,授权专利533项);2010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35.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1%;三晶科技世界成功创建成省级加速器和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引进海归创业人才团队35个,其中入选省双创8名,获市十佳海归人才奖2名。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先后完成洪福地块、东经120地块、飞龙地块等30个项目的拆迁工程,拆迁面积达93.1万平方米、拆迁民房3362户、企业99家,安置居民2247户。目前,除龙城大道高架桥以南的红塔片区和长江路以西、龙城大道以北的大湾片区外,辖区内拆迁任务基本完成,东西两翼全部打开贯通。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居民人均纯收入从“十五”期末的8508元提高至14500元;将17752名被征地农民纳入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并于2009年起向第四年龄段的3000余名原籍居民按照1000元∕人·年的标准增发生活补助;投资1.5亿元的三井实验小学和三井中心幼儿园相继移地重建并投入使用;三井医院基建正在稳步推进之中;华山公园基本建成。
二、“十二五”发展目标和主要举措
“十二五”期间,将紧紧围绕“品牌三井”战略的目标任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土地综合开发和商业综合体建设为抓手,同步推进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保持全区领先水平,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20%左右的增速,三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0%以上,到“十二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达1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15亿元;城市化任务全面完成,城市布局更加明晰、城市功能趋于完善、城市商贸繁荣活跃,全面完成区域内的拆迁和安置工作;社会管理规范有序,理顺社区管理体制、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提升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动态平衡与和谐发展。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推进经济发展,打造“实力三井”
围绕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确立“优化二产、主攻三产”的发展战略,坚持集约发展、突出科技创新,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1.繁荣发展提升三产服务业。顺应高度工业化、高水平城市化的趋势,大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努力提高三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一是谋划策动。积极呼应市政规划布局、主动接收创意产业园区辐射,集中精力推动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要素的集聚,在繁荣传统商业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型业态,重点发展特色楼宇、品牌楼宇和智慧楼宇,努力做好“转二为三”工作,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服务外包、信息物流等新兴业态。二是政策推动。继续完善落实三产服务业发展扶持优惠政策,并进一步加大宣传推荐力度,通过多途径、多形式让企业知道我们的各项政策,从而促进三产服务业发展。三是服务感动。健全街道与工商、税务和企业公司的三方协调沟通机制,在“零干扰”服务品牌的基础上,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及时掌握企业运营状况,真正做到为企业提供及时无偿的一条龙服务,营造一流投资服务软环境,筑巢引来金凤凰。
2.做优做精做强二产。一是抓好土地集约利用。全面梳理辖区工业企业用地情况,对占地多、产出少、前景淡的企业探索以政府收储、企业兼并收购等形式清理盘活,切实提高单位面积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对部分企业的闲置厂房,将做好信息的传输对接、项目的引进指导等服务工作以提高使用率;对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将支持其自挖潜力、拓展空间,实现对有限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二是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落实和完善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大创新型规模企业和成长型创新企业的培育力度,按照“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的发展要求,支持和扶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研发平台、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和品牌建设工作,力争形成一批具有引领优势、规模优势、集聚优势的产业,打造一批具有行业争先、技术领先、效益优先的行业小巨人。三是发挥国家级孵化器作用。继续完善创新平台,使孵化器真正成为各类创新载体水乳交融、各类创新要素竞相集聚、各类创新成果迅速转化的创新高地;深化三晶孵化器与以色列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倾力打造科技研发、孵化、转化一条龙的快捷通道,着力引进培育国际项目,积极发挥国家级孵化器在提升高新区产业升级中的作用。
3.引导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按照“留资产,不留资金;办物业,不办企业”的要求,成立街道集体经济股份合作联社,建立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的力度,促使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的运营活动契合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资产运营型、为民服务型、异地发展型等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保证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持续地让原籍居民享受开发建设成果。利用“金边银角”,搞好原红豆山庄、三井变电所、西小村、佳井工业园等地块的开发,置办一批物业,拓展社会管理经费来源。
(二)加快城市建设,打造“魅力三井”
主动顺应常州市创建生态城市、高新区打造北部国际化新城的发展趋势,明确“现代化新中心城区”的功能定位,按照“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原则,强化功能片区理念,加快推进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
1.打造活力创意旅游区。依托中华恐龙园和创意产业基地,以东经120子午线为坐标,整合资源、借力发展以创意旅游产业为核心的文化体育、创意设计、时尚居住等现代服务业,规划建设一批能体现区域文化氛围的城市景观形象。
2.打造繁荣商务集聚区。以通江路为轴、以沿路商业楼宇和商业综合体为核,按照国际化、现代化的高标准建设集商务办公、商务交流、酒店宾馆、商业文化及城市居住于一体的商务集聚区,形成金融保险、股票证劵、会计律师、中小企业总部、精品商业区、高档商住区几大功能片区,构建“开放、多元、时尚、年轻”的活力商务空间;配合区政府做好常工院地块中央商务区建设的项目推进服务工作。
3.打造宁静生活居住区。加快在建项目的进度,确保在外过渡的拆迁户全部安置到位;按照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的标准,加强城市管理长效化、规范化、制度化,保持整洁优美有序的城市形象;加强建筑工地管理和小区环境监管力度,减少噪音扰民和废气污染;完成红塔片区和大湾片区的自然村拆迁工作,加快推进土地综合开发;继续提升西小村、前桥新村、泰山一、二、三村等老小区环境品质。
4.打造绿色科技工业区。以国家级孵化器为载体,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加速产业升级,调整淘汰高耗能、低效能、重污染的企业,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整治,大力推行绿色循环经济,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创新社会管理,打造“和谐三井”
主动适应社会建设新形势,坚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创新社区管理体制为重点,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真正实现社会管理服务的常态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1.转变工作理念。将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纳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布局之中谋划部署,明确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把社会管理与群众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探索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工作新机制,培育、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协同自治、自律互律作用,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
2.规范社区建设。按照“区域相邻、规模相当、资源相通”的原则,对现有社区进行优化设置,并按照“外观标识统一、功能布局统一、工作制度统一”的要求,标准化、规范化地建设社区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建立健全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制度、服务承诺制度等工作制度;选好配强以社区党组织书记为主的社区干部,建立科学、有效的社区干部考评机制和教育培训机制,增强社区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建立社会管理工作网格,按照“一人多责、一岗多职”的要求,对整合到网格中的各种力量定岗定责,健全社区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居民互助等服务体系,真正实现民有所需、我有所应,切实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居民的能力。
3.加强民生保障。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按准二级医院的标准建设好、运营好三井医院,扩大社区卫生服务站布点,满足社区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继续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力度,提高街道群众合作医疗支付标准;继续加强财政投入,确保小学、幼儿园持续发展、社区图书藏书量增加和群众性文体活动场所开辟等惠民工程有序推进;加强就业培训和就业推荐工作;加大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
4.维护社会稳定。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纳入街道决策程序,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完善矛盾排查预警机制、群体事件处置机制,及时发现、排查、处置矛盾,逐步稳妥地解决好历史遗留的拆迁问题,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健全公共安全保障机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排查、信息报告、风险评估和事故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生产、消防、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力度,坚决避免安全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