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视界 > 部门动态 > 宣传统战部 > 内容
临近年底,各大企业的年会陆续举办。这不,1月13日晚上,龙虎塘街道盘龙社区二胡协会,为街道内奥梦制衣有限公司的年会助兴,带去了十多个节目,朗诵、独唱、歌舞、笛子独奏……尤其是自编自导的说唱表演《夸夸新北区》,让大家感受了新北的大变样。
真还别小瞧了盘龙社区的二胡协会,虽然成立之初还只是几个二胡爱好者在一起练练手艺,但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二胡、葫芦丝、笛子、琵琶、扬琴、小提琴等多种乐器都有,而且说的、唱的、跳的都能拿得出手。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在新北区社区天天乐的各大舞台上,这支队伍参与了近50场演出,为观众带去了美和乐。
一支二胡队,把牌友、“宅男”都拉出了家门
盘龙社区居住的大多是龙虎塘街道的拆迁安置居民。2007年刚拆迁过来时,居民没什么娱乐活动,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麻将桌上度过。“时间一久,就觉得这样也没什么意思,而且老是坐在那边不动,对身体也不好。”负责人顾亚琴从一个5人的队伍开始组建起来,慢慢地,把原本不少爱打麻将消磨时间的老人从牌桌里拉了出来。老人们身上的文艺潜能也慢慢被激发,腰酸背痛的毛病在唱唱跳跳里不治而愈。
经过几年的发展,原来那支5人的队伍,如今已经扩展到36人,平均年龄达到了63.4岁,最大的已经78岁了。
不仅如此,这支文艺队伍,把“宅男”也拖出了家门。
今年71岁的许师傅,是个不折不扣的“宅男”,退休后的生活,就是一天三开茶、一包烟加一台电脑。相熟多年的老友是二胡队的成员,几次叫他一起参加活动,老许嘴上答应着,就是不肯迈步子。这样喊了一年,老许才开始入队。“一去,你别说,真的好佬,大家在一起拉琴、排练,热闹得不得了,一天天时间过得也快。”老许甚至还有点“嫌弃”跟随了他60年、50年的老琴,还特意花大价钱又去买了一把新的小提琴。
自学自导自演,撑起整场天天乐的演出
许师傅加入队伍算晚的,不过让他特别佩服的,是大家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激情。
黄桂芳,是队伍里唱民歌的一把好手;50多岁的段惠芬,二胡拉得很好,后来又学起了葫芦丝。“我们这里,很多老人都是自学乐器的,就是在一场又一场的演奏中,提高了自己的水平。”许师傅告诉记者。
杨晓芦和陆文琴都已经是50多岁了,这个年纪,却在从头学二胡,“一点不夸张,都是一个指头一个指头扳着学的。”吉小芳和王月芳,一个学中阮,一个学琵琶,乐器都是自己花大价钱添置的。除了队友们内部切磋,老人们还上老年大学学艺提升,学完回家还要花上好几个钟头琢磨,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
每周六,大家都会相约到社区排练,雷打不动。有的时候遇到社区有事,他们就到车库练,“尤其是夏天,车库里很闷热,但是大家都坚持下来了,没一个喊苦的。”每年四五月份,老人们还前往浙江长兴“闭关修炼”5天。
这支队伍,早已活跃在社区天天乐的舞台上。但一场晚会,光拉二胡肯定没劲,队伍里的不少人都是“多面手”,唱歌的、跳舞的、唱锡剧的、表演小品的,都有。“2016年,我们已经参加了近50场天天乐活动,编排的节目,上百个总有的。”说起这个,许师傅特别骄傲。“要感谢社区天天乐为我们老人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也是我们老年社交的一个场所,大家在一起学习切磋,把老年生活过得越来越丰富,下一步,我们还想跨区表演,让我们的二胡协会能有更多人看到。”
互帮互助互勉,协会俨然成了温暖大家庭
每周的排练,几乎随叫随到的演出,没点付出和奉献精神,是做不到的。许师傅说,队伍里好几个50岁左右的,都有小孙子、小孙女要带,他们也从没有抱怨。为什么?“我们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大家庭。”许师傅说,协会负责人顾亚琴一直以人情至上来管理团队,队员有个头痛脑热的,大家都会嘘寒问暖,生病住院的也会去慰问,家里有点困难的,也都相互帮忙。76岁的包师傅,是个单身老人,顾亚琴就组织大伙隔三差五地帮他洗洗烧烧。就是这样长期的互帮互助,大伙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队里有个叫陆小琴的,也72岁的人了,为了能将大伙的每场演出都记录下来,自己置办了一些设备,又是拍照又是录像。演出结束回到家,还要整理出来,然后发到他们的微信群。
“有一次,广场上的路灯突然断电了,舞台一片漆黑。然后我们就把电瓶车的灯对着打,坚持演完。”许师傅说,虽然有的时候演出条件不是很好,但大家依旧热情高涨,看到台下那么多观众,看到自己的节目受欢迎,觉得什么都值得。