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14专题 > 新桥文化 > 新桥旧记 > 内容
地处京杭大运河常州段之北、浩淼长江圩塘、魏村十里水道以南的古镇小新桥,庙会与节场多姿多彩。时间上,“不违农时”,“不误农事”。是故,长盛不衰,百姓喜闻乐见。
农历的八月廿八日,是小新桥的传统节场。金秋八月,稻谷飘香,农民称这个节是“富节”。小新桥水路便捷,三五天节日期间,四乡八方的民众,常州和武进周边县城的店家商贾,纷至沓来,热闹景象不逊春节。当时,小新桥与城镇尚无公路可通,穿老街而过的藻江河新桥段,于是便停满了装载各种赶集物资的大小船只。
八月八、廿八、正节三天。其时的“丁”字形新桥老街上,男女老少摩肩接踵,最为欢腾的场所,是新桥小学门前的宽阔广场。那里,民间文艺百花齐放,百艺游乐高人各显身手:常州艺人笑得林演唱的《金陵塔》、笑红林唱的卖梨膏糖小曲、上海艺人筱发松一人演奏五六种乐器扮演三四个角儿,还有陈亚清夫妻搭档表演的锡剧名段《秋香送茶》……精彩纷呈的表演,让人赞叹不已。老街的前后,百货摊点林立,万民穿梭其间,欢腾热闹景象堪誉“小上海大世界”。到了晚上,高悬在临时搭起的戏台两侧,四五只汽油灯光耀十里。随着开台锣鼓声喧,琴声悠扬,戏台上便开演了戏迷们看不够、听不厌的一幕幕今古戏文,即如梨园戏楼对联所云的:
汇千古忠孝节义重重演出慢道逢场作戏,
将一时悲欢离合细细看来管教拍案惊奇。
庙会和节场,两者间是既有共同点又有所区别,既有合在一起举办的,也有分开举办的。小新桥的八月廿八节场和庙会,在历史上,则是有特殊因缘的。据八九十岁老人讲,新桥街上的八月廿八,起源说法有两个版本:一说,早先新桥南面的任家堂、西门坝、金家庄三个小村,旧时供奉亭子头有一座小土地庙,庙房第一进供土地菩萨,第二进供烈帝菩萨。每年八月廿八的庙会非常热闹,靠近亭子头周边的几块农田里,所种的庄稼都会被踩平,故农民在这几块地里,只种庙会前可登场的老黄豆,不去种水稻。
亭子头庙会场面很大。抬着坐在轿子里的烈帝菩萨“出会”巡行,后面跟着云车、香亭塔、茶担和表演文艺节目踩高跷、舞马叉、三十六行等民间热心艺人。出会时,几十个人组成的行会队伍,每到一村叫“垫茶”。其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村民在预设的香案焚香点烛后,文艺表演者便各显其能,在农村的柴场上尽情表演。看出会时,最让人敬畏的,是烈帝菩萨的眼珠子会转动(木身菩萨已装上机巧)。行会所到之村,村里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一起去看,盛况空前。
据《小新桥乡志》的记载和另几位老人的讲述,另一说是小新桥老新桥东街头,原来也有个土地庙,但庙里没有烈帝菩萨。有一年八月廿八作集前,近街大巷村的万道士与有关人商量,说出会要有菩萨,街上土地庙里没烈帝菩萨,这不行,想把亭子头庙里的烈帝菩萨背到街上的土地庙来。几个人商量好后,万道士就一个人到亭子头庙里“偷”回了烈帝菩萨。自此新桥节上土地庙出会才有了菩萨。
小新桥在节场、庙会期间,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搭台、请戏班子演出连台本大戏或折子戏专场。如八月廿八节场演出锡剧传统剧目《珍珠塔》、《秦香莲》、《美猴王》,或演折子戏《拾玉镯》、《楼台会》等。小新桥组织当地人士,排演过新老剧目《信陵公子》、《闯王进京》,在当地和周边乡镇演出。还演出过高晓生写的锡剧《走上新路》,演出过抗日锡剧《八年离乱》。
另外,唱春、小热昏、宣卷、木榔头戏、唱莲花落,耍猴、变戏法、西洋镜、套人人等民间娱乐活动,在小新桥也时有所见。
——万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