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互动 > 调查报告 > 内容
女童保护是一个国家法治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我区女童保护工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辖区内仍时有女童被性侵案件的发生。为充分了解我区家庭女童保护相关问题的现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就全区家庭父母对女童的性保护情况进行调查,以便进一步保护女童的合法权利,保障女童的健康成长,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一、在线调查情况
本次参与调查82人,家中子女就读状况:上幼儿园32人,占39%,小学23人,占28%,中学及以上27人,占32%。有98%的家长对“性”持保守态度。对孩子有过“性”方面知识和“性”保护知识的教育的家长57人,占69%,没有进行过的25人,占30%。家长对孩子进行“性”方面知识和“性”保护知识的教育包括告知孩子新生命从何而来30人,占16%,认识自己身体的隐私部位,其他人不能碰71人,占39%,当遇到他人触碰隐私部位的时候如何求助或逃离危险42人,占23%,女孩的月经、男孩遗精等青春期性知识18人,占9%,安全的性行为20人,占11%。父母对于孩子所在的学校是否进行过预防性侵害方面的教育,是26人,占31%,否10人,占12%,而不知道46人,占56%。周围有孩子遭遇过性侵害4人,占4%,没有63人,占76%,不知道15人,占18%。被调查家长中,认为向儿童暴露生殖器是性侵害行为的有64人,占23%,认为对儿童进行性挑逗是性侵害行为的有67人,占24%,认为给儿童看黄色录像、书籍、相片是性侵害行为的有65人,占23%,认为触摸或抚弄儿童身体敏感部位是性侵害行为的有75人,占27%。当家长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出现“性”方面镜头时,41%的家长选择马上换台,3%的家长选择支开孩子,2%的家长觉得无所谓,有52%的家长会跟孩子分享正确的性观念。当孩子性格突然发生变化,如突然对他人变得易怒和暴躁,并带有侵犯性行为时,10%的家长会立即指责并制止,70%的家长选择耐心寻找性格变化的原因,18%的家长会对孩子讲道理。对于是否同意将“预防儿童性侵害”纳入学校正规教育体系,81%的家长特别支持,并且有82%的人认为在6-12岁讲授相关知识比较合适;而18%的家长出于孩子太小不适合、不需要专门的教育,年龄到了自然就懂等原因不支持将“预防儿童性侵害”纳入学校正规教育体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目前社会各界及部分家长意识到女童保护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家庭性教育和学校性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育中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问题。具体表现在:
1. 很多性侵害隐而不报。从我们了解的情况,公开曝光的只是冰山一角,而且农村受害人群会更多。这些数据都说明关注儿童安全的高度必要性。
2. 学校正规性教育体系缺乏。对于未成年的孩子,身心发展还不是很健全,思想和处理事情的能力还不成熟,特别需要正确引导。从调查结果来看,只有31%的家长知道学校有正规的性教育体系,比例有点低,说明学校这方面有待加强。
3. 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家庭性教育无从下手。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也逐渐意识到性知识教育的重要性,但怎么教育,如何教育,仍是众多父母所困惑的。
三、对策与建议
1. 深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升公众对于女童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了解保护途径和防护方法,促进学生性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的提升。各级妇联组织要建立健全多部门合作的女童保护宣传教育和司法援助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女童保护宣传教育和司法援助活动,深入推进女童保护知识和司法援助工作进(村)社区、进企业、进妇儿活动阵地。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女童保护志愿者的作用,积极探索女童保护公益行动项目化开展、社会化推进的工作模式,确保女童保护工作取得实效。
2. 开设女童保护课程,培训女童保护讲师。成立儿童防性侵课程专业讲师团,将防性侵教育与学校的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和启蒙教育实现有机融合。各小学、幼儿园要将女童保护课程列入本学期学校教学计划,学生的教学课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家长课程可以大课形式进行。女童保护课程必须由已获得女童保护讲师资格的教师进行讲授。要按照小学至少3人、幼儿园至少2人的要求选派教师参加女童保护讲师培训,各村、社区家长学校安排1人参加培训。组织招募社会组织成员和志愿者参加女童保护讲师培训,进一步壮大讲师队伍,为女童保护公益行动的深入开展提供师资保障。
3. 培训家长性教育知识,家校结合。广泛开展女童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女童保护知识进家庭,让儿童和家长了解和掌握女童保护知识,增强儿童自我保护和家长保护儿童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家长进行儿童性教育,提高防性侵的重视程度和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