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互动 > 调查报告 > 内容
为了了解我镇垃圾处理的现状,深度挖掘垃圾处理上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推进垃圾处置管理的进程,我们做了此次在线问卷调查,共计收到有效调查45份。
调查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
A、男 17票 37%
B、女 28票 62%
2、您的年龄:
A、18周岁以下 0票
B、18-30周岁 16票 35%
C、30-50周岁 29票 64%
D、50周岁以上 0票
3、您的受教育程度是:
A、小学及以下 0票
B、初中 1票 2%
C、高中及中专 3票 6%
D、大专 10票 22%
E、本科 31票 68%
F、研究生及以上 0票
4、您对现居住地垃圾处理现状的满意程度?
A、非常满意 1票 2%
B、感觉还行,不影响生活 34票 75%
C、不满意,影响生活 8票 17%
D、没在意 2票 4%
5、您所居住的社区(村)垃圾处理状况如何?
A、填埋法 30票 66%
B、堆肥法 1票 2%
C、焚烧法 4票 8%
D、不大了解 10票 22%
6、您对焚烧垃圾有什么看法?
A、挺好,并起到杀菌作用 0票
B、一般,且对空气污染大、投资也大 4票 8%
C、不好,容易产生异味 41票 91%
7、您认为现居住地垃圾对您造成影响是什么原因?(可多选)
A、恶臭,令人心情不愉悦 39票 34%
B、垃圾堆放阻碍出行 5票 4%
C、有碍美观 34票 30%
D、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33票 29%
E、其他 2票 1%
8、您是否了解垃圾处理需要分类?
A、了解 41票 91%
B、不了解 4票 8%
9、处理垃圾时您有垃圾分类的习惯吗?
A、经常 3票 6%
B、偶尔 26票 57%
C、很少 15票 33%
D、从来没有 1票 2%
10、您是否清楚分辨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
A、能,十分清楚 4票 8%
B、有一点了解 41票 91%
C、完全不了解 0票
11、您生活的地区垃圾投放点是以什么形式安放?
A、分类垃圾桶 1票 2%
B、传统垃圾桶 5票 11%
C、无垃圾桶随意推积 1票 2%
D、固定垃圾站 38票 84%
12、您认为可能影响您没有将垃圾分类的原因有哪些?(可多选)
A、时间匆忙 25票 24%
B、不知如何分类 26票 25%
C、没有分类的垃圾桶 37票 35%
D、其他人没有分类 2票 1%
E、认为分不分类影响不大 0票
F、与自身利益无关 1票 0%
G、其他 12票 11%
13、您接受过有关垃圾分类的教育或宣传吗?
A、有,经常在书、电视、杂志上看到 5票 11%
B、一点,偶尔在广告上看到 38票 84%
C、从来没有,不了解 2票 4%
14、您认为最有效的宣传途径是?
A、电视广告 3票 6%
B、杂志、书本宣传 0票
C、政府的号召和规定 37票 82%
D、网络媒体的宣传 4票 8%
E、其他 1票 2%
15、您认为目前垃圾处理存在哪些问题?(可多选)
A、宣传力度不够 36票 22%
B、居民环保意识不强 44票 28%
C、垃圾处理技术落后 7票 4%
D、政府没有明确的制度 10票 6%
E、基础设施不完善 32票 20%
F、居民对垃圾处理的方式还不了解 27票 17%
G、其他 1票 0%
16、您对垃圾分类及处理的建议是?
本次调查收到14条建议,经归整小结如下:
(1)建议完善基础设施,合理设置分类垃圾桶,规范企业单位做好工业垃圾处理。同时,借鉴学习国外的先进环保处理方式,有效规范垃圾处置管理,以罚树威。
(2)建议政府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与约束,增强宣传力度,普及垃圾分类的好处,组织居民学习垃圾处理知识,让居民意识到垃圾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从而提高环保意识!
(3)建议开展相关活动,呼吁全民参与,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增强对环境保护的关爱,逐步从各方面提升环境生活质量。
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显示,随着居民生活垃圾、企业工业垃圾的日益增涨,公众在处理垃圾的过程中,垃圾分类意识普遍薄弱。一是农村基础设施以固定垃圾站为主,在垃圾运输的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混装的处理方式,导致居民即使有垃圾分类的观念也无法实际实施;二是公众普遍认为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居民环保意识不强,只有让大家都意识到垃圾对生活环境的影响,才能实现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分类以达到垃圾减量化。
调查情况的对策及建议
1、加大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介开展乡镇垃圾治理工作宣传,以显示政府对其的重视,借此向群众普及垃圾分类处理的知识、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及相关环境保护知识,从而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2、建立全民参与机制,倡导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处理不单单是个人的事,它需要社会共同来参与。作为政府,要发挥风向标作用,利用有效资源举办各类培训、宣讲,积极推广垃圾分类回收,以达到废物利用最大化,实现垃圾从源头上减量化。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目前,环境设施建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问题较为薄弱,政府应加大这一方面的扶持力度,确保农村环境设施完备、长效保持机制健全,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努力把我镇建设成一座更具魅力、宜居宜业的文化旅游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